青春无悔 岁月留痕
——湘潭同学重回洪源
“50年再聚首”
易建国
在洪源职工队伍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毕业于同一所中学,同一天进厂,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如今他们退休后虽然散居各地,但洪源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魂牵梦绕的地方,他们一次次组织集体重回洪源,感恩洪源,不忘初心,情系同学、同事、朋友。
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50年前毕业于湘潭市一中,50人同一天招工进入洪源机械厂。今年7月20日,是我们进厂5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提前于5月8日至9日,组织了一次“再回洪源、重聚友情”同学同事联谊活动。这也是我们第三次重回洪源集体活动。
为确保这次活动圆满成功,赵金和、刘建平、朱清平、彭建英、曹建平、肖建民、易建国等同学对这次联谊活动进行了精心组织筹备。特别是刘建平、朱清平俩人不辞辛苦,实地考察线路为最终方案确定付出了辛勤劳动。由于整个活动酝酿充分,得到居住在北京、江苏南京、广西南宁、以及岳阳、株洲、长沙、娄底的同学积极响应。特别是周冬初同学,尽管年近七旬,中风后行动不便,坚持在家人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坐轮椅全程参与。
5月8日,我们一行38人统一身着“50年再聚首”的文化衫登上大巴车从湘潭出发,经长韶娄高速一路向西,过桥头河驶向洪源。到达目的地后,南方洪源公司负责人黄旭恒与全体人员集体合影。随后,在南方洪源公司相关同志陪同下参观了工厂生产区(原一车间生产区、工具车间、六车间)。
生活区参观了新建的洪源商贸城、原子弟学校、医院以及家属区,中午在洪源招待所集中就餐。下午又来到娄底洪源小区,与洪源社区领导、洪源老同事以及朋友见面交流,随后驱车回潭。
第二天上午共50名同学、同事仍旧在母校大门集合,在“钟楼”前照完集体照后乘车去“华银生态园”参加联谊活动,相互交流参与“三线”建设的体会和感悟。下午五点三十分活动圆满结束。
这是我们离开洪源后的第三次聚会,前两次分别是四十五周年和四十八周年。这次聚会也是参加人员最多,收获最多的的一次。同学、同事们兴高采烈而来,带着友谊和祝福满载而归。
岁月荏冉,5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进厂时的青葱少年如今大多已年近七旬,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洪源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段难忘的时光,镌刻在了记忆深处,难以忘怀。
我们是一群上世纪五零年代初出生在湘潭这块红色土地与共和国一道成长的一代人。1968年底,中学里原有的老三届毕业生离校“上山下乡”,而我们则集中跨进湘潭市一中校园“复课闹革命”(文革时期三年停招)。初中刚毕业赶上“三线建设”第二次高潮,1971年7月,学校从500多名应届毕业生中挑选50名同学进入“三线”企业一一湖南洪源机械厂工作,7月20日,我们同一天进厂工作。
初期的洪源,边生产、边建厂,生活设施不完善。50个同学进厂时全部被分配在各个生产车间。记得分配到二车间的6个男同学进厂一下车就被安置在生产区半山腰一个废弃的炸药仓库,女同学则住进山下“模具库”内,条件十分简陋。即便后来结婚成家,住的依然是杨家山土坯房。生活虽然艰苦,但每个人都精神饱满,工作认真负责。
那时候,不仅条件艰苦而且战备任务紧张。经常是“生产大会战”,白班晚班连轴转。有“铁姑娘”称号的女同学杨秋萍是我们进厂时四个共青团员之一,她记得:“那年大会战,我们经常是12个小时的班,还不觉得累,每次都是车间主任和书记叫回去休息都不想走,那时干劲很足。”
三车间负责军品总装,而且火工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分配在这个车间的9名同学中7名是女同学。1977年“四·二七”造成14名工人殉职的爆燃事故就发生在三班(秤药班)。彭美丽同学因怀孕在家休息,幸免躲过一劫。而肖建民同学在“四·二七”事故后得知三班(秤药班)急需补充人员,便主动申请从一班弹头药面涂漆工序调去三班秤药岗位,胆量和勇气令人敬佩。1999年前后肖建民、彭美丽俩同学在洪源工作至正式退休。
80年代中期,洪源开始“军民结合,以民养军”转型,我们也步入中年,34位同学先后在工厂结婚安家。虽然一部分同学后来因各种原因调离洪源,但最美好的青壮年时期基本上都在洪源度过,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把青春奉献给了国家的“三线”事业。
在那段难忘的时光里,同学们在洪源曾组织过几次聚会、为母校100周年校庆捐款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活动。在不同时期,林雪梅、周选建、王军民、赵金和等同学承担了同学间相互联络工作,保持了同学间的联系和友谊。
90年代末,洪源开始进入改制时期。面对困境,同学们纷纷开始再次创业。其中最典型的是赵金和同学,离开洪源后,94年9月份他调入江麓机器厂军品生产车间,凭着过硬的焊接技术在“兵器部属焊工技术比赛”中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95年开始连续五年被评为工厂的“劳动模范”。97年开始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荣获“湖南省劳动模范”。2005年在北戴河疗养时受到中央部门领导的接见。工作至2012年在江麓机器厂生产调度岗位上退休。
