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书法须要研究文字的来龙去脉·日思录(536)
李存章
2009年10月26日晴
因在文联工作,不断参加书画界的聚会,经常见到一些书法爱好者笔会,有一个词是书法爱好者最常书写的,那就是“厚德载物”。
有一次,在一个书法笔会上,见到一位仁兄写这四个字,他把最后一个字“物”字的最后一笔写得好长好长,我看到后随口说了一句话:“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物’字这样写。”也许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从此之后,这位仁兄每每写这句话,最后这个“物”字都如此写,我再也不好意思说话了。
我当时说“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物’字这样写”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写是不合乎传统规矩的,是错误的,不应该这样来写“物”字,我是否定和批评的态度。可这位仁兄是否以为我在夸奖他呢?夸奖他是创新了呢?!或许人家根本就没有在意我的说话涵义,人家就认定是自己的创新了呢。
书法,书法,顾名思义,就是要照着书写的规矩和法度来写字。不安规矩和法度写,不仅不是创新,反而是错误。书法的独特的个人风格,也绝对不有意在一个或几个字上的独出心裁与独辟蹊径,而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自然而然地形成。
毫无疑问,这位仁兄对自己的对“物”字的独创写法非常得意与欣赏,不然他不会次次都这样来写这个字。这样说来,他肯定是临帖太少,甚至对这个“物”字一无所知。
这位仁兄如果不信,你可以翻阅所有的古帖,看有没有古代书法家把这个“物”的最后一笔“撇画”出在“勿”的外面很长的。我认为是不会有的。因为做为一个书法家,一定要研究每个字的来龙去脉的。
就说这个“物”字。现在词典都把它归为形声字了,从“牛”,“勿”声。其实这个字起初是个会意字的,从“牛”,从“刀”。“勿”其实是带血滴的“刀”。“物”的本意就是“杀牛”,也即以刀杀牛的意思。“勿”的两小撇,就是两小点(血滴)。当然书法并不是如此刻板,点画是可以变化的。但不管如何变化,也不可把“物”字的最后一笔,变成一个特长撇,成为“物”字的主笔似的。
再者,把“物”的最后一笔“撇”得很长,拉得很远,好像一根长棍横冲直闯,似乎也不美。

李存章
2009年10月26日晴
因在文联工作,不断参加书画界的聚会,经常见到一些书法爱好者笔会,有一个词是书法爱好者最常书写的,那就是“厚德载物”。
有一次,在一个书法笔会上,见到一位仁兄写这四个字,他把最后一个字“物”字的最后一笔写得好长好长,我看到后随口说了一句话:“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物’字这样写。”也许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从此之后,这位仁兄每每写这句话,最后这个“物”字都如此写,我再也不好意思说话了。
我当时说“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物’字这样写”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写是不合乎传统规矩的,是错误的,不应该这样来写“物”字,我是否定和批评的态度。可这位仁兄是否以为我在夸奖他呢?夸奖他是创新了呢?!或许人家根本就没有在意我的说话涵义,人家就认定是自己的创新了呢。
书法,书法,顾名思义,就是要照着书写的规矩和法度来写字。不安规矩和法度写,不仅不是创新,反而是错误。书法的独特的个人风格,也绝对不有意在一个或几个字上的独出心裁与独辟蹊径,而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自然而然地形成。
毫无疑问,这位仁兄对自己的对“物”字的独创写法非常得意与欣赏,不然他不会次次都这样来写这个字。这样说来,他肯定是临帖太少,甚至对这个“物”字一无所知。
这位仁兄如果不信,你可以翻阅所有的古帖,看有没有古代书法家把这个“物”的最后一笔“撇画”出在“勿”的外面很长的。我认为是不会有的。因为做为一个书法家,一定要研究每个字的来龙去脉的。
就说这个“物”字。现在词典都把它归为形声字了,从“牛”,“勿”声。其实这个字起初是个会意字的,从“牛”,从“刀”。“勿”其实是带血滴的“刀”。“物”的本意就是“杀牛”,也即以刀杀牛的意思。“勿”的两小撇,就是两小点(血滴)。当然书法并不是如此刻板,点画是可以变化的。但不管如何变化,也不可把“物”字的最后一笔,变成一个特长撇,成为“物”字的主笔似的。
再者,把“物”的最后一笔“撇”得很长,拉得很远,好像一根长棍横冲直闯,似乎也不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