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 (第二回)
第二回: 左公子巧计赚孙郎,董兰卿幽魂求贵客
这回的故事情节也很多,开讲前先笼统地分析一下:光从回目上看,前一句隐含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上层欺压剥削劳动人民的残酷绝情。陶安一家的悲惨遭遇虽是虚构,但在整个封建社会却体现了血泪斑斑的真实性。活生生的惨剧,由现实主义写法叙述出,的确真实感人。而后一句,却是在本书中第一次运用到的类似于聊斋二拍之类写法的情节上描写鬼魂伸冤的公案故事。不可否认有着宣扬因果报应的内涵在,但撇开这些迷信的不健康的东西,还是能很明显地看到:封建礼教加诸于普通妇女身上的种种迫害,怵目惊心。董兰卿的悲剧绝对不是一个孤本,正如千百年来,窦娥之冤岂止是一人之冤,董女也是千千万万个窦娥女中的一个罢了。
书归正文,话说这一日,苏夫人劝维明亲自下乡催租。原来左家广有田产,历代都以田园出租予乡间佃户,每年收租。前有家人来报:“佃农陶安,租三十二亩珠字号田,(看见没,可见这种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家里的田产多到何种地步啊!都要以“某某”字作为田名了,说到底还不是民脂民膏吗?)陶安拖欠租米多年,已三十余担,被他侵食自藏。可恨今年大丰,别家尽收,唯其刁顽,颗粒不与,催讨全然无用,欲拿他,他又诈病不起。故此不得以才请动小主人亲自一查。”左维明疑心其中别有原因,(他倒的确是能查人所未查的一把好手)
遂遵母命率众下乡。眼见蓬门病人,家无长物,子逃媳散,种种凄凉景况,原来陶安一家除承租左府田地外,又包揽孙国英家少许田地,(唉!这本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一点点最最朴实的心愿啊!他们从来没想过也不可能以统治阶级惯常的敛财巧取豪夺的伎俩手段来诈取下层人民的血汗钱。他们善良的意识里只不过想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劳作,期望能多劳多得,图个温饱,可是在那种暗无天日的社会体制下,劳动者这一点最最朴实的心愿也不能得到满足。)谁知孙家之田并非良田,每年收成最多只有一半,可恨孙国英为人奸恶,每遇收租之月,必先来逼租,且不论丰成好坏,仗势必欲每亩足担征收之外,还要再饶进少许。不然,便千般拷打。陶家迫于无奈,每次只得将左府租粮挪用交纳不算,孙家还以大斛作秤量(又进一步剥削了百姓),还不够租,前日便把陶家养媳福姐抢去,以充尾数。原来孙国英谗涎福姐姿色,又作手段,次日拿陶安进府,逼勒写下愿卖为妾,永不回赎的文书。陶安无奈只得应允,然而孙妻尤氏闻知大怒,将福姐剥衣吊树,抽鞭过百,遂锁柴房,每日只与一碗薄粥,勒令陶安出银三十两赎回,过月则将福姐处死了事。陶安无奈,家计已然赤贫,硬凑了二三两上门哀求,反被乱棒打出。此时又逢左府逼租,一家苦泣,料无生路,子惧祸而逃,媳在其家奄奄待毙,剩陶安夫妻相对此种种惨境,老泪纵横,痛不欲生。(唉!这是何等凄惨的画面啊!)
《天雨花》内容的积极意义之一:表现在对晚明社会贫富悬殊的揭露,和对人民在统治阶级苛刻剥削下悲惨境遇的同情方面。凡是官宦人家,没有不盘剥劳动人民的。(插一句,上一回将留春园详细描写的第二个目的,即一座富贵气派的大花园,它的锦绣繁华的背后,是什么?难道是乡绅们的善心集资吗?一草一木,一楼一台,何尝不是民脂民膏堆积而成。集资者们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一回的分析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即使是书中被作者称颂为廉明正直的清官典范左维明来说,也是靠剥削劳动人民得列为“襄阳首富”。左府的家财,据他母亲临终时的结算:(在中集中)“共得三万二千田地,并山场、果木、池塘、市房等,每年利息约有十万余金。”“还有三十六对橱箱,皆系金珠细软。”“还有八橱家藏古玩”。左家的日常生活,同样是很铺张的,左母去世时,按左家的传统习俗,“不尚浮奢”,然而,即便如此,也把襄阳城内的麻布与白布“收买一空”,还“唤了百十名成衣,赶做孝服”,排场之浩大,可见一斑。宦家子弟,文武百官,不仅置备家乐,彼此宴请,还常常游园狎妓,带领奴仆郊外打猎。婚嫁聘礼,动辄万金。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却是劳动人民濒于断炊、卖儿卖女的惨境。