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额闭壳龟(学名:Cuora galbinifrons)是龟科、闭壳龟属的爬行动物。成体背甲15~20厘米。头微扁,头顶平滑,呈金黄色,上有黑色不规则茶色斑点,眼球黑色,眼部虹膜为橘黄色,吻端钝。背甲较隆,上有笔画似的左右对称的茶色和褐色的图案或斑纹,背甲中央嵴棱明显,有斑纹。腹甲黑褐色,背甲与腹甲间、胸盾与腹盾问借韧带相连,韧带发达,可以完全闭合。四肢较扁,灰色,上有黄色杂斑点,前肢五指,后肢四趾,指、趾问具少量蹼。背甲很花,个体颜色差异较大。黄额闭壳龟雌雄两性外形差异较小,雌性龟体背甲较宽,尾短,泄殖腔孔距腹甲后缘较近;雄性龟体背甲较窄,尾长,泄殖腔孔距腹甲后缘较远。
黄额闭壳龟喜栖息于丘陵山区溪流及浅水区域,常隐藏在林下的落叶内。陆生倾向强,也常在水边出没并能在浅水中活动,不善游泳。通常都很胆小,难以饲养,野外捕获的黄额闭壳龟普遍存在拒食症。大多数为杂食,以肉食性饵料为主,主要食物有:昆虫、鱼、虾、青菜、西红柿、水果等。分布于越南、老挝和中国。
形态特征
体形中等,背甲长83~186毫米,宽68~129毫米;壳高40~92毫米,龟壳高约为壳长的二分之一。头大小适中,宽20.5~28.5毫米,约为背甲宽的三分之一。吻略超过上颚,上颚缘平直,无缺凹或钩曲。下颚略短,头顶部平滑,枕部被小鳞。眼大,眼径大于吻长。背甲隆起,中线有一脊棱,背甲前后缘圆,无明显的凹缺。背甲前后的两侧缘略向上翻,个别标本略呈锯齿状。颈盾极窄长,椎盾5枚,宽大于长,然窄于相邻的肋盾。1~4或1~3枚椎盾前缘中央突出,其前枚后缘中央凹入。第二、四椎盾长大于宽,肋盾4对,缘盾12对,缘盾13对,缘盾11对。背甲各盾片均有不明显的同心纹。腹甲入而平,略短于背甲。前后缘均圆而无凹缺。腹盾各缝的长度顺序为腹盾缝>胸盾缝>喉盾缝>肱盾缝(或股盾缝)>股盾缝(或肱盾缝)。腹甲与背甲以韧带相连,胸盾与腹盾问及相应的骨板间亦具韧带,腹甲的前后叶能向上闭合背甲;无明显的甲桥,亦无腋盾及胯盾。肛盾大,单枚,其上无沟缝或其痕迹,此为已报道的闭壳龟中唯一具有的特征。四肢长度适中,被较大的覆瓦状鳞片,其中以前肢背面的鳞片为最大,腕及踵部具少数大鳞。前肢5爪,后肢4爪,指、趾间具半蹼。尾较短,被硬鳞。
背盾有明显变异:在第四、五枚椎盾间,分裂出一枚扁形的椎盾;肋盾右5,左6,右侧第四枚肋盾一分为二,左侧第三、四枚肋盾各一分为二;缘盾13对。
生活时头部橄榄色、淡黄色或金黄色,可有不规则的棕色斑。吻、枕部、上下喙可有棕褐色斑,有的鼓膜上也有淡棕色细斑。下喙及咽部灰黑色或金黄色。眼后有一金色纵纹达鼓膜。颈部背面灰黑色,腹面浅黄色。背甲正中(椎盾及相邻的肋盾部分)与周缘(颈盾,缘盾背面)为棕褐色,背甲两侧(除上述部位)为黄色。两侧及周缘有似毛笔涂成之棕褐色粗纹或斑。缘盾腹面棕褐色及浅黄色相间,腹甲棕褐色,不规则地缀有少许浅黄色斑。前肢黄色,外侧有黑褐色宽纵纹,前缘有2~3排鲜黄色大鳞。后肢背面灰褐色,腹面浅黄色。尾背及身体柔软部分为灰色或黄色。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黄额闭壳龟喜栖息于丘陵山区溪流及浅水区域,常隐藏在林下的落叶内。昼行性,3~7月常栖息于山林中的溪流边,旱季有长达近4个月的冬眠期:雨季的活动也具有明显的间歇期,雨季的活动范围大于旱季。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适应能力差,环境改变,一般不进食,陆生倾向强,也常在水边出没并能在浅水中活动,不善游泳。通常都很胆小,难以饲养,野外捕获的黄额闭壳龟普遍存在拒食症。大多数为杂食,以肉食性饵料为主,主要食物有:昆虫、鱼、虾、青菜、西红柿、水果等。野外栖息最适温度24~28℃。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分布于越南、老挝和中国。在中国除见于海南岛陵水县的大里、南喜、吊罗山及乐东县的尖峰岭外,在广西钦州小董乡、龙州等地均有分布。
折叠编辑本段繁殖方式
每年6~10月为繁殖期,卵白色,呈长椭圆形,直径3厘米,长6厘米,重12克左右。每次可产1~3枚椭圆形卵。
折叠编辑本段养殖技术
