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郭05年有一个版本,是按LZ你说的演的,我不知道你看的是不是这个版本。
这个版本我个人倾向是使错了,当然就算错了,其实也还算合理。
甲 袍子既然穿了,鞋也绷上点儿得了嘛。
乙 还绷白鞋?
甲 不能全绷白的,得留个红后根儿。
乙 还是近人哪!鞋不绷,您刚说两条儿金子是袍子,您没讲鞋。
甲 鞋也两条儿。
乙 前后四条儿?绷了。
甲 鞋都绷了,帽子也戴上得了。
乙 戴什么帽子?
甲 白帽子?
乙 光是白帽子?
甲 上边儿安四个绒球儿。
乙 四个绒球儿!一个线球儿是孙子,俩绒球儿重孙子,仨绒球儿提拉孙儿,四个绒球儿耷拉孙儿,我成孙末子了!我没辈儿了!
甲 这是笑话,不要绒球儿,有俩铜钱儿,两绺儿麻绳。
乙 那也不戴。
甲 光帽子就两条儿金子。
乙 不行。
甲 三条儿怎么样?
乙 够了,不戴了。
甲 完了,光帽子四条儿。
乙 不戴。
甲 帽子不戴?袍子也别穿了,鞋也别绷了,这事儿吹了!我找别人。
乙 别价!这帽子戴了,要不头齐脚不齐不老合适的。
甲 帽子戴了?
乙 戴。前后是八条儿金子。穿个三天两天……
这段是张寿臣口述,田立禾、张立林整理的文本。可以看到以前使福寿全,是免了绒球的。
从这块看,老郭的版本是使错了。
但其实,也没啥问题,因为就这段来说,上面布鞋留红后跟,这个和帽子绒球一样,都代表是孙子辈,所以既然有红后跟,那么绒球免不免,都无所谓了。从这个角度讲,老郭的版本也不算错。
LZ的问法本身是错误的,打幡儿并么有翻脸,最后捧哏还是同意了,翻脸也好,和和逗哏吵也好,只是为了不断拔高得到的报酬。老郭版本是给四个亚洲小姐,于谦一下就同意了、张寿臣的版本也是继承遗产+两个漂亮丫鬟。
再多说几句,四个绒球和红后跟,都是孙子辈,不管是孙末,还是第四个孙子,在白事的时候,都不那么重要,这样捧哏戴上帽子,也就是比远亲好一些,和一开始他的打算,走走形式拿钱的心理是不冲突的。
打幡就不一样了,那是长子长孙干的事儿,是白事的重要参与者,所以捧哏不乐意,怕传出去被人戳脊梁骨。
说白了就是前者哪怕是孙子辈的,但是不引人注目,所以捧哏没什么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