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1年,埃德加.爱伦.坡发表《莫格街谋杀案》,推理小说已经走过了将近170年的历史,经历了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师云集,名著频出”的黄金时期,以及二战后本各派的逐步没落,社会派和其他流派诸如硬汉派、法庭推理、法医推理的崛起,时至今日,新本格的回归和更多作品形式的涌现,推理小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短短170年中,这一领域诸多享誉世界的大师级作家。在推理小说的发祥地美国,有推理小说之父爱伦.坡,而黄金时期闻名遐迩的三大巨头有两位是美国作家——迪克森.卡尔和埃勒理.奎因。卡尔号称“密室之王”,一生创造了50多种密室;奎因则注重故事的逻辑性、公平性和解释的唯一性,其代表作“悲剧系列”和“国名系列”被认为是推理小说的教科书式作品。二战之后,美国推理界又相继诞生了开创硬汉派推理先河的雷蒙德.钱德勒,以及以构建悬疑气氛著称的詹姆斯.帕特、杰弗里.迪福,还有20世纪90年代后涌现的帕特丽西亚.康维尔、丹.布朗、马歇尔.杰文斯等众多新星。
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国,亚瑟.柯南道尔无疑在推理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他创造的歇洛克.福尔摩斯几乎成了推理、推理小说甚至是侦探这一职业的代言人。没看过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推理迷恐怕只能称为“伪推理迷”。提到英国的推理文学就不能不提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出版量仅次于圣经,是当之无愧的推理小说女王。与克里斯蒂同一时期的女作家约瑟芬.铁伊、多萝西.塞耶斯同样也是家喻户晓。她们并成为“黄金时期三大女杰”,虽然女杰们彼此之间都十分看不对眼。克里斯蒂是我最喜欢的本格推理作家,她擅长故事情节的构造和犯罪手法的运用还有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小说里浓郁的英国田园气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对悬念重重的谋杀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约瑟芬.铁伊的作品如果从推理的角度看并不是十分理想,逻辑性不是很强,也没有惊悚或者诡异的案情,但是铁伊的文笔细腻优美,远非其他作家可以企及。铁伊写作的重点同样着眼于对人性的解读,这一点似乎是女作家最擅长的,不过她的解读方法和阿婆不尽相同,尤其是对“脸”的关注方面独辟蹊径,似乎有点相面的嫌疑。但这一思路使她创作了经典的历史推理之作:《时间的女儿》。多萝西.塞耶斯的作品强调逻辑分析,环环相扣非常严密,但是个人认为她过于关注细节,整体故事的缺乏亮点,文笔也趋于平淡。在新世纪,英国女作家仍然风头强劲,代表人物是米涅.渥特斯,她的作品《冰屋》、《人骨拼图》等风靡大西洋两岸,不仅获奖连连,还受到好莱坞的青睐。
当然,欧洲经典的推理作品不仅仅限于英国制造,法国作家勒布朗笔下的怪盗亚森罗平算得上是史上最出名的反派推理人物.罗平以和福尔摩斯作对为乐趣,可以看作是法国人对当时强及一时的日不落帝国的一种心理挑战。意大利学者安博托.艾柯的《玫瑰的名字》自1980年出版,至今仍是历史推理第一奇书,虽然书里晦涩的经院文化、神学和哲学问题让很多读者大呼头疼。艾柯的小说,与其说是小说,到不如说是学术著作,也是对读者学识和智商的双重考验。
在亚洲,推理小说的繁荣程度并不逊于欧美,典型的就是日本推理。日本推理从上世纪20年代初露峥嵘,正好赶上推理史上著名的“黄金时代”,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日本推理作品从一开始便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在古典推理方面,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大阪圭吉等人以及后继的岛田庄司、绫辻行人、东野圭吾将正统的解谜推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加入了丰富的悬疑、恐怖甚至怪诞
的元素,形成了很多日本推理独特的风格——变格派、新本格、叙述性诡计,甚至还有所谓的妖怪推理。在革新方面,松本清张奠定了社会派推理的基石,被认为是和柯南道尔、克里斯蒂齐名的推理文学三大巨匠之一。社会派推理注重小说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同时力求兼顾解谜的手法和曲折的情节,破案过程更贴近现实,看似枯燥繁碎,但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反思和对人、对人性的关注。典型的作品便是松本的《砂器》、《点与线》和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
和近邻相比,中国的原创推理则显得势单力薄。这期中不乏历史和社会的原因。1841年之后的100年,是推理小说从无到有,进而发展壮大、不断转型的100年,却也是中国本土战祸不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100年。饱受侵略和内战之苦的中国,错过了产生推理大师和经典作品的绝好时代。虽然作为推理小说雏形的公案小说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近代推理的早期作品如程小青的《霍桑探案》,并没有脱离欧美经典的影子,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而秉承了公案小说特点并且在西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唐狄公案》,其作者竟然是荷兰人高罗佩,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推理迷心中的隐痛。建国以后,受到社会形态和体制的影响,我国本土的推理小说一直被和公安文学混为一谈,如50年代被改编成电影的《无铃的马帮》、《双铃马蹄表》,80年代的《便衣警察》等;其中的侦探形象也多以公安干警为主,如蓝玛笔下的神探桑楚、欧光慈,翼浦塑造的刑警雷鸣。直到最近几年,中国原创推理才逐渐摆脱公安路线,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也培养了自己的读者群。
