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吧 关注:172贴子:354
  • 0回复贴,共1

如何说唯识:正觉这次的风波,实际就是不同人对于唯识理解不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何说唯识:
正觉这次的风波,实际就是不同人对于唯识理解不同,纷争导致的。
如果要评价的话,正觉也不是全对,而琅琊阁所抓的那些名相漏洞也不全错。
抛弃他们的具体矛盾不管。由此可知,唯识跟分别有关系,这就是问题的核心。
因为,我们一般都预先读了很多般若经为主,说的都是实相真如清净,可是你这个实相跟分别有关系,岂不矛盾?
一、
比如说,是非对错,要从哪个角度辩?当然要从彼此不同来辩。
那么,要辩实相唯识,也需要先开两个门,对应人的一般两类行为,才为契合。
如说,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这两个门的开立,是由对应一般两类行为而来,所以能由此易辩唯识。
论中所说真如门,并不是指后世禅宗所论真如自性涅槃。起信论所指真如门指大般涅槃。禅宗则基本在于自性涅槃。
而从对应行为来说,真如门自然而然就会在于大般涅槃。
比如,一般情况,社会运行到世俗社会的末期,变化导致会转入宗教时代。
那么,真如门,可以说就对应整个宗教时代的行为。
1、包括离俗离家,入山学道,等一般表现。2、一般文化因这个行为流向,最后只能导入意识无念修定。3、佛所说真如,可以说与世间对应,指世间实相。所谓真如,在于实相真如门。因世俗法过度(比如,战国争霸、全球化过度)所以实相切入点在于真如门角度。4、所以,佛的宗旨不是离开什么,而是纠正错误偏激,由此确立导入实相。
所以,真如门完整的含义在于大般涅槃。囊括了一心二门。只是从大乘体真如门切入。
5,由此纠错、归于实相本来,休养生息,过一段时间就又能发展社会了。因为大众的量就是这样,需要时间与空间的演化。当然,佛的目的不是为这个,只是包括了这个。从第二义、第三义,可以说佛是为了这个。
而生灭门可以说与之对应。
因大众有无明,所以切入宗教时代后,必然会为了方向产生利益导致过度偏激。
那么,当普遍把自性涅槃无余涅槃乃至意识常见误会佛义后,就会产生许多问题。通俗说表现为,缺德。生灭门,可以说主要解决正邪是非、德的问题。当然也能证入,不是不可以。
生灭门,也是实相唯识,并不是外于实相唯识。也不是一般所鄙视的所谓世间俗法。只是超过了一般的理解。
1、大乘体是一切种子体。可以以一异两翼表示一切,所以一切种子体有一异相。所谓相,可以说为表现,也就是现身。能由两翼角度来表现这个唯识。所以,唯识相可以表示为一心两翼相。与这个相对应相的体,开阐为一心八识。
如,所谓大般涅槃,即是唯识。只是由一的角度来表现唯识。
又因为涅槃实际是唯识,所以如来是常住法,也就是佛常住。
比如,佛在宗教时代所开示,是实相唯识,并不是修定以及其他什么。学人虽然是入山学道方式,却可以随佛证入,因佛本觉发趣大乘。这与世间正义遥相呼应。
比如,念佛能获得趣佛或者世出世种种功德。这即是因为佛常住。
只是说,对于一般人而言,要明晰佛常住的义,在生灭门才是方便可行。
2、所谓生灭门,同样指唯识。
是基于唯识相,从异的角度开阐唯识。所以生灭门不是意识缘起、不是性空缘起义。
如,佛愿、佛土,虽然是色但是是常住色。与一般所说色不同。众生由自念佛,由自依止佛愿佛土,能够转变为佛果。
所以,由生灭门建立觉义。也就是觉悟、明智、趋向佛果的实质、道路,是什么。而佛即是本觉。
3、如来说法三乘、五乘。
众生有无明,所以没有地上菩萨的功德。
比如,会义生灭门,并不真正相应解脱色。并不是本觉量。
但是,众生由自语言文字、由自变化演绎的角度,念佛土佛名会义生灭门,也不是异于本觉。
所以,开立三乘、五乘,为第二义、第三义。每种义的实质都是唯识生灭门,但又不是真正的唯识生灭门。所以对应无明不同,由依止本觉量,有种种德。比如,凡夫大众依之,成就善法正义能明辨一般是非正义。比如,菩萨依之,成就般若正义,能明辨般若正义。比如,地上菩萨,成就唯识相证量。比如,佛是成就本来本觉,成就佛愿佛土佛名。
这里,三乘五乘,可以说是与实相缘起的远近程度对应。因都是依止生灭门所立,所以能由种种行、种种善法正义行,逐渐明智佛义、佛德,逐渐趋向佛。
如果不立三乘五乘,不设立第二义、第三义,对于大众来说就没有办法直接会义第一义。
比如,众生看到唯识所说唯识有分别,还以为是意识。
琅琊阁等人与正觉的矛盾,就是扭在这里了。
唯识分别,指唯识相,生灭门。由此唯识,才能成就佛愿、佛土、佛名。可是,你就没办法依止意识成就佛土。
所以,需要依止本觉开立第二义、第三义。明智之后,就知道唯识不是意识。
这个开立,也就是世间出世间种种理、种种行。是以缘起而说。果不依缘起而立那么就没有种种现实的正行,自然无法得到正义的结果。
4、道道义、神学哲学的由来。
所谓相,可以说为表现。延伸为功能、功德。
那么,所谓道,怎么来的?
