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天花顽石点首,挟风雨江山飘摇(浅议《天雨花》) (第五回)
第五回:刘天叙惑众山神庙,左中丞私访妙莲庵
正确认识左维明的形象:(以下这段直接抄于前言)
《天雨花》中的左维明,被打扮成了封建时代贤臣的典型,他不仅文武兼备,而且刚正廉明,在满朝文武为苟全性命与贪图富贵而匐伏在宦官与外戚足下俯首听命、阿谀奉承之时,左维明独敢力排众议,面斥奸党,与奸臣周旋到底。当边警频传,文恬武嬉的群臣们尸位素餐时,他却几次主动请缨,率兵出征。当帝王沉湎声色,不理朝政时,又是他不畏触犯天威,直言谏戒。在地方任上,他明察暗访,为民申冤,清除无能的官员,即使告假为民的情况下,也能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不怕权贵勇于斗争。从个人来说,左维明确实有一些比一般士大夫高洁的操守,不贪酒色,对下层农民的贫困,也有人道主义的同情,又好打不平,屡次扶孤救弱。总之,左维明被作者装扮成那个社会中出类拔萃的完人。为了进一步吹捧他,甚至把他吹嘘成天星下凡,百邪不侵,能洞察幽明,善观天象。由于这个人物是作为晚明作恶多端、祸国殃民的阉宦外戚与权贵的对立面来表现的,他的大部分活动被置于与奸佞们较量的险风恶浪中,从而易于使人们在事情上受到作者的牵引而忘记了这个形象内涵的阶级属性,错误地把他当作正义与真理的化身,不自觉地接受从左维明嘴里成套宣扬的封建说教。其实左维明不过是地主阶级开明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一切行动,包括为民申冤的善举,无不是从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出发的。必须看到:撇开朝代的兴亡替代不说,作者所生活的正是封建社会面临崩溃的末期,地主阶级的统治,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矿工起义、奴婢运动、市民暴动的重重打击下摇摇欲坠,作者却在封建末世捧出这样的一尊偶狂热地鼓吹,实际上起了散布幻想,涣散人民斗志的消极作用。必须知道:这个人物是封建伦理的化身,在他思想和行动中一切忠孝节义,都以地主阶级的道德为出发点与依皈,虽然他和书中奸邪人物不能一律看待,但绝对不是人民群众的救世主。(
书归前文,话说次日,桂香受责之事传至苏夫人处,夫人也觉悔意,不再逼迫子媳,无非劝桂香死心而已。不久,维明送别家眷先返襄阳,再赴杭州任。夫妻临别之时,清闺私语:“象是又有半月身孕了。”维明点头不语。彼此分别,左维明走水路上任。途中经过凤阳城外九龙村,见众乡民怀财焚香,争先恐后,心中颇觉怪异。一问之下,始知:原来此村,年前来了三个异人,为首名叫刘天叙,自称身怀仙术,乃灵山尊佛转世。村民敬奉钱钞,佛祖便能根据各人所施财物之多少,指引过去未来,更兼赐寿降福。故而民情踊跃。维明暗思:“定是妖人或刁民鼓惑愚民,恐其壮大声势,为祸不小。”便袖藏百金,改扮书生模样,随众村民齐拥至“仙佛”所驻山神庙前,听闻侦察一番。不久日落,众人散去,却见一村妇哭啼而来。维明闪身树后,留意观看。见荒庙中正巧走出三人,见此妇年轻,忙迎面搭话,询问来由,神色之间却暗藏奸邪。此妇哭诉:“闻听佛祖降世,很是灵验。奴家借钞前来敬奉,不料同伴挤散,银钱又失,归路难觅,因此心焦啼哭。”那三人哈哈大笑,道:“我等即是佛祖降世,慈悲为怀,可怜你妇人家,在这荒村,如何过夜,今收留你一宿便是了。”连哄带骗,将妇人接入庙中,欲施奸淫。维明心惊欲救,忙去扣门。三贼不纳,维明使计道:“小生乃外乡之人,闻佛祖灵验,特备百金供奉。”三贼闻财起意,忙将妇人藏过,接入维明。三贼眼见维明外貌俊雅,穿着富丽,欲图布施厚重,自然交口奉承不迭。维明笑答:“尔等说我家财巨富不假,然而小生自幼不喜读书,哪里会如你所言,飞黄腾达?”刘天叙等不知中计,笑道:“富贵之事,岂只单靠读书?譬如元末时的张士诚、陈友谅,都是广散家财,结交豪杰,到后来称孤道寡,做出一番事业。”维明遂道:“话虽如此,只恐时运不济,生非其世。”刘天叙等笑道:“我等法眼观之,明朝气数已尽,我等即是真命天子临凡。你若保我,自然是开国功臣。”维明忙将银献出,并假意奉承道:“小生船泊在近村,船中尚有万金,愿助真龙天子成事。若还不够,家中尽有。”如此哄得贼子连夜同往船头,搬取万金。于是令其自投罗网,将三贼交送当地官府查办,连带解救村妇,诸事料理之后,复行浙江道上而去。