在统治阶级的压榨下,血汗都被吸干了。仅有一点家具与可以变钱的东西,也被逼通通抵押掉了。正如陶安一家求生无路,入地无门。然而这种遭遇并不是个别存在,而是破产的农村普遍的现实。尽管明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政权衰微脆弱的阶段,蓄奴的风气却极其兴旺,大量农民在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不得不交出土地外,沦为债主的家奴。左府数量众多的婢女童仆及至三十六名家将,正是在这种残酷的阶段压迫之下失去自由之身的。(以上这段,我不敢贪别人之功,几乎都是抄自于前言的部分章节,因为我觉得与我的感想相同,既然前人已经总结得很好,我就乐得偷懒,直接抄了。当然除了留春园的分析,是我的功劳。)
继续!(唉!全书1200多页,这儿才到50多页。照我这种叙事速度好有一比啊!好比唐僧取经十万八千里,这不过才说到初出长安门。各位要有耐心。)却说左维明见此惨状,心动恻隐,当即撕毁欠票,并预先防止其后家人中有趁机索诈之事发生,当即亲笔写一完票,付与陶安,以作证明。(看到此处,虽有感于左维明年仅十五,却处事老练,精明细致,有些作法也不是不通情达理,也有体恤同情下层贫苦百姓的作为,但他的法外施恩,手下留德也是很有局限性的,而且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来说,这一点偶然的恩施的甘霖相比百姓们万里饿孚,千年赤贫的苦难生涯来说,无疑是滴水车薪,于他们磨难的一生来说又有多大的补益呢?同时这一纸“完票”也揭露了这种封建大家族中上下奴仆欺上压下,仗势欺人的劣根通病普遍性。)维明遂将陶安领回左府,意欲计救福姐,不料此事惹怒苏夫人,训责其纨绔不孝,滋意浪费!不体恤祖宗生财艰难。(本来我对苏夫人的印象还行的,但她先后做了二件令人厌恶的事,令我不悦。第一件就是这件了,一副剥削阶级上层贵夫人的嘴脸,毫无同情心。第二件嘛!是和媳妇桓清闺有关的,她这个婆婆的作为也很可恶,先卖个关子啰!)维明劝回母心,便放手欲薄惩孙家。次日造访好友赵圣治,定下计谋。让赵圣治假借事由,邀请孙国英入赵府议事,调虎离山后,埋伏童仆,(别忘了,左孙两家是对门邻居,侦察起来很方便的),窥得孙国英前脚刚走,便由维明造一假传票,命府中二家将改扮公差上孙府扣门,借口:“陶安在府里递了状纸,知府命我等此时来请孙公子,才在路上,正好遇见,你家公子说正要赴赵府,我等不敢相强,故现今来此,先将福姐提去县衙,传票在此,请奉去与孙府奶奶一看。”家人尤氏一来见其穿戴,料是真衙役,复料官官相护,知府不过碍于状告,走走形式,纵然此时放福姐与他们带去,断不会因小民而得罪孙家,隔日也需还回福姐。再加上天黑又看不明白传票(说实话,作者笔下的左维明真是精明细致,事事步步皆被他算准,此事没的不看,只看将此计施行时间定在晚间,借助天黑眼昏难辩传票真伪这一细节,可知其为人精明得厉害了,我想我等皆是喜读书,爱看故事之人,也不正中下怀:这种性格的人物作主角,此后倒少不得有热闹看了。)话说尤氏上当,交出奄奄一息的福姐。半路上假衙差又以证物需呈堂作供为名,骗走孙府仆人回去拿陶安所写的卖媳文书。将福姐带回交与陶安,左维明赐银并交待:“回去后,先将福姐寄养别处,休要露面,再者速回了孙府之田,从此休再承租。”陶安一一应允。而孙国英回府后,与妻大吵,又因疑衙役真伪不决,终将此事闹至府衙,满城风雨,声名愈倒。疑心是陶安施计,寻至陶家,只见父子夫妻三人,不见福姐。那陶安以维明所授,假意询问:“我媳好否。”孙国英将言掩饰:“已死多日。”陶家闻讯痛哭,孙国英见之释疑,以为匪人所盗而已,放了陶家不说,一丝也不疑心到左维明身上。(看吧!真是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啊!)