赵金和同学取得的成绩是在洪源二十多年自己勤学苦练、刻苦钻研的结果,也与洪源良师益友的技术传授、切磋密不可分。江麓不过是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厚积薄发而已。
另外还有朱清平同学通过广东外国语学院深造,离开洪源后在湘潭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冯伟、王军民、李四乾、王宗跃、刘建平、谢菊明等同学调入新的单位后很快开创新局面做出贡献。
通过我们的亲身经历,更加认识到“三线”建设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战备意识、国家的反侵略战争能力,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为国防工业、经济建设培养大量技术人才,为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现在我们己全部退休,虽年近七旬但绝大多数同学身体都还健康。正因为洪源的那段经历较准了我们的人生坐标,才有多数同学事业成功,家庭和睦、幸福。为了弥补年轻时的遗憾有的主动协助儿女搞好后勤,有的居住在北京或出国,有的住在江苏南京,有的住在广西南宁,大部分居住在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娄底等地。为丰富晚年精神生活由赵金和同学牵头组建了“洪源同学、同事、朋友”微信群,现有“群友”47人,不断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同学、同事还经常互相邀请参加棋牌、卡拉0k,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到周边观光以及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
青春无悔,岁月留痕。我们是在人生旅途几个地点结伴同行的特殊群体。我们之所以感恩洪源,因为它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将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洪源精神,不忘初心,在人生的大路上继续前行。
(本文照片大多由刘建平拍摄)
附:部分同学近照
——湘潭同学重回洪源
“50年再聚首”
易建国
在洪源职工队伍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毕业于同一所中学,同一天进厂,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如今他们退休后虽然散居各地,但洪源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魂牵梦绕的地方,他们一次次组织集体重回洪源,感恩洪源,不忘初心,情系同学、同事、朋友。
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50年前毕业于湘潭市一中,50人同一天招工进入洪源机械厂。今年7月20日,是我们进厂5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提前于5月8日至9日,组织了一次“再回洪源、重聚友情”同学同事联谊活动。这也是我们第三次重回洪源集体活动。
为确保这次活动圆满成功,赵金和、刘建平、朱清平、彭建英、曹建平、肖建民、易建国等同学对这次联谊活动进行了精心组织筹备。特别是刘建平、朱清平俩人不辞辛苦,实地考察线路为最终方案确定付出了辛勤劳动。由于整个活动酝酿充分,得到居住在北京、江苏南京、广西南宁、以及岳阳、株洲、长沙、娄底的同学积极响应。特别是周冬初同学,尽管年近七旬,中风后行动不便,坚持在家人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坐轮椅全程参与。
5月8日,我们一行38人统一身着“50年再聚首”的文化衫登上大巴车从湘潭出发,经长韶娄高速一路向西,过桥头河驶向洪源。到达目的地后,南方洪源公司负责人黄旭恒与全体人员集体合影。随后,在南方洪源公司相关同志陪同下参观了工厂生产区(原一车间生产区、工具车间、六车间)。
生活区参观了新建的洪源商贸城、原子弟学校、医院以及家属区,中午在洪源招待所集中就餐。下午又来到娄底洪源小区,与洪源社区领导、洪源老同事以及朋友见面交流,随后驱车回潭。
第二天上午共50名同学、同事仍旧在母校大门集合,在“钟楼”前照完集体照后乘车去“华银生态园”参加联谊活动,相互交流参与“三线”建设的体会和感悟。下午五点三十分活动圆满结束。
这是我们离开洪源后的第三次聚会,前两次分别是四十五周年和四十八周年。这次聚会也是参加人员最多,收获最多的的一次。同学、同事们兴高采烈而来,带着友谊和祝福满载而归。
岁月荏冉,5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进厂时的青葱少年如今大多已年近七旬,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洪源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段难忘的时光,镌刻在了记忆深处,难以忘怀。