书中再表那左致德,奉母兄之命,前往河南成亲。表兄苏光祖心存势利,因贪左府兴盛,顿改旧时冷遇,此次悉心安排,以图讨好。而致德舅兄--周商,原是当地富豪,父母早逝,同辈手足排行中只此一妹,娇生惯养。此番左周两家合卺嫁娶,自然费尽排场。新婚之夜,致德始会原配周爱卿,妆奁虽然丰厚,珠围翠绕之下,品貌却诚如传言:周小姐不但身材容色无一可取,更兼态度傲慢,不知礼数。左致德不禁越思越恨:当年舅父为图周家豪富,才致我今日洞房相会此等无德丑妇。(唉!看到后来会知道:这种婚姻论财不论德的做法,这种双方才貌品德兼不相配的婚姻所引发的恶果,真是冤孽!)致德心存嫌弃,不料那周爱卿却一改新婚腼腆之色,言行不知庄重,更为致德所薄,本迟迟不愿成就,无奈被周商软硬兼施,一番劝慰,只得勉成夫妻,终是同床异梦。婚后不久,致德接得维明书信,信中言明:“愚兄出巡浙江,老母日前已归原籍,京中既无至亲留居,你成亲后,无须返京,不妨安住周家,以便乡试。”致德遵命,用功读书。而此时朝中郑国泰,倚仗其妹郑贵妃为万历专宠,又趁左维明离京,更无忌惮,越发卖官弄权,保举其子郑有权为兵部尚书,父子们欺上压下,狼狈为奸。欲谋功名者,莫不钻其门路。故而,周商以无才之质,竟敢上京应试,纳粟求名。可笑政局腐败,致使贤愚不分,欺蒙圣听。似此无才而有财,文理不通之辈,竟与致德同中金榜,从此亦为公卿!而其妹周小姐,亦不久临盆,一胎竟连生三女,大小平安。次年,致德进京会试,中举奉旨,受江都县令,官职在身,不便原籍省亲,只得匆忙带领家小赴任,唯以家书报知母兄。
第五回:刘天叙惑众山神庙,左中丞私访妙莲庵
正确认识左维明的形象:(以下这段直接抄于前言)
《天雨花》中的左维明,被打扮成了封建时代贤臣的典型,他不仅文武兼备,而且刚正廉明,在满朝文武为苟全性命与贪图富贵而匐伏在宦官与外戚足下俯首听命、阿谀奉承之时,左维明独敢力排众议,面斥奸党,与奸臣周旋到底。当边警频传,文恬武嬉的群臣们尸位素餐时,他却几次主动请缨,率兵出征。当帝王沉湎声色,不理朝政时,又是他不畏触犯天威,直言谏戒。在地方任上,他明察暗访,为民申冤,清除无能的官员,即使告假为民的情况下,也能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不怕权贵勇于斗争。从个人来说,左维明确实有一些比一般士大夫高洁的操守,不贪酒色,对下层农民的贫困,也有人道主义的同情,又好打不平,屡次扶孤救弱。总之,左维明被作者装扮成那个社会中出类拔萃的完人。为了进一步吹捧他,甚至把他吹嘘成天星下凡,百邪不侵,能洞察幽明,善观天象。由于这个人物是作为晚明作恶多端、祸国殃民的阉宦外戚与权贵的对立面来表现的,他的大部分活动被置于与奸佞们较量的险风恶浪中,从而易于使人们在事情上受到作者的牵引而忘记了这个形象内涵的阶级属性,错误地把他当作正义与真理的化身,不自觉地接受从左维明嘴里成套宣扬的封建说教。其实左维明不过是地主阶级开明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一切行动,包括为民申冤的善举,无不是从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出发的。必须看到:撇开朝代的兴亡替代不说,作者所生活的正是封建社会面临崩溃的末期,地主阶级的统治,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矿工起义、奴婢运动、市民暴动的重重打击下摇摇欲坠,作者却在封建末世捧出这样的一尊偶狂热地鼓吹,实际上起了散布幻想,涣散人民斗志的消极作用。必须知道:这个人物是封建伦理的化身,在他思想和行动中一切忠孝节义,都以地主阶级的道德为出发点与依皈,虽然他和书中奸邪人物不能一律看待,但绝对不是人民群众的救世主。(