不久,襄阳城来了四个杂耍艺人,乃一双父母带领两个女儿。因为两个女子貌美技娴,很是轰动。恰逢维明为孝顺其母,请来入府表演观看。复转念:“孙国英夫妇之恶,上回尚未耍够,不免借此江湖女子,再令他出丑一番便了。”维明便去引动孙国英,正巧,孙国英为刁妻所吓,不得招其进府观看表演,正在垂涎之时,维明假意宴请:“既然嫂夫人不许,不如小弟作东,在留春园中摆宴,相请众家兄弟,一边赏荷花,一边看杂耍。”孙国英岂知是计,欢喜赴约。酒席上,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不顾席上尊客,园中又有众多游人,(这也是左维明设计好的,人越多越好,令他当众再出丑),倚仗财势调戏非礼江湖卖艺女子。恼怒二女,一顿拳脚回报。孙国英正在当众出丑,却祸不单行(也是左维明导演设计的),孙妻尤氏带了许多婢女打骂进来。一见相公如此狼狈,又气又恨,破口大骂,转而与婢女们一起和二女又是一场混战,反被二女扭打撕衣。左维明见已够出丑的了,喝令阻止不听,小露身手,使得她们仓惶逃离襄阳而去。孙国英回家,细问其妻如何赶至园中,始知左宅家人报信所致,联系前情,这才恍然大悟两次被算计的前因后果。从此心生嫌隙,以至于后来想方设法要害左维明,不过我想对于左维明来说,他一生中无数与之斗法的对手中,有妖有鬼有权奸有臣宦有刁妇有强寇有刺客,那区区孙国英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得不得再小的小角色而已。对付他,充其量不过是左维明小试牛刀而已。
却说,不久之后,省城乡试期近,左桓赵杜四家公子相约同行。(前文说过,王公子年最长,早已中举,故此行无他)。吩咐下人在省城预先租定个精致的房屋以备待试居住之用。下人看定一所佳宅,屋主姓申,却传言其中闹鬼,不敢擅作主张。几家公子虽爱其宅精良,却碍于嫌忌之意,唯有左维明胆大心细,一意租定。夜晚闻窗外有女子凄婉哭声,三家公子与众仆心惧难安,唯有左维明胆大,秉烛出外查看,虽无所见,但自那夜哭声始冥,一连数晚,虽无异相,但人心惶惶。一晚月夜,左维明一人独处天井,见桂枝下有一女披头散发,正在投环自尽,其状很是恐怖。一霎便隐身而去。维明乃知此是自缢之鬼,恐其中有冤魂之事。至此虽有几番现形,终是不得交言。话说此夜,维明打发众人卧去,独自移步园中,审明冤情。原来此女名董兰卿,生前出自衡山名门,早年许嫁此间申氏。兰卿年幼丧母,年才十五,生父欲赶考,正逢申门之子病重,急欲成婚冲喜。董父毫不顾及亲生女儿的一生幸福打算,闻讯便立即将兰卿送嫁过门,免去留女一人在家的累赘,(为了自己的功名,毫无亲骨肉相依为命的感情,这是一个多么自私无情的父亲啊!),由此造成了兰卿无可挽回的悲剧。成婚当晚,申子病逝,兰卿未嫁成寡,孤苦无依,已然苦命,不料又遇其婆婆熊氏,生性歹毒,毫无体恤不说,将一个苦命娇女,囚禁空房,绝其衣食,打骂污蔑,百般折磨。可怜董兰卿,生有何恋,死亦不甘,无奈去年八月,在桂树下悬绳自缢。兰卿生前受尽人间百般苦楚,死后怨气难平,向冥王恳求,追回熊氏之命,以抵其命。冥王怜其悲惨,但熊氏注定寿登六十(这是什么世道啊!好人不长寿,祸害反倒长命,连主生死的冥王都无法子更改生死簿,只是告诫兰卿,耐心等待时机,若是机缘巧合,得遇一位天星下凡的话,得到其首肯,方能更改寿运,提前将熊氏追命偿还。幽冥中自有识人之术,知左公子乃非常之人,故现形哀求。维明闻知,次日暗将此事始末详询于申家众仆,查得实据后。亲笔书写祭文,焚化于桂树之下。一报还一报,熊氏鬼使神差,自缢身亡,董兰卿从此解脱苦海沉沦。此后,左维明中了解元,杜宏仁中第二名,赵圣治中第三名,桓应征中第十三名。中试回乡后,维明原思春帏后,再行娶亲,因苏夫人所言:“独子离乡应试,家中冷清无伴。”维明乃允不日完姻。并思及亲弟左维政(即年幼被舅父苏佩带回过继的左家次子),应允其母,上京应试前顺路往河南舅父家探弟,如逢机缘,使小弟复姓归宗便是。(到这里便是第二回的情节了,欲知后事,请观后文。)
叙述第三回之前,先要补充一下第二回的内容,抱歉,时间仓促,再加上本人到底学识阅历年龄非陈老郭老等大学者可比。他们评《再生缘》得心应手,我的这个帖子的文章则是草草完篇,遗漏难免。(我本人到现在也没看完此书,虽然为了满足读者尽量详尽的要求,又基于此书内容实在太过错宗复杂,所以我只得白天要将当天打算写出来的内容再草草过目几眼,而晚上继续一字一句将原著看下去,现今呢,我的故事只讲到第二回,八九十页,而晚上的书呢,我看到了1000多页了,还有200多页就看完了。)
关于上一回的补充内容之一:
孙国英倚仗财势调戏卖艺女子,这种封建社会纨裤子弟荒淫无耻的嘴脸实在令人作呕,然而这种罪恶现象在中国上千年历史中无疑是数之不尽的。仿佛这种封建礼教下所产生的无耻性也会随着一朝朝的富贵根基相传下去一般,代代相传,将劣根性继承发扬。这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上层的腐朽荒淫的沉痼与弊病,丑态百出而恬不知耻的何止是这书中为富不仁的纨裤子弟啊!恐怕归根结底,是要将矛头直接刺向那个让如此不成文的潜规则肆意通行,为所有仗势欺人的滋意妄为的官宦富人们提供畅行无阻的优越条件的罪魁祸首——整个封建王朝的礼教体制吧!
