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58,198贴子:73,341,783

二、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评三闾大夫屈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端午节的来历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说起中国文学的历史,有一个注定无法忽视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
屈原,也叫屈平,名正则,字灵均。他是楚武王熊通的后代,根正苗红的楚国王族后裔。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名声就好像是天上的太阳在照耀着四海九州。只要是一个中国人,都会听说过他的名字。就算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也会知道一个与他有关的节日——端午节。
中国大地上有许多极其古老的节日。这些极其古老的节日往往都是为了纪念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前辈先贤的。比如说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烈火烧死的晋文公手下介子推的。而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投水而死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
那么端午节又是怎么来的呢?
楚辞九歌·河伯开篇记载:与汝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驾驭两条螭龙在水面上飞驰竞赛,完全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还原。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最早的端午节,其实是楚国祭祀河伯的特殊日子。屈原在那一天投水而死,人们认为他死后成神,变成类似于河伯一样的存在。于是原本祭祀河伯的活动,逐渐就演变成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就这样一直延续了下来。


1楼2021-07-12 22:26回复
    2、屈原的特殊和伟大
    屈原能够被人纪念上几千年,那就说明了他既是人,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
      人都是两条胳膊两条腿,那么又怎么区分什么是普通,什么是不普通呢?想要区分出两者的不同,首先要了解人这个集矛盾于一身的复杂生命体。
      人生来就有欲望。眼欲视色,耳欲听声,鼻欲嗅闻,口欲食物,体欲舒适。普通人的一生,就是为了使身体各种欲望获得满足的一个过程。而不普通的人追求的往往不是这些外在的物质欲望,他们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愉悦,是精神上的圆满,是道德上的无缺,是理想的最终实现。
      他们的内心有一个特殊的世界。他们有一套独属于自己的世界观。而这套世界观和普通人往往是相悖的,是格格不入的。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他们刻意尚行,茕茕孑立。做人做事从来计较个人的得与失,甚至是生与死。无视个人得失来做事,还可以说是与众不同。而一旦无视个人生死来做事,那么就显得惊世骇俗了。
      屈原克服死亡的恐惧自投深渊,恰恰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
      世上有无数自寻短见的人,其中绝大部分都宛如尘埃湮灭不闻了。为什么屈原会显得如此的特殊?为什么直到几千年后,人们依旧在纪念他?
      屈原的特殊和伟大之处,就在于他那脆弱的凡人躯体上面,承载着一些永垂不朽的神圣思想。而且他不是在建空中楼阁,也不是在纸上描花。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思想,他是用血肉身躯来为那神圣的思想而献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并且踽踽独行,义无反顾地走在这条一去不复返的道路上。他是一个殉道者,虽九死犹未悔也的殉道者!


    2楼2021-07-12 22:27
    回复
      3、神圣的思想
      神圣的思想有许多的种类,而屈原用自己生命去捍卫的神圣思想就是爱国。
        爱国是一种神圣的思想!
        称量一些东西是不是神圣的首要指标,就是看它能不能做到与世推移。所谓的与世推移,就是与这个世界一起向前移动的意思。也就是说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屈原的肉体在两千多年前就消亡了,可是他的爱国思想一直流传到今天。每个人提起屈原,往往都会在他的名字前面缀以爱国二字。
        由此可见,爱国这种思想是可以做到与世推移的,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屈原作为这种神圣思想的标志性人物。也获得了另外一种形式上的永生不灭,亘古长存。这种永生不灭,亘古长存不是指外在肉体上面的,而是指内在精神层面的。你看不见摸不着,可它又事实存在。并且影响深远,代代相传。
        当然了,爱国的神圣性不是先天而生的,它是后天培养的。这导致了其中有许多的操纵空间。你既可以爱国,也可以不爱国。这都是个人的选择,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人而异。


