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晟堂吧 关注:2,568贴子:40,116
  • 5回复贴,共1

【赵绍琴:火郁郁热-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火郁郁热-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
火郁”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赵绍琴先生解说“火郁”形成的原因,说“火郁是由于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邪气阻滞气机,内郁不宣,蕴蓄于里而成。”并指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
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是属临床常见证之一
其证虽属“火”邪为患,然因其火邪“郁”而未发,故临床见证多错综复杂,参差不一,有时反而见到寒象。若不详诊细参,推究病本,往往容易误诊误治,甚至南辕北辙,轻者耽延时日,重则贻误人命,故临证不可不辨。
现谨谈谈本人对火郁证的认识及临床治疗体会,以供参考。
一、火郁的病因病机
袓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而升降出入又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升降出入运动,不断从自然界摄入所需物质,排出代谢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故纳新,维持气血循行不息,才能使脏腑功能健旺,生机蓬勃。若一旦升降出入失常,气机滞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百病由生,甚则危及生命。
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而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之与热,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而后世医家亦每有称“火郁”为“热郁”者。其致病原因颇多,外感六淫邪气;内滞气、血、痰、饮、湿、食均可罹患。
究其病机,皆因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遂成火郁之证。其郁愈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郁愈甚。正如刘完素所云:“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
二、火郁的诊断
火郁与火热虽同属阳热之证,但二者临床表现却大相径庭。
火热证,是热炽于里而张扬于外,通身表里皆见一派热象,如:身热恶热,心烦躁扰,面目红赤,口渴饮冷,舌苔黄厚,脉洪数有力……,此种热象,一望可知
火郁,则是热郁于里不得张扬,虽有里热,但并不形于外,表里不一,症状参互,很难一目了然。
因此,必须抓住关键,掌握要领,方能诊断准确,不致有误。
一般来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辨识:
1、舌象
因火郁于内,津耗液亏,舌体失于濡泽,因而多见舌形瘦薄而舌面少津,甚则扪之干燥或舌面干裂
因湿阻气机而致火郁者,多见舌红苔白腻
2、脉象
因火热内郁,气机阻滞,气血循行不畅,故脉象多见沉涩或沉弦而数
若郁闭特甚,气血内壅,亦偶有脉来沉弦迟缓者,切宜详诊细参,勿以寒证论之。
3、临床见证
可有心烦急躁,自觉心中愦愦然,烦杂无奈,莫名所苦;若火灼阴伤,亦可致不寐或恶梦纷纭,梦中时有惊呼;若郁火上扰清窍,则头目眩晕;温病火热内郁者,甚至可见神昏谵妄;其面色多见滞暗无华,甚或黧黑;或见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四肢不温,甚或厥冷,其郁愈甚,则其厥愈深;小溲短赤,大便秘结,在温病中,每可见大便数日不通,或见热结旁流,亦有郁火内逼而作火泄者;或斑疹发而不透,或出而复回,或色暗枯滞,或稠密紧束。
以上见证,皆因火热内郁不能外达,其证之复杂可知矣。
三、火郁的治疗