在短短170年中,这一领域诸多享誉世界的大师级作家。在推理小说的发祥地美国,有推理小说之父爱伦.坡,而黄金时期闻名遐迩的三大巨头有两位是美国作家——迪克森.卡尔和埃勒理.奎因。卡尔号称“密室之王”,一生创造了50多种密室;奎因则注重故事的逻辑性、公平性和解释的唯一性,其代表作“悲剧系列”和“国名系列”被认为是推理小说的教科书式作品。二战之后,美国推理界又相继诞生了开创硬汉派推理先河的雷蒙德.钱德勒,以及以构建悬疑气氛著称的詹姆斯.帕特、杰弗里.迪福,还有20世纪90年代后涌现的帕特丽西亚.康维尔、丹.布朗、马歇尔.杰文斯等众多新星。
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国,亚瑟.柯南道尔无疑在推理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他创造的歇洛克.福尔摩斯几乎成了推理、推理小说甚至是侦探这一职业的代言人。没看过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推理迷恐怕只能称为“伪推理迷”。提到英国的推理文学就不能不提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出版量仅次于圣经,是当之无愧的推理小说女王。与克里斯蒂同一时期的女作家约瑟芬.铁伊、多萝西.塞耶斯同样也是家喻户晓。她们并成为“黄金时期三大女杰”,虽然女杰们彼此之间都十分看不对眼。克里斯蒂是我最喜欢的本格推理作家,她擅长故事情节的构造和犯罪手法的运用还有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小说里浓郁的英国田园气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对悬念重重的谋杀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约瑟芬.铁伊的作品如果从推理的角度看并不是十分理想,逻辑性不是很强,也没有惊悚或者诡异的案情,但是铁伊的文笔细腻优美,远非其他作家可以企及。铁伊写作的重点同样着眼于对人性的解读,这一点似乎是女作家最擅长的,不过她的解读方法和阿婆不尽相同,尤其是对“脸”的关注方面独辟蹊径,似乎有点相面的嫌疑。但这一思路使她创作了经典的历史推理之作:《时间的女儿》。多萝西.塞耶斯的作品强调逻辑分析,环环相扣非常严密,但是个人认为她过于关注细节,整体故事的缺乏亮点,文笔也趋于平淡。在新世纪,英国女作家仍然风头强劲,代表人物是米涅.渥特斯,她的作品《冰屋》、《人骨拼图》等风靡大西洋两岸,不仅获奖连连,还受到好莱坞的青睐。
当然,欧洲经典的推理作品不仅仅限于英国制造,法国作家勒布朗笔下的怪盗亚森罗平算得上是史上最出名的反派推理人物.罗平以和福尔摩斯作对为乐趣,可以看作是法国人对当时强及一时的日不落帝国的一种心理挑战。意大利学者安博托.艾柯的《玫瑰的名字》自1980年出版,至今仍是历史推理第一奇书,虽然书里晦涩的经院文化、神学和哲学问题让很多读者大呼头疼。艾柯的小说,与其说是小说,到不如说是学术著作,也是对读者学识和智商的双重考验。
在亚洲,推理小说的繁荣程度并不逊于欧美,典型的就是日本推理。日本推理从上世纪20年代初露峥嵘,正好赶上推理史上著名的“黄金时代”,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日本推理作品从一开始便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在古典推理方面,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大阪圭吉等人以及后继的岛田庄司、绫辻行人、东野圭吾将正统的解谜推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加入了丰富的悬疑、恐怖甚至怪诞
的元素,形成了很多日本推理独特的风格——变格派、新本格、叙述性诡计,甚至还有所谓的妖怪推理。在革新方面,松本清张奠定了社会派推理的基石,被认为是和柯南道尔、克里斯蒂齐名的推理文学三大巨匠之一。社会派推理注重小说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同时力求兼顾解谜的手法和曲折的情节,破案过程更贴近现实,看似枯燥繁碎,但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反思和对人、对人性的关注。典型的作品便是松本的《砂器》、《点与线》和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
和近邻相比,中国的原创推理则显得势单力薄。这期中不乏历史和社会的原因。1841年之后的100年,是推理小说从无到有,进而发展壮大、不断转型的100年,却也是中国本土战祸不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100年。饱受侵略和内战之苦的中国,错过了产生推理大师和经典作品的绝好时代。虽然作为推理小说雏形的公案小说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近代推理的早期作品如程小青的《霍桑探案》,并没有脱离欧美经典的影子,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而秉承了公案小说特点并且在西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唐狄公案》,其作者竟然是荷兰人高罗佩,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推理迷心中的隐痛。建国以后,受到社会形态和体制的影响,我国本土的推理小说一直被和公安文学混为一谈,如50年代被改编成电影的《无铃的马帮》、《双铃马蹄表》,80年代的《便衣警察》等;其中的侦探形象也多以公安干警为主,如蓝玛笔下的神探桑楚、欧光慈,翼浦塑造的刑警雷鸣。直到最近几年,中国原创推理才逐渐摆脱公安路线,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也培养了自己的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