补充之二:
上文提到我认为:左维明之母苏夫人在本书中在两件事的上,有明显差错,惹我生厌。昨晚看到下集中的一回,才想起来,看来她做的不止有两件大错事,而至少是三件。现在也要更正一下:顺便就先说了吧,(书太长,可能真的讲到后面,我也忘了要交待这个伏笔呢!)避免以后疏漏,先提示一下吧:这三件事是:第一件即是第二回中:因为左维明免陶安的欠租,而大发雷霆,对劳苦百姓毫无同情心。第二件,昏聩不明,一味宠信妖婢,几致以庶压嫡,令贤媳颇受委屈。第三件,自作主张,不顾子媳的感受,将他们亲生的小女儿左婉贞出继,致使左婉贞十六年在养父母家,有失教养,娇惯使性,甚至屡有虐杀暴力等行为。左婉贞的性格偏激直接原因虽应该是失罪于其养父母的养而不教,但毋庸置疑的是(连书中都借婉贞的自思自叹,曾提及)她的不幸的可怜的才离娘胎便遭出继(名为出继,实则是祖母作主,自出继后与亲生父母又有十多年音信不通,这与遗弃又有什么分别呢?)的身世才是直接间接地导致她的性情骄燥出言不逊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前言中的前辈文人在评论此女时,只将她的行为大大指责,并很肤浅而不客观地将她的性格归罪于其父左维明的暴虐遗传,哈!如果真是左维明的遗传,倒奇了!她唯一一个从小就离开亲生父母怀抱的小女孩倒遗传继承了这种不良秉性,而再看左维明其余三个子女:左永正(维明长子)是正直儒雅,左仪贞大家风范,左德贞温柔懦弱,她三个从小到大就相依在亲生父母膝下的兄姐反倒一丝都没传染到父亲的暴虐性?独独一个十六年来不识生父面的她就遗传到了?可见写前言的前辈文人在这里的分析结论是不通的!其实左婉贞暴虐无知与出口粗俗,我也很不喜欢的,只是客观分析下来,她性格上的毛病,难道不是因为出继给他人,失去亲生父母姐妹的爱等原因所造成的吗?再进一步分析,她才离娘胎便远去出继,十六年与生身父母亲手足不通讯息,岂不是其祖母倚仗大家族长辈的封建权力强行作主所致,再说到底,为这种封建家族长幼尊卑划分森严的灭绝人性的等级制度的罪魁,(即长辈作主的事,再荒唐再不道德,小辈只有低头屈从的份),还不是封建礼教吗?孩子生得什么性格,孩子本身是没有选择权的,正如我们所有的人一样,有太多身不由已的无奈。忠奸善恶本无根,人的性格正如一块白布,周围的环境便是染缸中的染料。客观分析下来,也就不会象前言的作者一般,只会批判左婉贞作为贵族小姐的狠毒绝情,并片面武断地把她的个性上的缺点在左维明的身上嗅到了劣根根源的气味,而不是深入追究致使她逐渐养成这种恶毒品性的真正原因:岂在于一个老顽固左维明,而是她坎坷的身世,以及陷玉入泥的环境,乃到整个社会体制的腐败。
补充之三:
在董兰卿向左维明诉冤一节之时,有个小插曲,(本来我想这是个小情节,说不说无关紧要,所以没写。等上传后一想,还是有补充分析的必要。)这个小情节是:四家公子考试期间,曾招妓欢饮,若不是左维明一意孤行,(偶尔吃吃花酒的放纵程度,他是允许自已的,但底限是不上床。)惹得其余几位公子稍有惭意,若非如此,少不了要双双对对集体搞一夜情活动了。我想说:左维明为首的襄阳城几家名门公子,他们少年时同心同志,同年入仕,同朝为官,在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宦海沉浮,相携相助。倒运时,先后受制于国贼,纷纷被贬抑,振奋时,同除奸党,共保朝纲。年长后因为政治需要又彼此配成儿女亲家,亲上加亲,谊上加谊,结成了上下两代一党的忠良。甚至最后明亡,为了忠心殉国,五家相约,同日驾船在襄江之上会合,共同凿舟全体自沉。罗列在原著上百名人物之中,相映在整个明后期一派奸党权臣林立,满朝阉宦耳目爪牙之间,这几家公子(现在还能称公子,等到其儿女长成,我们要改称为老爷)实在是符合封建礼教传统观念的忠孝节义的典范。忠心不屈,百折不挠地为国尽忠,与奸党势同水火,势不两立。他们也被作者形容得“具都是才貌双全,品德高超的正人君子。”可是正是这些被描写得如此忠良高尚的正人君子,其自身所处的阶级烙印与生具来,所代表的阶级立场等级分明,他们的行为也不可能超越整个社会体制,他们身上多少还是继承、认可、自然而然地奉行着封建体制的种种弊端。比如吃花酒,搞一夜情,崇尚奢华,贪图享乐之类,便在他们的思想理念中,这实在是很普通的消遣活动,非但无伤大雅,谈不到道德缺憾,相反招妓的行为,还是能印证官家子弟,书香才郎的风流高雅的品味的趣事呢!而左维明,千万别以为他的守身如玉,就是说他具有超时代的文明与民主思想了。事实摆在那儿,说得彻底点些:他的拒绝招妓,无非是压根儿看不起那些迎来送往的**货罢了,在他看来:舍了自已的千金之躯和她们的贱肉发生关系,是对自己的污辱亵渎。
补充内容之四:
董兰卿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生不如死,无奈以自尽向这个罪恶的人间进行无声的反抗与血泪控诉。虽然造成她死亡的直接罪人是熊氏,但是在兰卿一生中,生母早逝,以至孤苦无依,父亲的绝情自私,一手将她推入火坑之中。封建社会残酷非情的婚姻制度纵容冲喜灭绝人性的陈规向广大的善良无助的弱女子横行肆虐。(不象现在,男方有病的话,可以推迟婚礼,甚至可以退婚。)夫妻毫无感情且不说,新婚即死,等于未嫁。此后无数的岁月,生不如死,苟且偷生。这还不算,又遇上个狠心肠的恶婆婆,终于被逼得只有死这一条路,来逃脱封建礼教加诸上广大妇女身上的种种灭绝人性的残酷无情的迫害。想来这种苦命媳妇被折磨至死的悲剧,古来又有多少,多少苦命媳妇在重重礼教之下,哑口吃黄连,叫天天不应,入地地无门。董兰卿的故事,我在以前很多书中都看到过,大都大同小异,令人悲叹,在那个社会,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距离左维明审清董兰卿冤屈之日的十多年后,当维明将侄女左孝贞嫁入晋家,可怜的孝贞婚后的遭遇比当年的兰卿的悲剧甚至还有过无不及,被百般折磨了七八个年头,生不如死,最后如果不是连左维明这个老顽固都实在看不下去了,时时暗中相劝,用隐语保证:“要忍耐,总会有出头之日”,并用计谋救她脱离婆家的话,恐怕可怜可悲的左孝贞早几年就实在熬不下去,寻了短见,黄泉路上去追赶兰卿,结伴成同病相怜的苦命姐妹花了。
(初稿作于2007年10月18日)
第二回: 左公子巧计赚孙郎,董兰卿幽魂求贵客
这回的故事情节也很多,开讲前先笼统地分析一下:光从回目上看,前一句隐含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上层欺压剥削劳动人民的残酷绝情。陶安一家的悲惨遭遇虽是虚构,但在整个封建社会却体现了血泪斑斑的真实性。活生生的惨剧,由现实主义写法叙述出,的确真实感人。而后一句,却是在本书中第一次运用到的类似于聊斋二拍之类写法的情节上描写鬼魂伸冤的公案故事。不可否认有着宣扬因果报应的内涵在,但撇开这些迷信的不健康的东西,还是能很明显地看到:封建礼教加诸于普通妇女身上的种种迫害,怵目惊心。董兰卿的悲剧绝对不是一个孤本,正如千百年来,窦娥之冤岂止是一人之冤,董女也是千千万万个窦娥女中的一个罢了。
书归正文,话说这一日,苏夫人劝维明亲自下乡催租。原来左家广有田产,历代都以田园出租予乡间佃户,每年收租。前有家人来报:“佃农陶安,租三十二亩珠字号田,(看见没,可见这种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家里的田产多到何种地步啊!都要以“某某”字作为田名了,说到底还不是民脂民膏吗?)陶安拖欠租米多年,已三十余担,被他侵食自藏。可恨今年大丰,别家尽收,唯其刁顽,颗粒不与,催讨全然无用,欲拿他,他又诈病不起。故此不得以才请动小主人亲自一查。”左维明疑心其中别有原因,(他倒的确是能查人所未查的一把好手)
遂遵母命率众下乡。眼见蓬门病人,家无长物,子逃媳散,种种凄凉景况,原来陶安一家除承租左府田地外,又包揽孙国英家少许田地,(唉!这本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一点点最最朴实的心愿啊!他们从来没想过也不可能以统治阶级惯常的敛财巧取豪夺的伎俩手段来诈取下层人民的血汗钱。他们善良的意识里只不过想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劳作,期望能多劳多得,图个温饱,可是在那种暗无天日的社会体制下,劳动者这一点最最朴实的心愿也不能得到满足。)谁知孙家之田并非良田,每年收成最多只有一半,可恨孙国英为人奸恶,每遇收租之月,必先来逼租,且不论丰成好坏,仗势必欲每亩足担征收之外,还要再饶进少许。不然,便千般拷打。陶家迫于无奈,每次只得将左府租粮挪用交纳不算,孙家还以大斛作秤量(又进一步剥削了百姓),还不够租,前日便把陶家养媳福姐抢去,以充尾数。原来孙国英谗涎福姐姿色,又作手段,次日拿陶安进府,逼勒写下愿卖为妾,永不回赎的文书。陶安无奈只得应允,然而孙妻尤氏闻知大怒,将福姐剥衣吊树,抽鞭过百,遂锁柴房,每日只与一碗薄粥,勒令陶安出银三十两赎回,过月则将福姐处死了事。陶安无奈,家计已然赤贫,硬凑了二三两上门哀求,反被乱棒打出。此时又逢左府逼租,一家苦泣,料无生路,子惧祸而逃,媳在其家奄奄待毙,剩陶安夫妻相对此种种惨境,老泪纵横,痛不欲生。(唉!这是何等凄惨的画面啊!)