火郁之证,气机闭塞,泄越无门。若纯用寒凉之品,则易凝滞气机,使邪无出路,反成凉遏之势,是欲清而反滞,愈清愈郁,不惟病无愈期,反恐招致它患。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
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
临床见火郁之证,必先用解郁、疏利、宣泄、轻扬等方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条畅气血,使营卫通达,郁火方有泄越之机。
火郁之病因虽多,苟能审证求因,祛其致郁之由,则可使郁开气达而火泄,不用寒凉而其火自消。如:
六淫而致火郁者,祛其外邪,则火郁可发;
气滞而致火郁者,疏利气机,则火郁能宣;
血瘀而致火郁者,行其瘀滞,则火郁自解;
痰湿而致火郁者,化其痰湿,则气机条畅而郁火有泄越之路;
食滞而致火郁者,消导化滞,则火郁不存,……如此种种,总以条畅气机为其要义。
清代医家杨栗山制“升降散”一方,载于其所著之《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传之于世,启迪后人。
其方虽为温病而立,然用治外感及杂病诸多火郁之证,亦颇为效验
本人治火郁证每多师其法而加减化裁用之,得心应手,疗效甚佳
组成: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生大黄四钱。(原方为散剂,以黄酒、蜂蜜送服)。
杨氏分析方中药物云: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僵蚕味辛苦,气薄,轻浮而升,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也。姜黄行气散郁,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上下通行,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
升降散方中药仅四味,然其配伍精当,确为“火郁发之”楷模之剂。四药相伍,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则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矣。
余临床每用此方治火郁之证,多针对其火郁之因,灵活加减,如:
因外邪袭表而致火郁不发者,加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防风、苏叶之类;
因气滞而致火郁者,加柴胡、川楝子、旋复花、陈皮、香附之类;
因血瘀而致火郁者,加丹皮、赤芍、茜草、紫草、白头翁之类;
因痰湿而致火郁者,加半夏、瓜蒌皮、菖蒲、茯苓、冬瓜皮、炒防风之类;
因食滞而致火郁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莱菔子之类;
若火郁特甚者,可于方中加黄连、黄芩、栀子等苦寒清泄之品;
若郁火灼津而见津亏液耗之象者,加芦根、茅根、沙参、麦冬等味。
治火郁,需酌加风药,如:防风、芥穗、苏叶等,以风药行气开郁,调畅气机,通达腠理而发其郁火也。

《伤寒论》第11条 原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火郁了,表现的很可能是寒。
郁热与虚实

雪糕要在保温箱里保存,上面要盖棉被,所以你表现的是怕冷,越捂着,里面可能越热。
寒热是临床面临的最大问题,火郁发之,是一个值得深入学习的话题。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1-07-05 14:26回复
    治温病要懂得火郁发之。
    什么叫火郁发之?什么叫火郁?怎么发?
    火郁,火是病机。那么这个火,真正是火的病,有它的特征。有两类,一类就是郁的时候,一类就是火热的时候。
    1、郁的时候,一定以发为主,热的时候,一定以清为主。
    2、火热,很明显的时候,就是眼睛红,舌头红,口干口渴,脉数有力,发高烧。长疖子,长了大的脓疮都是火热。
    脉有力,脉洪滑,脉数,高烧,口干,舌燥,小便红,大便干,都是火。火热,清之,应该用清的法子。
    3、火郁,明明看出是一个寒证(四肢逆冷,寒战,面色苍白)。
    为什么说是火郁呢?为什么说寒战倒是火呢?
    病机十九条,“寒栗,如丧神守”,冷得打哆嗦,脸都苍白啊,没了神了,冷的,皆属于热。这句话是《内经》的话。
    火郁的时候常常出现的是寒证,怎么知道是火郁呢?
