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吧 关注:126贴子:11,505
  • 8回复贴,共1

闽南话就是固始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福建省漳州市
   漳[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唐武后垂拱(685-688年)以前,这个地方还没有建制。秦汉时只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蒲葵关;晋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绥安县;梁天监(502-519年)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
     唐高宗总章(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闽,并统领岭南行军奋力征战。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率领其众,平定了闽粤边境,因将士思念北方故土,改名绥溪为漳江,漳江本来是今河北一河流,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



1楼2010-04-08 10:54回复
    闽南方言 
      圣祖陈元光所率开漳将士绝大部分来自河洛固始,他们通用中原的河洛话,亦称河佬话;故早期戍守闽粤的中原府兵后裔也自称为“河佬”。他们入闽后大都屯居东南沿江、沿海平原地带,河洛话便逐渐成为闽南本土通行的话语,这就是后代流行于漳州、厦门、泉州和粤东的闽南话,在台湾民间迄今还将闽南人称之为“河洛人”。  
      今天的闽南话还保留大量隋唐时期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因此被称为“古汉语(中原古音)的活化石”。据专家研究,在中国现存的各种方言中,唯有唐初开漳后形成的闽南语最接近隋唐的官音《切韵》,最切合古音韵律;然而这种古音“在中原地区早已不存在,唯一留下来的是河南固始县的一块地方”(《文史知识》1988年3期)。它不但至今在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广为保存了下来,而且还在继续传播。  
      如今在闽南话当中,仍保留许多古汉语辞语,如鼎(锅)、面(脸)、伊(她)、走(跑)、箸(筷子)、卵(蛋)、莫(不要)、拍(打)、日头(太阳)、暗暝(夜晚)、滚水(开水)、老伙(老头)、姊(姐)、呷(吃)、困(睡)、裳裤(衣服)、行状(模样、风貌)、虬(卷曲)、乌(黑)、郎(人)等等。


    3楼2010-04-08 10:56
    回复
      有学者还举出大量古诗文为例证:闽南话“假使”叫“设使”,曹操《自明本志令》有“设使天下无孤”;闽南话“好势”是好的意思,江淹《云山赞序》云:“壁上有杂画,皆作山水好势”;闽南话把费用、盘缠叫“所费”,《世说》云:“所费诚复小小”;闽南话步行叫“步辇”,这是唐代中州话,《唐语林》道:“上令左右以步辇召之”;闽南话“古意”,为殷勤待客的意思,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闽南话“大汉”,意指高个子、长大,杜荀鹤诗云:“不觉裹头成大汉,昨夜竹马作儿童”。闽南话“知影”,即知道,韩愈《与崔群书》有:“仆愚陋无所知晓”;闽南话把读书叫“读册”,《唐书》云:“中书令读册”……等等。这些现今常用的闽南话我们都可在汉唐的诗文中找到字眼或词汇。 
        随着众多开漳将士后裔陆续自闽南播迁开去,河洛话(即闽南话)成了中原南下的群体标志——早期播迁入粤者称为“河佬话”或“福佬话”;后期播迁入台湾者称为“闽南话”或“台湾话”,传入东南亚及海外者称为“唐人话”。追本溯源,不管是闽南话、河佬话、福佬话,还是台湾话或唐人话,都与唐初开漳将士传播的中原话、河洛话一脉相承。 
        厦门大学已故黄典诚教授生前曾于1981年进行调查证实指出:“只有由于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众入闽屯居,才有可能把当年的河洛话带到闽南地区,然后传播开去”。闽台文化研究专家刘登翰亦指出:“闽南方言是初唐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入闽平定‘獠蛮啸乱’驻军闽南而定型的”。随着闽南漳州移民的迁徙向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继续传播,闽南话就成了台湾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最主要语言。他们都讲闽南话,并且大多讲的是近于漳州腔的闽南话。他们仍保持唐初开漳以来世代相传的河洛话,并多以“河洛人”或“唐人”自豪。 
        以中原河洛话为源头的闽南话不仅流播于闽南、粤东、雷州半岛、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还流播到浙江南部、海南大部和江西东北部、广西东部,甚至四川成都附近、江苏宜兴以及湘西局部等地区。据估计,至今海内外讲闽南话的人数约5000万人以上。闽南话现为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之一闽方言的主要次方言,也是世界60种主要语言。