书归前文,话说次日,桂香受责之事传至苏夫人处,夫人也觉悔意,不再逼迫子媳,无非劝桂香死心而已。不久,维明送别家眷先返襄阳,再赴杭州任。夫妻临别之时,清闺私语:“象是又有半月身孕了。”维明点头不语。彼此分别,左维明走水路上任。途中经过凤阳城外九龙村,见众乡民怀财焚香,争先恐后,心中颇觉怪异。一问之下,始知:原来此村,年前来了三个异人,为首名叫刘天叙,自称身怀仙术,乃灵山尊佛转世。村民敬奉钱钞,佛祖便能根据各人所施财物之多少,指引过去未来,更兼赐寿降福。故而民情踊跃。维明暗思:“定是妖人或刁民鼓惑愚民,恐其壮大声势,为祸不小。”便袖藏百金,改扮书生模样,随众村民齐拥至“仙佛”所驻山神庙前,听闻侦察一番。不久日落,众人散去,却见一村妇哭啼而来。维明闪身树后,留意观看。见荒庙中正巧走出三人,见此妇年轻,忙迎面搭话,询问来由,神色之间却暗藏奸邪。此妇哭诉:“闻听佛祖降世,很是灵验。奴家借钞前来敬奉,不料同伴挤散,银钱又失,归路难觅,因此心焦啼哭。”那三人哈哈大笑,道:“我等即是佛祖降世,慈悲为怀,可怜你妇人家,在这荒村,如何过夜,今收留你一宿便是了。”连哄带骗,将妇人接入庙中,欲施奸淫。维明心惊欲救,忙去扣门。三贼不纳,维明使计道:“小生乃外乡之人,闻佛祖灵验,特备百金供奉。”三贼闻财起意,忙将妇人藏过,接入维明。三贼眼见维明外貌俊雅,穿着富丽,欲图布施厚重,自然交口奉承不迭。维明笑答:“尔等说我家财巨富不假,然而小生自幼不喜读书,哪里会如你所言,飞黄腾达?”刘天叙等不知中计,笑道:“富贵之事,岂只单靠读书?譬如元末时的张士诚、陈友谅,都是广散家财,结交豪杰,到后来称孤道寡,做出一番事业。”维明遂道:“话虽如此,只恐时运不济,生非其世。”刘天叙等笑道:“我等法眼观之,明朝气数已尽,我等即是真命天子临凡。你若保我,自然是开国功臣。”维明忙将银献出,并假意奉承道:“小生船泊在近村,船中尚有万金,愿助真龙天子成事。若还不够,家中尽有。”如此哄得贼子连夜同往船头,搬取万金。于是令其自投罗网,将三贼交送当地官府查办,连带解救村妇,诸事料理之后,复行浙江道上而去。
书中再表那左致德,奉母兄之命,前往河南成亲。表兄苏光祖心存势利,因贪左府兴盛,顿改旧时冷遇,此次悉心安排,以图讨好。而致德舅兄--周商,原是当地富豪,父母早逝,同辈手足排行中只此一妹,娇生惯养。此番左周两家合卺嫁娶,自然费尽排场。新婚之夜,致德始会原配周爱卿,妆奁虽然丰厚,珠围翠绕之下,品貌却诚如传言:周小姐不但身材容色无一可取,更兼态度傲慢,不知礼数。左致德不禁越思越恨:当年舅父为图周家豪富,才致我今日洞房相会此等无德丑妇。(唉!看到后来会知道:这种婚姻论财不论德的做法,这种双方才貌品德兼不相配的婚姻所引发的恶果,真是冤孽!)致德心存嫌弃,不料那周爱卿却一改新婚腼腆之色,言行不知庄重,更为致德所薄,本迟迟不愿成就,无奈被周商软硬兼施,一番劝慰,只得勉成夫妻,终是同床异梦。婚后不久,致德接得维明书信,信中言明:“愚兄出巡浙江,老母日前已归原籍,京中既无至亲留居,你成亲后,无须返京,不妨安住周家,以便乡试。”致德遵命,用功读书。而此时朝中郑国泰,倚仗其妹郑贵妃为万历专宠,又趁左维明离京,更无忌惮,越发卖官弄权,保举其子郑有权为兵部尚书,父子们欺上压下,狼狈为奸。欲谋功名者,莫不钻其门路。故而,周商以无才之质,竟敢上京应试,纳粟求名。可笑政局腐败,致使贤愚不分,欺蒙圣听。似此无才而有财,文理不通之辈,竟与致德同中金榜,从此亦为公卿!而其妹周小姐,亦不久临盆,一胎竟连生三女,大小平安。次年,致德进京会试,中举奉旨,受江都县令,官职在身,不便原籍省亲,只得匆忙带领家小赴任,唯以家书报知母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