    第一个,虽然症状是冷,但脉数,是细数或沉滑数,他郁啊。
    第二个,看舌。舌分两类,一类是苔,一类是质。苔是功能,舌质是实质。瞧舌底下,舌头翻上来,舔上嘴唇。
    舌底是实质,营血在底下,是里。
    舌苔是功能,卫分七分在上,是表。
    舌质是红的,舌面是干的,裂纹,津液都没有,热。
    心里烦躁,急得睡不着觉,一瞧牙都是干的,都是热。
    第三个问大小便,小便是红的,量少,甚至尿血,尿道疼,又是热。
    火郁发之:要细看,看舌、苔、舌质、舌面。
    虚的、寒的,舌面是嫩的,是润的,是滑的;舌质是白的。
    史的,热的,舌面是干的,是裂的,是糙老的,舌质是红的绛的。
    火郁证:外似阴寒,实为内热炽盛。郁火为里热炽而外似寒。舌红瘦,苔薄黄乏津,大便常干,小便多黄。
    火郁:火在内,而气机不畅,闭郁于内,郁火又非阳明之实热。火郁之本不在于火,而在于郁字。既是气机闭郁,则治宜宣,宜散,宜行。
    火郁发之
    四逆散:气郁四逆,四肢厥冷。柴胡升,枳实降,气机升降调达郁热可散,再用芍药甘草汤缓急养阴解除血分痹阻。这样诸药搭配气机调达郁热自散。
    升降散:蝉衣僵蚕升清,姜黄入血,大黄泻下,调达气机升降。
    柴胡蝉衣僵蚕上升,枳实大黄下降,姜黄白芍透气,解除血分瘀滞,敞开口散热,不清热而热自清。
    四逆散:柴胡与枳实,一升一降,上下调整气机
    升降散从里到外调整气机。从破解郁结来说,从里面攻破更适合。
    如果肝气郁结已化火的话,可两方连用。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1-07-05 14:56
    回复
      湿热蕴阻,阳气被遏而身寒肢冷。
      沉脉主气,气血被郁而脉沉,沉而有力
      脉滑数为热郁,
      苔黄腻舌红,据舌脉不难诊断为湿热蕴阻,阳遏不达之证。清化湿热,宣畅气机,透热外达,恶寒随之而解。

      肢冷、腹冷,周身冷等,乃临床常见之症。
      阴盛或阳虚固可冷,然阳郁而冷者亦不少见。
      脉沉而躁数舌红者,不论何处冷,甚至冷如冰,皆为阳郁所致,不可误用热药温阳。
      脉虽沉数,然按之无力,当属虚寒
      脉沉而无力者皆虚,且愈虚愈数,愈数愈虚,当予温补,不可误作火郁,犯虚虚实实诫。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1-07-05 15:04
      回复
        1、气滞火郁
        孙x,男,47岁。1974年5月21日就诊。
        情志不遂,胁肋胀痛,胸闷不舒,阵阵憎寒,四肢逆冷,心烦梦多,大便干结,小溲赤热,舌红口干,两脉沉弦略数,病已两月有余。
        证属木郁化火,治当调气机而开其郁,畅三焦以泄其火。
        处方:蝉蜕6克,僵蚕10克,柴胡6克,香附10克,姜黄6克,豆豉10克,山栀6克。
        二剂后诸症悉减,再二剂而愈。
        分析:病因情志不遂而起,其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皆属肝郁气滞之象。
        病已两月,郁久化火内扰心神,故心烦梦多
        热灼津伤,则便干溲赤,舌红口干
        火郁气滞,营卫失调,卫外失司,故阵阵憎寒,阳气不达四末,乃致四肢逆冷
        两脉沉弦主气机阻滞,数乃郁火内逼之征
        综观其证:虽寒热错杂,然皆由气郁而起,故治从调畅三焦气机入手,郁解气行,则其火自泄
        处方以升降散去大黄加味组成。以蝉蜕、僵蚕、姜黄调畅气机,宣泄郁火。加柴胡、香附以增强舒肝解郁,条达气机之功。又加栀子豉汤,以豆豉宣郁热而展气机,山栀利三焦而泄火。诸药相合,使气达火泄,邪有出路,故四剂而愈。
        2、温病火郁,疹出不畅
        徐XX,男,7岁。1978年3月10日往诊。感温三日,高热不退,外发红疹,疹出二日,遍体隐约,出而不畅,胸闷喘咳,咽肿且痛,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大便四日未下,舌干绛起刺,脉弦细而数。
        此热郁营分,阴液已伤,疹出不透,当以凉营育阴,宣郁透疹为法。
        处方:蝉蜕3克,僵蚕6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钩藤15克,生地30克,紫草10克,元参30克,芦、茅根各20克,生大黄粉(冲)3克,安宫牛黄散(分二次冲)0.5克。