《天雨花》内容的积极意义之一:表现在对晚明社会贫富悬殊的揭露,和对人民在统治阶级苛刻剥削下悲惨境遇的同情方面。凡是官宦人家,没有不盘剥劳动人民的。(插一句,上一回将留春园详细描写的第二个目的,即一座富贵气派的大花园,它的锦绣繁华的背后,是什么?难道是乡绅们的善心集资吗?一草一木,一楼一台,何尝不是民脂民膏堆积而成。集资者们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一回的分析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即使是书中被作者称颂为廉明正直的清官典范左维明来说,也是靠剥削劳动人民得列为“襄阳首富”。左府的家财,据他母亲临终时的结算:(在中集中)“共得三万二千田地,并山场、果木、池塘、市房等,每年利息约有十万余金。”“还有三十六对橱箱,皆系金珠细软。”“还有八橱家藏古玩”。左家的日常生活,同样是很铺张的,左母去世时,按左家的传统习俗,“不尚浮奢”,然而,即便如此,也把襄阳城内的麻布与白布“收买一空”,还“唤了百十名成衣,赶做孝服”,排场之浩大,可见一斑。宦家子弟,文武百官,不仅置备家乐,彼此宴请,还常常游园狎妓,带领奴仆郊外打猎。婚嫁聘礼,动辄万金。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却是劳动人民濒于断炊、卖儿卖女的惨境。在统治阶级的压榨下,血汗都被吸干了。仅有一点家具与可以变钱的东西,也被逼通通抵押掉了。正如陶安一家求生无路,入地无门。然而这种遭遇并不是个别存在,而是破产的农村普遍的现实。尽管明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政权衰微脆弱的阶段,蓄奴的风气却极其兴旺,大量农民在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不得不交出土地外,沦为债主的家奴。左府数量众多的婢女童仆及至三十六名家将,正是在这种残酷的阶段压迫之下失去自由之身的。(以上这段,我不敢贪别人之功,几乎都是抄自于前言的部分章节,因为我觉得与我的感想相同,既然前人已经总结得很好,我就乐得偷懒,直接抄了。当然除了留春园的分析,是我的功劳。)
继续!(唉!全书1200多页,这儿才到50多页。照我这种叙事速度好有一比啊!好比唐僧取经十万八千里,这不过才说到初出长安门。各位要有耐心。)却说左维明见此惨状,心动恻隐,当即撕毁欠票,并预先防止其后家人中有趁机索诈之事发生,当即亲笔写一完票,付与陶安,以作证明。(看到此处,虽有感于左维明年仅十五,却处事老练,精明细致,有些作法也不是不通情达理,也有体恤同情下层贫苦百姓的作为,但他的法外施恩,手下留德也是很有局限性的,而且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来说,这一点偶然的恩施的甘霖相比百姓们万里饿孚,千年赤贫的苦难生涯来说,无疑是滴水车薪,于他们磨难的一生来说又有多大的补益呢?同时这一纸“完票”也揭露了这种封建大家族中上下奴仆欺上压下,仗势欺人的劣根通病普遍性。)维明遂将陶安领回左府,意欲计救福姐,不料此事惹怒苏夫人,训责其纨绔不孝,滋意浪费!不体恤祖宗生财艰难。(本来我对苏夫人的印象还行的,但她先后做了二件令人厌恶的事,令我不悦。第一件就是这件了,一副剥削阶级上层贵夫人的嘴脸,毫无同情心。第二件嘛!是和媳妇桓清闺有关的,她这个婆婆的作为也很可恶,先卖个关子啰!)维明劝回母心,便放手欲薄惩孙家。次日造访好友赵圣治,定下计谋。让赵圣治假借事由,邀请孙国英入赵府议事,调虎离山后,埋伏童仆,(别忘了,左孙两家是对门邻居,侦察起来很方便的),窥得孙国英前脚刚走,便由维明造一假传票,命府中二家将改扮公差上孙府扣门,借口:“陶安在府里递了状纸,知府命我等此时来请孙公子,才在路上,正好遇见,你家公子说正要赴赵府,我等不敢相强,故现今来此,先将福姐提去县衙,传票在此,请奉去与孙府奶奶一看。”家人尤氏一来见其穿戴,料是真衙役,复料官官相护,知府不过碍于状告,走走形式,纵然此时放福姐与他们带去,断不会因小民而得罪孙家,隔日也需还回福姐。再加上天黑又看不明白传票(说实话,作者笔下的左维明真是精明细致,事事步步皆被他算准,此事没的不看,只看将此计施行时间定在晚间,借助天黑眼昏难辩传票真伪这一细节,可知其为人精明得厉害了,我想我等皆是喜读书,爱看故事之人,也不正中下怀:这种性格的人物作主角,此后倒少不得有热闹看了。)话说尤氏上当,交出奄奄一息的福姐。半路上假衙差又以证物需呈堂作供为名,骗走孙府仆人回去拿陶安所写的卖媳文书。将福姐带回交与陶安,左维明赐银并交待:“回去后,先将福姐寄养别处,休要露面,再者速回了孙府之田,从此休再承租。”陶安一一应允。而孙国英回府后,与妻大吵,又因疑衙役真伪不决,终将此事闹至府衙,满城风雨,声名愈倒。疑心是陶安施计,寻至陶家,只见父子夫妻三人,不见福姐。那陶安以维明所授,假意询问:“我媳好否。”孙国英将言掩饰:“已死多日。”陶家闻讯痛哭,孙国英见之释疑,以为匪人所盗而已,放了陶家不说,一丝也不疑心到左维明身上。(看吧!真是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啊!)