实际,是由唯识一异相的相角度而定义的。
比如一异相,可以从两翼相来表示。由这个两翼相,确立道与道义。在于说,相貌变化所遵循的谛。
比如,大众层次的世间,为什么会有宗教时代与世俗时代。因为,实相是唯识,唯识有两翼。围绕着唯识,每一翼行都是一种角度,所以会呈现春夏秋冬的变化。
所以易的实质,是道义在世间层次,以缘相表现道义。所以,会以时间空间相貌来表示道义的实质。
比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形成太阳系。单纯从相貌辩,只能以时间空间来开解。比如太阳什么物质,地球什么物质,所以产生什么。比如,7点冷与人的行为变化对应,等。
可是为什么物质是这个理,是这样,为什么是太阳系不是别的系统。为什么热冷会相应人的某些心理与行为。等等……这些无法真正解释。因为易的位在于缘,当然无法由纯粹缘确立缘的本质。
而实际上,易是由自道义。可是道义德本质是什么,是唯识。
又比如形而上学与哲学。
探究世间的原理,世间为一切的话,那么所谓本体,即应是一切种子体。因为这样的体,才能具备上帝性能,具备关于一切的原理。
因帝与原理,所以世间的理时依据它在世间层次所现量的义理。
那么,逻辑的存在,对于一般而言,是因为有缘、有变。所以这个包含那个,就会籍缘产生那个。
比如,开矿、开发,它必要遵循逻辑推导。因为如果没有矿产,没有开发的基础,那么就开发不了某种结果。
如,物质如何确立。由所含原子确立物体相与物理性。
变化,即是物理变化。比如说,一部车,它必要有能源系统与方向系统。
……
这种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开立,即是以一异相的体来开发。这个体,使用一心八识和合来表示。
当这个唯识相的体,在世间层次来表现它时,就会有形而上学与哲学。
这种世间善法的开立,即是第二义、第三义的建立。由这样种种践行,能趋向唯识生灭门。若没有种种行的基础,则基本逃脱不了琅琊阁与正觉的矛盾。
这样的行虽然辛苦,但是能够由此正确会义唯识生灭门,正确会义佛名、佛土。那么总体上无异是永远会趋向于佛之正法,不会再有明显的下堕。
二、另外一种两个门应用的划分。
以佛出世为本,因佛是本觉,所以入山学道的方式最为简易。佛的功德,能使开阐三乘归于一乘,最后同入大乘。
要知道这是入山学道的方式中产生的。有修有证有大乘无量行愿。这是来自本觉的功德才能成办。
而佛涅槃后,等于是觉不显前。
所以,要使觉义显现,就得换成在世修道的方式。
只是一般说,人们很难想象到,在世修道有没有可能证入,如何克服种种变动、种种不确定性,变化如何说1……。
这可以说,就是唯识在异门所解决的问题。
因为只有唯识在异门,才能在佛涅槃后使觉义显现。
正觉走的就是传统,所以当面临现代社会时,暴露了很多问题。不是正觉弱,而是很难契合这个环境。
屋漏偏逢连阴雨,正好碰上老妈大兴的时代。由破斥断见到被常见利用。
如果只是观念左右,未来还有所可期。但是,被灭法灭世势力利用,无异是很难拔除的毒刺。
巨大的阻力,多半意味着传统佛教大概要走到尽头。如果不改变,恐怕就是灭亡。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7-06 11:1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