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苏州,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园区和新区,也是当下苏州最繁华的两大核心区,素有”东富西贵“的美称。
其中,西贵指的就是苏州高新区。
高新区,占地面积223平方公里,西临万顷太湖,东依苏州古城,素有“真山真水园中城、科技人文新天堂”美誉。
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苏州新区的贵,也不是一步登天得来的。而是新区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出来的。
图片
图片
白手起家,平步青云
新区的发展史,要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6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精神,确定了“全面保护苏州古城风貌,重点建设现代化新区”的思路,在古城以西开辟一块区域,再造一个“新苏州”。
1990年底,苏州河西新区正式启动建设,首期开发面积为25平方公里。随后,苏州开始集中全市的财力、物力、人力投资建设。
这也是,苏州第一次举全市之力进行区域打造的一大创举。相较于园区那种大佬带路的模式,苏州新区的发展模式更有代表性与示范性。
1992年,苏州成立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后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核准开发建面为6.8平方公里。并于1993年,“苏州新区”正式更名。
图片
这一刻起,苏州新区的核心区开始全面建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图片
△建设中的苏州新区。摄于1992年。
1994年,苏州新区的规划面积又扩大到52.06平方公里。同年,成为国家批复的综合性改革实验区,成为苏州的一个新城区、对外开放的窗口。
可是,这时候新区的账上只有5万元,没钱怎么建设?
为此,苏州新区结合当时响彻全国的南方谈话,抓紧一切机会引进外资企业。
1994年1月,高新区第一家日资独资企业——苏州日电波(原日本电波)落户高新区。
图片
1994年6月,苏州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作为较早一批落户高新区的德资企业之一。
图片
1994年,松下在苏州市高新区成立了江苏省境内的第一家制造型企业。
图片
1994年, 苏州海刚制鞋有限公司成立,一家韩国投资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
......
就这样,在新区的不懈努力之下,1995年,高新区在市区经济中所占份额已接近50%。这在全国开发区中都是少见的,被中央领导同志称赞为“白手起家,平步青云”。
此外,在1992-2002年十年期间,新区共计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500多个、全球500强项目45个,外商投资总额200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30亿美元。所以,高新区才能取得以下亮眼的成绩。
1、高新区经济总量已超过10年前市区的总和;
2、出口额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全国的百分之一;
3、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列全国高新区前3位。
十年,曾经一穷二白的新区跻身成为经济实力突出的苏州强区。
图片
砥砺前行,三十而立
2002年9月新一轮区划调整后,高新区和虎丘区合并,开发面积拓展至223平方公里,区域版图进一步发展壮大。
苏州的核心发展力,也逐渐从一条路演变成一座城。
首先,一条路指的就是狮山路。
图片
▲2007年的狮山路 | 图:夏剑华
由狮山路衍生的狮山板块是新区开发较早的中心城区,承载了苏州城西最初的繁华,更是苏州商业金融圈的支柱之一。
核心金融区,汇聚了几乎所有的银行,中农建工、中信银行、苏州银行等几十家银行和金融机构,与园区旺墩路并称苏州的东西“华尔街”;
顶级商业圈,美罗、全屋、绿宝、龙湖狮山天街、金鹰.....以及网红商业街——淮海街等;
顶级的教育资源,新区实验及各分校、新区一中.....;
轨交线网集聚,轨交1号、3号运营中,轨交5号、6号建设中等;
真山真水生态,狮子山、何山公园、横山、横山体育公园、5.9公里的运河岸线、2.6公里胥江岸线等;
......
图片
狮山板块的价值早已开发到瓶颈期,为了寻求突破,狮山又成立了商务创新中心区,给予它新的活力。
图片
一个更好的狮山正在缓缓走来。
其次,一座城指的是太湖科学城
2012年,苏州一核四城规划出炉,苏州新区的发展重点向西转移。这一点,从新区政府机构以及新区地标的搬迁就可以看出来。
图片
之后,西部的发展就走上了一条全速前进的道路。
1、去年科技城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231亿元,
2、“中字头”“国字号”科研院所抢滩落户,累计150余家科研院所和193家科研机构;
3、集聚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和专业人才2万余人,引进和获批各级各类领军人才超750人次。
.....