我们是一群上世纪五零年代初出生在湘潭这块红色土地与共和国一道成长的一代人。1968年底,中学里原有的老三届毕业生离校“上山下乡”,而我们则集中跨进湘潭市一中校园“复课闹革命”(文革时期三年停招)。初中刚毕业赶上“三线建设”第二次高潮,1971年7月,学校从500多名应届毕业生中挑选50名同学进入“三线”企业一一湖南洪源机械厂工作,7月20日,我们同一天进厂工作。
初期的洪源,边生产、边建厂,生活设施不完善。50个同学进厂时全部被分配在各个生产车间。记得分配到二车间的6个男同学进厂一下车就被安置在生产区半山腰一个废弃的炸药仓库,女同学则住进山下“模具库”内,条件十分简陋。即便后来结婚成家,住的依然是杨家山土坯房。生活虽然艰苦,但每个人都精神饱满,工作认真负责。
那时候,不仅条件艰苦而且战备任务紧张。经常是“生产大会战”,白班晚班连轴转。有“铁姑娘”称号的女同学杨秋萍是我们进厂时四个共青团员之一,她记得:“那年大会战,我们经常是12个小时的班,还不觉得累,每次都是车间主任和书记叫回去休息都不想走,那时干劲很足。”
三车间负责军品总装,而且火工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分配在这个车间的9名同学中7名是女同学。1977年“四·二七”造成14名工人殉职的爆燃事故就发生在三班(秤药班)。彭美丽同学因怀孕在家休息,幸免躲过一劫。而肖建民同学在“四·二七”事故后得知三班(秤药班)急需补充人员,便主动申请从一班弹头药面涂漆工序调去三班秤药岗位,胆量和勇气令人敬佩。1999年前后肖建民、彭美丽俩同学在洪源工作至正式退休。
80年代中期,洪源开始“军民结合,以民养军”转型,我们也步入中年,34位同学先后在工厂结婚安家。虽然一部分同学后来因各种原因调离洪源,但最美好的青壮年时期基本上都在洪源度过,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把青春奉献给了国家的“三线”事业。
在那段难忘的时光里,同学们在洪源曾组织过几次聚会、为母校100周年校庆捐款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活动。在不同时期,林雪梅、周选建、王军民、赵金和等同学承担了同学间相互联络工作,保持了同学间的联系和友谊。
90年代末,洪源开始进入改制时期。面对困境,同学们纷纷开始再次创业。其中最典型的是赵金和同学,离开洪源后,94年9月份他调入江麓机器厂军品生产车间,凭着过硬的焊接技术在“兵器部属焊工技术比赛”中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95年开始连续五年被评为工厂的“劳动模范”。97年开始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荣获“湖南省劳动模范”。2005年在北戴河疗养时受到中央部门领导的接见。工作至2012年在江麓机器厂生产调度岗位上退休。
赵金和同学取得的成绩是在洪源二十多年自己勤学苦练、刻苦钻研的结果,也与洪源良师益友的技术传授、切磋密不可分。江麓不过是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厚积薄发而已。
另外还有朱清平同学通过广东外国语学院深造,离开洪源后在湘潭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冯伟、王军民、李四乾、王宗跃、刘建平、谢菊明等同学调入新的单位后很快开创新局面做出贡献。
通过我们的亲身经历,更加认识到“三线”建设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战备意识、国家的反侵略战争能力,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为国防工业、经济建设培养大量技术人才,为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现在我们己全部退休,虽年近七旬但绝大多数同学身体都还健康。正因为洪源的那段经历较准了我们的人生坐标,才有多数同学事业成功,家庭和睦、幸福。为了弥补年轻时的遗憾有的主动协助儿女搞好后勤,有的居住在北京或出国,有的住在江苏南京,有的住在广西南宁,大部分居住在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娄底等地。为丰富晚年精神生活由赵金和同学牵头组建了“洪源同学、同事、朋友”微信群,现有“群友”47人,不断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同学、同事还经常互相邀请参加棋牌、卡拉0k,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到周边观光以及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
青春无悔,岁月留痕。我们是在人生旅途几个地点结伴同行的特殊群体。我们之所以感恩洪源,因为它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将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洪源精神,不忘初心,在人生的大路上继续前行。
(本文照片大多由刘建平拍摄)
附:部分同学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