饲养方法与黄缘闭壳龟饲养基本相似。 但与黄缘闭壳龟相比,此龟非常胆小,初养时要尽量少惊动,否则会长期拒食。饲养此龟时,在正常环境下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65~80%。饲养温度应控制在28℃左右, 冬季温度最低不宜低于15℃,而且不能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冬眠期较短。
黄额闭壳龟喜栖息于丘陵山区溪流及浅水区域,常隐藏在林下的落叶内。陆生倾向强,也常在水边出没并能在浅水中活动,不善游泳。通常都很胆小,难以饲养,野外捕获的黄额闭壳龟普遍存在拒食症。大多数为杂食,以肉食性饵料为主,主要食物有:昆虫、鱼、虾、青菜、西红柿、水果等。分布于越南、老挝和中国。
形态特征
体形中等,背甲长83~186毫米,宽68~129毫米;壳高40~92毫米,龟壳高约为壳长的二分之一。头大小适中,宽20.5~28.5毫米,约为背甲宽的三分之一。吻略超过上颚,上颚缘平直,无缺凹或钩曲。下颚略短,头顶部平滑,枕部被小鳞。眼大,眼径大于吻长。背甲隆起,中线有一脊棱,背甲前后缘圆,无明显的凹缺。背甲前后的两侧缘略向上翻,个别标本略呈锯齿状。颈盾极窄长,椎盾5枚,宽大于长,然窄于相邻的肋盾。1~4或1~3枚椎盾前缘中央突出,其前枚后缘中央凹入。第二、四椎盾长大于宽,肋盾4对,缘盾12对,缘盾13对,缘盾11对。背甲各盾片均有不明显的同心纹。腹甲入而平,略短于背甲。前后缘均圆而无凹缺。腹盾各缝的长度顺序为腹盾缝>胸盾缝>喉盾缝>肱盾缝(或股盾缝)>股盾缝(或肱盾缝)。腹甲与背甲以韧带相连,胸盾与腹盾问及相应的骨板间亦具韧带,腹甲的前后叶能向上闭合背甲;无明显的甲桥,亦无腋盾及胯盾。肛盾大,单枚,其上无沟缝或其痕迹,此为已报道的闭壳龟中唯一具有的特征。四肢长度适中,被较大的覆瓦状鳞片,其中以前肢背面的鳞片为最大,腕及踵部具少数大鳞。前肢5爪,后肢4爪,指、趾间具半蹼。尾较短,被硬鳞。
背盾有明显变异:在第四、五枚椎盾间,分裂出一枚扁形的椎盾;肋盾右5,左6,右侧第四枚肋盾一分为二,左侧第三、四枚肋盾各一分为二;缘盾13对。
生活时头部橄榄色、淡黄色或金黄色,可有不规则的棕色斑。吻、枕部、上下喙可有棕褐色斑,有的鼓膜上也有淡棕色细斑。下喙及咽部灰黑色或金黄色。眼后有一金色纵纹达鼓膜。颈部背面灰黑色,腹面浅黄色。背甲正中(椎盾及相邻的肋盾部分)与周缘(颈盾,缘盾背面)为棕褐色,背甲两侧(除上述部位)为黄色。两侧及周缘有似毛笔涂成之棕褐色粗纹或斑。缘盾腹面棕褐色及浅黄色相间,腹甲棕褐色,不规则地缀有少许浅黄色斑。前肢黄色,外侧有黑褐色宽纵纹,前缘有2~3排鲜黄色大鳞。后肢背面灰褐色,腹面浅黄色。尾背及身体柔软部分为灰色或黄色。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黄额闭壳龟喜栖息于丘陵山区溪流及浅水区域,常隐藏在林下的落叶内。昼行性,3~7月常栖息于山林中的溪流边,旱季有长达近4个月的冬眠期:雨季的活动也具有明显的间歇期,雨季的活动范围大于旱季。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适应能力差,环境改变,一般不进食,陆生倾向强,也常在水边出没并能在浅水中活动,不善游泳。通常都很胆小,难以饲养,野外捕获的黄额闭壳龟普遍存在拒食症。大多数为杂食,以肉食性饵料为主,主要食物有:昆虫、鱼、虾、青菜、西红柿、水果等。野外栖息最适温度24~28℃。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分布于越南、老挝和中国。在中国除见于海南岛陵水县的大里、南喜、吊罗山及乐东县的尖峰岭外,在广西钦州小董乡、龙州等地均有分布。
折叠编辑本段繁殖方式
每年6~10月为繁殖期,卵白色,呈长椭圆形,直径3厘米,长6厘米,重12克左右。每次可产1~3枚椭圆形卵。
折叠编辑本段养殖技术
饲养方法与黄缘闭壳龟饲养基本相似。 但与黄缘闭壳龟相比,此龟非常胆小,初养时要尽量少惊动,否则会长期拒食。饲养此龟时,在正常环境下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65~80%。饲养温度应控制在28℃左右, 冬季温度最低不宜低于15℃,而且不能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冬眠期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