        一剂疹透热减神清,原方去安宫牛黄散,加北沙参15克,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0克,三剂而愈。
        分析:
        患者感受温热邪气,热入营分,迫血外行,郁于肤表血络而发疹。
        因火热内郁不得外泄,故高热而疹出不畅,虽已出二日,仍见隐隐约约,不能完全透出。
        郁火内迫于肺,则肺气不宣而见胸闷喘咳。
        郁火上攻咽喉,故咽肿且痛。
        郁火扰心,乃致心烦不寐,躁扰不宁,若郁火不得泄越,恐有热陷心包之虞。
        火郁津伤,故舌干绛起刺。
        大肠液亏,燥屎内结,乃致大便四日不下。
        脉弦细而数,亦是火郁阴伤之征
        火热内郁,灼伤营阴,治非凉营育阴,宣畅气机不可。
        方中生地、元参、茅根、紫草能凉营育阴而行血。
        蝉蜕、僵蚕、银花、连翘、钩藤轻清宣透,畅达气机,有透热转气之功,能使营分郁火外达。
        生大黄凉血行滞,攻下通肠,使燥屎下而气机畅,则火郁可发。
        芦根清热生津。
        更加安宫牛黄散清热开窍醒神。
        诸药共用,内清外透,使郁火宣泄有径,故一剂即疹透热减。
        因其躁扰已除,乃去安宫牛黄散,再服三剂,以祛余邪,复津液。
        加北沙参甘寒生津,
        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以焦香醒胃,促其脾胃功能恢复,前后四剂,邪退正安。
        3、温病误治,火郁神昏
        黄xx,男,43岁。1976年3月18日会诊。
        感温六七日,持续高热,曾注射青、链霉素,并投服大剂寒凉药物,如:生石膏、黄连、广犀角、紫雪散、安宫牛黄丸之类,连投无效,病反日深,遂请会诊。
        证见:高热不退,头微汗出,遍体无汗,四肢厥逆,胸腹灼热,神昏谵语,小溲短赤,大便三日未行,舌红苔黄糙厚,脉沉数有力。
        其证:温邪本在气分,过用寒凉之品,阳气被遏,升降无权,火郁不发,邪热反被逼入营,最畏痉厥之变。急当透气分畅气机以调升降,通腑实宣郁火以醒神志。
        处方:蝉蜕6克,僵蚕6克,姜黄6克,生大黄粉(冲)3克,薄荷3克,杏仁6克,银花20克,连翘15,芦根30克,九节菖蒲10克。二剂遍体小汗,热退身凉,脉静神清,告愈。
        分析:此患者温邪初在气分,本宜辛寒清气,达热出表。而误用黄连、广犀角、紫雪散、安宫牛黄丸之类药物,反成凉遏之势,邪热外达无路,乃被逼入营。
        火郁于里,故高热不退,胸腹灼热。
        郁火上窜,熏蒸头面,则但头汗出。
        气机闭塞,阳气不达四末,而致四肢厥逆,热深厥深是也。
        热闭心包,乃见神昏谵语。
        郁火灼津,因而小溲短赤,大便不行。
        舌红苔黄糙厚,脉沉数有力,均为气分火郁之象。
        虽有神昏谵语,不可从营分治疗,若仍误投安宫牛黄丸之类,则愈凉愈遏,郁火外泄无期,反致病深不解,势必动风痉厥。
        急当宣其气分,发其火郁,则营热自除。
        方中蝉蜕、僵蚕、薄荷、银花、连翘皆轻宣之品,轻清宣透,导邪外出。
        更加杏仁以开肺气,
        姜黄以行气血,
        大黄以通腑气,
        菖蒲辛香醒神,
        芦根清热生津。
        诸药相合,宣畅气机而使郁火外达,故二剂则遍体小汗,热退身凉,脉静神清,化险为夷,其病霍然而愈。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1-07-05 15:10
        回复
          记载有误!僵蚕为君,片姜黄为佐?为何佐的量3钱大于君的量2钱?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1-07-05 15:26
          回复
            :乁:::乁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21-11-17 03: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