不久,襄阳城来了四个杂耍艺人,乃一双父母带领两个女儿。因为两个女子貌美技娴,很是轰动。恰逢维明为孝顺其母,请来入府表演观看。复转念:“孙国英夫妇之恶,上回尚未耍够,不免借此江湖女子,再令他出丑一番便了。”维明便去引动孙国英,正巧,孙国英为刁妻所吓,不得招其进府观看表演,正在垂涎之时,维明假意宴请:“既然嫂夫人不许,不如小弟作东,在留春园中摆宴,相请众家兄弟,一边赏荷花,一边看杂耍。”孙国英岂知是计,欢喜赴约。酒席上,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不顾席上尊客,园中又有众多游人,(这也是左维明设计好的,人越多越好,令他当众再出丑),倚仗财势调戏非礼江湖卖艺女子。恼怒二女,一顿拳脚回报。孙国英正在当众出丑,却祸不单行(也是左维明导演设计的),孙妻尤氏带了许多婢女打骂进来。一见相公如此狼狈,又气又恨,破口大骂,转而与婢女们一起和二女又是一场混战,反被二女扭打撕衣。左维明见已够出丑的了,喝令阻止不听,小露身手,使得她们仓惶逃离襄阳而去。孙国英回家,细问其妻如何赶至园中,始知左宅家人报信所致,联系前情,这才恍然大悟两次被算计的前因后果。从此心生嫌隙,以至于后来想方设法要害左维明,不过我想对于左维明来说,他一生中无数与之斗法的对手中,有妖有鬼有权奸有臣宦有刁妇有强寇有刺客,那区区孙国英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得不得再小的小角色而已。对付他,充其量不过是左维明小试牛刀而已。
却说,不久之后,省城乡试期近,左桓赵杜四家公子相约同行。(前文说过,王公子年最长,早已中举,故此行无他)。吩咐下人在省城预先租定个精致的房屋以备待试居住之用。下人看定一所佳宅,屋主姓申,却传言其中闹鬼,不敢擅作主张。几家公子虽爱其宅精良,却碍于嫌忌之意,唯有左维明胆大心细,一意租定。夜晚闻窗外有女子凄婉哭声,三家公子与众仆心惧难安,唯有左维明胆大,秉烛出外查看,虽无所见,但自那夜哭声始冥,一连数晚,虽无异相,但人心惶惶。一晚月夜,左维明一人独处天井,见桂枝下有一女披头散发,正在投环自尽,其状很是恐怖。一霎便隐身而去。维明乃知此是自缢之鬼,恐其中有冤魂之事。至此虽有几番现形,终是不得交言。话说此夜,维明打发众人卧去,独自移步园中,审明冤情。原来此女名董兰卿,生前出自衡山名门,早年许嫁此间申氏。兰卿年幼丧母,年才十五,生父欲赶考,正逢申门之子病重,急欲成婚冲喜。董父毫不顾及亲生女儿的一生幸福打算,闻讯便立即将兰卿送嫁过门,免去留女一人在家的累赘,(为了自己的功名,毫无亲骨肉相依为命的感情,这是一个多么自私无情的父亲啊!),由此造成了兰卿无可挽回的悲剧。成婚当晚,申子病逝,兰卿未嫁成寡,孤苦无依,已然苦命,不料又遇其婆婆熊氏,生性歹毒,毫无体恤不说,将一个苦命娇女,囚禁空房,绝其衣食,打骂污蔑,百般折磨。可怜董兰卿,生有何恋,死亦不甘,无奈去年八月,在桂树下悬绳自缢。兰卿生前受尽人间百般苦楚,死后怨气难平,向冥王恳求,追回熊氏之命,以抵其命。冥王怜其悲惨,但熊氏注定寿登六十(这是什么世道啊!好人不长寿,祸害反倒长命,连主生死的冥王都无法子更改生死簿,只是告诫兰卿,耐心等待时机,若是机缘巧合,得遇一位天星下凡的话,得到其首肯,方能更改寿运,提前将熊氏追命偿还。幽冥中自有识人之术,知左公子乃非常之人,故现形哀求。维明闻知,次日暗将此事始末详询于申家众仆,查得实据后。亲笔书写祭文,焚化于桂树之下。一报还一报,熊氏鬼使神差,自缢身亡,董兰卿从此解脱苦海沉沦。此后,左维明中了解元,杜宏仁中第二名,赵圣治中第三名,桓应征中第十三名。中试回乡后,维明原思春帏后,再行娶亲,因苏夫人所言:“独子离乡应试,家中冷清无伴。”维明乃允不日完姻。并思及亲弟左维政(即年幼被舅父苏佩带回过继的左家次子),应允其母,上京应试前顺路往河南舅父家探弟,如逢机缘,使小弟复姓归宗便是。(到这里便是第二回的情节了,欲知后事,请观后文。)
叙述第三回之前,先要补充一下第二回的内容,抱歉,时间仓促,再加上本人到底学识阅历年龄非陈老郭老等大学者可比。他们评《再生缘》得心应手,我的这个帖子的文章则是草草完篇,遗漏难免。(我本人到现在也没看完此书,虽然为了满足读者尽量详尽的要求,又基于此书内容实在太过错宗复杂,所以我只得白天要将当天打算写出来的内容再草草过目几眼,而晚上继续一字一句将原著看下去,现今呢,我的故事只讲到第二回,八九十页,而晚上的书呢,我看到了1000多页了,还有200多页就看完了。)
关于上一回的补充内容之一:
孙国英倚仗财势调戏卖艺女子,这种封建社会纨裤子弟荒淫无耻的嘴脸实在令人作呕,然而这种罪恶现象在中国上千年历史中无疑是数之不尽的。仿佛这种封建礼教下所产生的无耻性也会随着一朝朝的富贵根基相传下去一般,代代相传,将劣根性继承发扬。这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上层的腐朽荒淫的沉痼与弊病,丑态百出而恬不知耻的何止是这书中为富不仁的纨裤子弟啊!恐怕归根结底,是要将矛头直接刺向那个让如此不成文的潜规则肆意通行,为所有仗势欺人的滋意妄为的官宦富人们提供畅行无阻的优越条件的罪魁祸首——整个封建王朝的礼教体制吧!