在科技城打好的优良条件基础之上,苏州又在举全市之力打造“太湖科学城”,一个国家科学城。
图片
一个明日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我们再把时间线拉长开看,从1992年-2020年,苏州新区常驻人口增加了82.1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上涨了5561倍。
1992年,高新区揭牌那一年,常驻人口只有11020人,地区生产
其中,西贵指的就是苏州高新区。
高新区,占地面积223平方公里,西临万顷太湖,东依苏州古城,素有“真山真水园中城、科技人文新天堂”美誉。
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苏州新区的贵,也不是一步登天得来的。而是新区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出来的。
图片
图片
白手起家,平步青云
新区的发展史,要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6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精神,确定了“全面保护苏州古城风貌,重点建设现代化新区”的思路,在古城以西开辟一块区域,再造一个“新苏州”。
1990年底,苏州河西新区正式启动建设,首期开发面积为25平方公里。随后,苏州开始集中全市的财力、物力、人力投资建设。
这也是,苏州第一次举全市之力进行区域打造的一大创举。相较于园区那种大佬带路的模式,苏州新区的发展模式更有代表性与示范性。
1992年,苏州成立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后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核准开发建面为6.8平方公里。并于1993年,“苏州新区”正式更名。
图片
这一刻起,苏州新区的核心区开始全面建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图片
△建设中的苏州新区。摄于1992年。
1994年,苏州新区的规划面积又扩大到52.06平方公里。同年,成为国家批复的综合性改革实验区,成为苏州的一个新城区、对外开放的窗口。
可是,这时候新区的账上只有5万元,没钱怎么建设?
为此,苏州新区结合当时响彻全国的南方谈话,抓紧一切机会引进外资企业。
1994年1月,高新区第一家日资独资企业——苏州日电波(原日本电波)落户高新区。
图片
1994年6月,苏州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作为较早一批落户高新区的德资企业之一。
图片
1994年,松下在苏州市高新区成立了江苏省境内的第一家制造型企业。
图片
1994年, 苏州海刚制鞋有限公司成立,一家韩国投资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
......
就这样,在新区的不懈努力之下,1995年,高新区在市区经济中所占份额已接近50%。这在全国开发区中都是少见的,被中央领导同志称赞为“白手起家,平步青云”。
此外,在1992-2002年十年期间,新区共计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500多个、全球500强项目45个,外商投资总额200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30亿美元。所以,高新区才能取得以下亮眼的成绩。
1、高新区经济总量已超过10年前市区的总和;
2、出口额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全国的百分之一;
3、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列全国高新区前3位。
十年,曾经一穷二白的新区跻身成为经济实力突出的苏州强区。
图片
砥砺前行,三十而立
2002年9月新一轮区划调整后,高新区和虎丘区合并,开发面积拓展至223平方公里,区域版图进一步发展壮大。
苏州的核心发展力,也逐渐从一条路演变成一座城。
首先,一条路指的就是狮山路。
图片
▲2007年的狮山路 | 图:夏剑华
由狮山路衍生的狮山板块是新区开发较早的中心城区,承载了苏州城西最初的繁华,更是苏州商业金融圈的支柱之一。
核心金融区,汇聚了几乎所有的银行,中农建工、中信银行、苏州银行等几十家银行和金融机构,与园区旺墩路并称苏州的东西“华尔街”;
顶级商业圈,美罗、全屋、绿宝、龙湖狮山天街、金鹰.....以及网红商业街——淮海街等;
顶级的教育资源,新区实验及各分校、新区一中.....;
轨交线网集聚,轨交1号、3号运营中,轨交5号、6号建设中等;
真山真水生态,狮子山、何山公园、横山、横山体育公园、5.9公里的运河岸线、2.6公里胥江岸线等;
......
图片
狮山板块的价值早已开发到瓶颈期,为了寻求突破,狮山又成立了商务创新中心区,给予它新的活力。
图片
一个更好的狮山正在缓缓走来。
其次,一座城指的是太湖科学城
2012年,苏州一核四城规划出炉,苏州新区的发展重点向西转移。这一点,从新区政府机构以及新区地标的搬迁就可以看出来。
图片
之后,西部的发展就走上了一条全速前进的道路。
1、去年科技城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231亿元,
2、“中字头”“国字号”科研院所抢滩落户,累计150余家科研院所和193家科研机构;
3、集聚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和专业人才2万余人,引进和获批各级各类领军人才超750人次。
.....
在科技城打好的优良条件基础之上,苏州又在举全市之力打造“太湖科学城”,一个国家科学城。
图片
一个明日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我们再把时间线拉长开看,从1992年-2020年,苏州新区常驻人口增加了82.1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上涨了5561倍。
1992年,高新区揭牌那一年,常驻人口只有11020人,地区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