      4楼2010-04-08 10:57
      回复
        光州固始—闽南人永远的故乡
        北方人开发南方中,固始人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陈元光、王审知影响巨大和久远。  
        陈元光开发漳州。唐高宗总章二年,福建南部被称作蛮獠的土著人因土地与徭赋问题发生械斗。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陈政为朝议大夫兼岭南行军总管前往镇抚。陈政“刚果敢为,而谋猷克慎”《云霄县志》,率府兵3600人,将吏123人,来到了八闽百粤交界之地。起初,土著人对唐官兵和北方人十分抵触。陈政之母魏氏是一位极富智慧且有胆略的女性,又率中原58姓数千军校前往支援。在其母子安抚与感召之下,屯驻云霄的朝廷军队很快就与周边土著人打成了一片。官兵一方面给他们送去生产工具,一方面向他们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使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由是唐政府的威望在闽南得到了很大提高。陈政死后,唐王朝审时度势,任命其子陈元光为鹰扬将军代父领军。元光聪慧异常,足谋多智,励精图治,深孚众望,足迹所至,民咸从之。使闽南的农业有大的发展,陈元光上疏请求在闽南增设漳州建置。垂拱二年,唐政府准奏,并任命元光为首任刺史。之后,陈元光将北来将士与当地居民组织起来,屯耕结合,或辟荒为田,或斩荆植树,或耕渔相兼,使漳州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陈元光还实行了许多其他有利生产和社会发展的措施,如招徕流民,给予土地,使其安居;轻赋免征,兴修水利,藏粮于民;减徭去役,鼓励桑织,通商惠工;兴学劝学,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剿抚并用,锄寇御患,强化治安等。在陈元光全力治理下,未及数年,云霄山下林果丰,九龙江畔稻蔬香,漳、泉一带不仅人丁繁衍,家家富庶,而且“方数千里无桴鼓之警”。陈元光死后被当地人尊为“开漳圣王”,各地建祠膜拜纪念。南宋时统治者加封其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在陈元光的家乡———河南固始县陈集村,现仍有保存完好的“陈将军祠”。  
        王审知建立闽国。唐光启元年,光州固始人王审知与其兄王潮一起奉母董氏随王绪军入漳州。王绪责王潮兄弟携母随军违犯军纪,命斩其母。诸将素惧王绪性猜忌,言行无常,即与王潮密谋擒杀王绪。后王潮任泉州刺史,景福二年攻入福州后又自称留后,据有泉汀五州之地,乾宁三年为威武军节度使。史载,当时随王潮入闽的固始姓氏,计有42姓,他们是谢、庄、林、黄、杨、王、方、许、郭、叶、高、廖、詹、孙、傅、韩、刘、李、郑、周、曾、吴、尤、施、余、颜、吕、龚、柯。乾宁四年王潮死后,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审知素有军事才能,他统兵转战闽、浙,很快统一了八闽,势倾东南。后梁开平三年被封为闽王。王审知在位29年,期间,重视农耕,鼓励垦殖,保境安民,薄赋轻徭,使闽中一带社会大治。审知死后,其次子王延钧仍被封为闽王。王氏兄弟、父子先后经营福建50多年,在闽地社会生活全面汉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时和年丰,家给人足,从各方面给闽人带来了福祉。《旧五代史》于此称赞有加:“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闽国建立后,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庇护下,闽地生产发展,生活稳定。闽人敬重王审知,立祠而祀。  
        随王从固始入闽者有数万之众,这在很多家谱都记载。人间重乡情,“月是故乡明”,众多的闽台人心系固始,认同河洛,概源于此。审之家乡的人也感到十分自豪,固始县城东北分水亭乡王家寨村至今还存其故里。


        5楼2010-04-08 11:14
        回复
          • 116.5.82.*


          8楼2010-04-23 14:10
          回复
            想不想同我不知道,反正我知道我的祖籍是固始。听长辈们教育过,闽南人来自哪里,什么时候过啦。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5-03-14 23:06
            收起回复
              我就是固始的,我怎么不知道闽南话就是固始话,固始话是中原官话信埠片,外带西南官话色彩,就算你说的闽南话就是固始话,那也是我们固始没有南迁的时候,从南迁到现在多少年了,不得不承认固始话跟闽南话是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要是3000年前你说闽南话是固始话我不跟你辩论,但是现在固始话早都已经被列入北方话里面去了,只是从潮汕话下江话闽南话这三个话当中能找出固始话的影子,在者固始是鄂豫皖三省交接处,带的最多的特色就是安徽特色,福建的你可以去听一下安徽叶集话,然后再听一下固始话,听完以后你会感觉它们两个是邻居,好了我雪完了,克呆要雪滴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11-10 19: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