补充之二:
上文提到我认为:左维明之母苏夫人在本书中在两件事的上,有明显差错,惹我生厌。昨晚看到下集中的一回,才想起来,看来她做的不止有两件大错事,而至少是三件。现在也要更正一下:顺便就先说了吧,(书太长,可能真的讲到后面,我也忘了要交待这个伏笔呢!)避免以后疏漏,先提示一下吧:这三件事是:第一件即是第二回中:因为左维明免陶安的欠租,而大发雷霆,对劳苦百姓毫无同情心。第二件,昏聩不明,一味宠信妖婢,几致以庶压嫡,令贤媳颇受委屈。第三件,自作主张,不顾子媳的感受,将他们亲生的小女儿左婉贞出继,致使左婉贞十六年在养父母家,有失教养,娇惯使性,甚至屡有虐杀暴力等行为。左婉贞的性格偏激直接原因虽应该是失罪于其养父母的养而不教,但毋庸置疑的是(连书中都借婉贞的自思自叹,曾提及)她的不幸的可怜的才离娘胎便遭出继(名为出继,实则是祖母作主,自出继后与亲生父母又有十多年音信不通,这与遗弃又有什么分别呢?)的身世才是直接间接地导致她的性情骄燥出言不逊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前言中的前辈文人在评论此女时,只将她的行为大大指责,并很肤浅而不客观地将她的性格归罪于其父左维明的暴虐遗传,哈!如果真是左维明的遗传,倒奇了!她唯一一个从小就离开亲生父母怀抱的小女孩倒遗传继承了这种不良秉性,而再看左维明其余三个子女:左永正(维明长子)是正直儒雅,左仪贞大家风范,左德贞温柔懦弱,她三个从小到大就相依在亲生父母膝下的兄姐反倒一丝都没传染到父亲的暴虐性?独独一个十六年来不识生父面的她就遗传到了?可见写前言的前辈文人在这里的分析结论是不通的!其实左婉贞暴虐无知与出口粗俗,我也很不喜欢的,只是客观分析下来,她性格上的毛病,难道不是因为出继给他人,失去亲生父母姐妹的爱等原因所造成的吗?再进一步分析,她才离娘胎便远去出继,十六年与生身父母亲手足不通讯息,岂不是其祖母倚仗大家族长辈的封建权力强行作主所致,再说到底,为这种封建家族长幼尊卑划分森严的灭绝人性的等级制度的罪魁,(即长辈作主的事,再荒唐再不道德,小辈只有低头屈从的份),还不是封建礼教吗?孩子生得什么性格,孩子本身是没有选择权的,正如我们所有的人一样,有太多身不由已的无奈。忠奸善恶本无根,人的性格正如一块白布,周围的环境便是染缸中的染料。客观分析下来,也就不会象前言的作者一般,只会批判左婉贞作为贵族小姐的狠毒绝情,并片面武断地把她的个性上的缺点在左维明的身上嗅到了劣根根源的气味,而不是深入追究致使她逐渐养成这种恶毒品性的真正原因:岂在于一个老顽固左维明,而是她坎坷的身世,以及陷玉入泥的环境,乃到整个社会体制的腐败。
补充之三:
在董兰卿向左维明诉冤一节之时,有个小插曲,(本来我想这是个小情节,说不说无关紧要,所以没写。等上传后一想,还是有补充分析的必要。)这个小情节是:四家公子考试期间,曾招妓欢饮,若不是左维明一意孤行,(偶尔吃吃花酒的放纵程度,他是允许自已的,但底限是不上床。)惹得其余几位公子稍有惭意,若非如此,少不了要双双对对集体搞一夜情活动了。我想说:左维明为首的襄阳城几家名门公子,他们少年时同心同志,同年入仕,同朝为官,在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宦海沉浮,相携相助。倒运时,先后受制于国贼,纷纷被贬抑,振奋时,同除奸党,共保朝纲。年长后因为政治需要又彼此配成儿女亲家,亲上加亲,谊上加谊,结成了上下两代一党的忠良。甚至最后明亡,为了忠心殉国,五家相约,同日驾船在襄江之上会合,共同凿舟全体自沉。罗列在原著上百名人物之中,相映在整个明后期一派奸党权臣林立,满朝阉宦耳目爪牙之间,这几家公子(现在还能称公子,等到其儿女长成,我们要改称为老爷)实在是符合封建礼教传统观念的忠孝节义的典范。忠心不屈,百折不挠地为国尽忠,与奸党势同水火,势不两立。他们也被作者形容得“具都是才貌双全,品德高超的正人君子。”可是正是这些被描写得如此忠良高尚的正人君子,其自身所处的阶级烙印与生具来,所代表的阶级立场等级分明,他们的行为也不可能超越整个社会体制,他们身上多少还是继承、认可、自然而然地奉行着封建体制的种种弊端。比如吃花酒,搞一夜情,崇尚奢华,贪图享乐之类,便在他们的思想理念中,这实在是很普通的消遣活动,非但无伤大雅,谈不到道德缺憾,相反招妓的行为,还是能印证官家子弟,书香才郎的风流高雅的品味的趣事呢!而左维明,千万别以为他的守身如玉,就是说他具有超时代的文明与民主思想了。事实摆在那儿,说得彻底点些:他的拒绝招妓,无非是压根儿看不起那些迎来送往的**货罢了,在他看来:舍了自已的千金之躯和她们的贱肉发生关系,是对自己的污辱亵渎。
补充内容之四:
董兰卿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生不如死,无奈以自尽向这个罪恶的人间进行无声的反抗与血泪控诉。虽然造成她死亡的直接罪人是熊氏,但是在兰卿一生中,生母早逝,以至孤苦无依,父亲的绝情自私,一手将她推入火坑之中。封建社会残酷非情的婚姻制度纵容冲喜灭绝人性的陈规向广大的善良无助的弱女子横行肆虐。(不象现在,男方有病的话,可以推迟婚礼,甚至可以退婚。)夫妻毫无感情且不说,新婚即死,等于未嫁。此后无数的岁月,生不如死,苟且偷生。这还不算,又遇上个狠心肠的恶婆婆,终于被逼得只有死这一条路,来逃脱封建礼教加诸上广大妇女身上的种种灭绝人性的残酷无情的迫害。想来这种苦命媳妇被折磨至死的悲剧,古来又有多少,多少苦命媳妇在重重礼教之下,哑口吃黄连,叫天天不应,入地地无门。董兰卿的故事,我在以前很多书中都看到过,大都大同小异,令人悲叹,在那个社会,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距离左维明审清董兰卿冤屈之日的十多年后,当维明将侄女左孝贞嫁入晋家,可怜的孝贞婚后的遭遇比当年的兰卿的悲剧甚至还有过无不及,被百般折磨了七八个年头,生不如死,最后如果不是连左维明这个老顽固都实在看不下去了,时时暗中相劝,用隐语保证:“要忍耐,总会有出头之日”,并用计谋救她脱离婆家的话,恐怕可怜可悲的左孝贞早几年就实在熬不下去,寻了短见,黄泉路上去追赶兰卿,结伴成同病相怜的苦命姐妹花了。
(初稿作于2007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