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先锋卞喜吧 关注:5贴子:105
  • 1回复贴,共1

黑暗角落——漫谈宦官(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黄天悲歌——漫谈黄巾起义(中)》,曾引了这样一段话,时任郎中的张钧上书说,“窃惟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民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宜斩十常侍,县头南郊,以谢百姓。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须师旅而大寇自消”。黄巾之乱并非起于张角,而是起于内廷之中,东汉末年的许多士人都抱有如此的观点。在本文中,即想和大家聊聊这曾让万民激愤十常侍。或者说,透过十常侍来和大家探讨一下中国独有的宦官文化。
       《后汉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扶风人孟佗,资产饶赡,与奴朋结,倾谒馈问,无所遗爱。奴咸德之,问佗曰:“君何所欲?力能办也。”曰:“吾望汝曹为我一拜耳。”时宾客求谒让者,车恒数百千两,佗时指让,后至,不得进,监奴乃率诸仓头迎拜于路,遂共轝车入门。宾客咸惊,谓佗善于让,皆争以珍玩赂之。佗分以遗让,让大喜,遂以佗为凉州刺史。”真可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只是被人以为“善于让”就可以如此狐假虎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人治已经达到了多么可笑的地步了。韩非子强调,法的执行要靠法、势、术三者的结合。而在中国古代,势与术的应用恐怕已经被发挥到了极致,只是法这最重要的一维却缺失了。既然是在这样一个人治到了荒唐地步的国家,那么如果能够讨好到处于最上位者,平步青云的仕途也是可想而知的吧。每天都在皇帝身边转来转去的宦官,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改变自己地位的好机会。或许,就是因为此,中国历史上宦官篡权才会发生得如此之多。上面这个很可笑的故事还曾被赴会到明朝大宦魏忠贤身上,古代中国人对宦官篡权的憎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宦官是中国历史的独特产物,而宦官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甚至有人把宦官文化称为中国文化的耻部,见不得人但很重要。有意思的是,宦官几乎可以被说成是中国古代政局的晴雨表——如果政局清明,宦官就隐蔽台后,不起眼的躲入皇帝的阴影;一旦政局昏聩,宦官就跳到前台,作威作福的把持朝政。
      其实,宦官也只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出生在社会底层的贫寒人家,在连生活都成问题的情况下,选择那样的道路,大概也是出于无可奈何吧。或者说,连选择都没有。可以想象,父母只要还有一点办法,应该也不会将自己的儿子送入宫中。现代精神分析学认为,一个整体的人格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居于管制地位最高部分的是超我,他是在向父母认同过程中,把父母行为当作楷模,间接学得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良心,他在人格结构中遵循着完美原则对自我和本我进行管制。而自幼就被弃置宫中的宦官,往往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得不到亲情关怀的幼年生活中,他们的人格结构恐怕很难发展到超我的层面。也就是说,他们的人格往往是不健全的,甚至是异常的。这种异常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人格异常倾向,但整体说来表现为没有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和羞耻心,并且极端自我中心。当汉灵帝把开篇引用的那段张钧的上书给张让等人看时,张让等人“皆免冠徒跣顿首,乞自致洛阳诏狱,并出家财以助军费”,然而风声一过,即“诏使廷尉、侍御史考为张角道者,御史承让等旨,遂诬奏钧学黄巾道,收掠死狱中”。像这样对上位者表面唯唯诺诺,而转为暗中向对方攻击破坏,说作是权略也未尝不可。但时而“皆免冠徒跣顿首,乞自致洛阳诏狱”之软弱,时而又“收掠死狱中”之凶残,如此“用被动而间接的方式表达其带有狠意的攻击行为”,其懦弱和矛盾之中也不乏被动攻击的人格异常倾向吧。
人本身都会有一种于生活目标下求全求美的心态,宦官自然也不例外。可是,为了生活他们又不得不委曲求全的放弃自尊。如此,超我与本我之间便产生了冲突,并由此产生了焦虑。为了减轻这种焦虑,便会形成一些改变本质的行为。这些行为并非出自个体的意识境界,而是出自潜意识境界,是下意识的,是个体感觉不到的。这些行为也就是精神分析中所谓的“防卫作用”。更直白的说法是,为了生存和安全,宦官不得不放弃了自尊,而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不择手段的去补偿饱受凌辱的内心。《后汉书》中载“宦者得志,无所惮畏,并起第宅,拟则宫室”。让自己宅第的规模超过皇宫,在封建时代这可是相当危险的。而为了“恐其(灵帝)望见居外”,宦官们费尽心机编出“天子不当登高,登高则百姓虚散”的借口,骗得灵帝“自是不敢复升台榭”。虽然如此,还是要修建豪宅,这可真是一种近乎疯狂的虚荣。而在这种疯狂虚荣的背后,我想更多的其实是自尊的缺失,是自卑。再讲一则更为著名的故事吧。“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以上这段“指鹿为马”的故事引自《资治通鉴》。当然,这可以简单的说作是专权前的“设验”,但从赵高对彰显权力的那种迷醉来看,这也不可不说是一种不亚于前例的疯狂虚荣吧。


1楼2010-04-07 14:16回复
    凄惨的出身,灰色的童年和卑微的地位,这些不是一时的显赫就能驱散的。或者说,已经扭曲了的内心,只能借助更扭曲的方式来疏泄已承受不了的压力。像张让、赵高这些得意忘形的宦官,历史上还有很多,比如明朝大宦魏忠贤。他们都曾用令人发指的残暴手段来排斥异己,在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次血腥的党锢之争。那些有着独立人格而不肯屈从于阉党暴虐的士人,很伤对皇帝唯唯诺诺才换得一时显赫的大宦们的自尊心吧。或许,那些士人在精神上给大宦们所带来的伤害,远比在政治上带来的伤害要大得多。
    其实,这些宦官也很可怜。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在重要的程度上依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就此考虑一下宦官的生活:如果得势的话,生理需求可能会得到满足;靠着皇帝的宠爱而得到权力,也许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的含义,安全的需求大概是得不到的;爱与隶属,以及尊重,如果得势的话,他们可能倒会让人畏惧,但爱、隶属与尊重,恐怕很难会有;至于说自我实现的需求,也许这永远都是遥不可及的。得势尚且如此,失势的话,可想而知就会更悲惨了。这样说来,对大部分宦官而言,生活的五项基本需求中,也许就只有第一项能够勉强得到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就会变得极端。如此而言,不免觉得,得势的宦官们虽然暴虐,但似乎也可以理解——他们的暴虐也许只是为了缓和内心伤痛的一种麻痹疗法。
          本篇结束了。到此,希望大家也能对“宦官也只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这个观点多几分理解吧。
          (未完,待续)
    


    2楼2010-04-07 14: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