      3楼2021-07-12 22:28
      回复
        5、袅袅兮秋风
         太史公司马迁评论屈原的文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意思就是说:屈原文章描写的东西很渺小,很不起眼,可是它背后指出来的东西大到无垠。他文章所举的例子离我们很近,可是其中蕴涵的意义又深远无边。
          我们可以拿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句话做例子。落叶缤纷,白发横生,这两个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小,很近,很不起眼,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可是这两个不起眼的场景背后,却直指人世间最影响深远,最强大绝伦的一条天地秩序——时间。时间不停流逝,随之而来的是生与死,枯与荣,寿与夭,福与祸等等。时间就是天地间最冷酷无情的无形屠刀,一刻不停地收割着芸芸众生的生命。
        每次看到司马迁对屈原文章的评论,我都有一种想要拍案叫绝的冲动,这实在是入木三分呀!
        屈原留下了许多超级经典的文学作品。他的修辞手法世间罕见。他能用寥寥的文字,勾勒出如诗如画一般的美妙情景,营造出如梦幻泡影一般的奇特世界。如九歌·湘夫人开篇的那一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如果单单从字面上理解,徐徐的秋风,吹落了树木上的叶子,吹皱了洞庭湖的湖面。那么明显就是糟蹋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在言传,而在意会。
          世上最可贵的东西是文字,而文字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所承载的思想。很多时候思想只能用心去领会,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不能完全表达,但还是勉强解释一下吧!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整句话都是在描写景色,因此画面感显得非常的强烈。想要体会这句话所蕴含的妙处,想要身临其境。最好是在深夜的凌晨时分,不能有一丝的打扰,不能有一丝的杂念。把眼睛,耳朵,嘴巴,身体的一切欲望都集中拘束起来。尽可能地排空自我,最终达到七情六欲全部消失的境界。到了那个时候,你的面前或许就会出现一阵幻觉,出现一副若隐若现的神奇画面。
          在寒凉的秋日里面,在洞庭湖的岸边。树木上的叶子被萧瑟的秋风所带动,悄无声息地脱离了树枝,旋转飘零落下,最终坠落在碧波荡漾的洞庭湖上。若是能够融为一体,恍惚间自己已经摆脱了时间的桎梏,跨越了山川的阻隔。正处在千里之外的洞庭湖边,无比惆怅地看着眼前这宁静又舒缓的画面。这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呀!这美好的一副画面,就算用再多的言辞都无法完全表达出来。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懂得那一瞬间的美好。才会懂得那种瞬间逾越万里山川,逆转光阴长河的奇特快感。


        5楼2021-07-12 22:32
        回复
          7、绝命辞九章·怀沙
          九歌是能令人忘情的作品,而与之相反的则是九章。读九章里面的文章,会令人感概,会令人唏嘘,会令人动容。尤其屈原所创作的绝命辞九章·怀沙。
            九章·怀沙最后几句话是: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知死不可让,原弗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当初第一次看到这段文字,竟然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让人悚然不能自已。哪怕是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屈原的文字依旧能够震慑人心。这是十分可怕的一件事情,也是最令人五体投地的一件事情。
            简单地翻译一下这段话吧!下定了决心了,我还有什么好畏惧的。既然死亡是不可以避免的,那么我又何必爱惜这具身躯。在此明明白白地告诉那位君子一声,我要和你作伴去了。
            屈原在绝命辞里所提到的君子,名字叫做彭咸。见在离骚: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原依彭咸之遗则。
            大概意思是说:我仿效前辈先贤来做事,不是这个凡俗世界的人所能理解的。虽然和现在的人显得格格不入,但是我还是会遵循彭咸先生的遗教。
            离骚最后一句话是: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大概意思是说:这个国家没有人能够理解我,我又何必挂念这个旧的都城。既然不能施行好的政令,那么我只有追随彭咸先生的足迹去了。


          7楼2021-07-12 22:34
          回复
            8、关于彭咸
            彭咸这个人名在离骚里面出现过两次,而在楚辞里面总共出现了七次。可是在其他的先秦古籍里面并没有见过他的身影。而按照汉代王逸的说法: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
              意思就是说:彭咸是商朝的一位贤臣,因为商王没有听从他的谏言,于是就投水进行明志了,也就是传说中的死谏。屈原正是把他作为榜样,才会选择自赴深渊,自投汨罗江。
            然而王逸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其他的旁证能够证明。后世有许多人都质疑这个说法,毕竟彭咸真的那么出名的话,其他的先秦古籍不可能没有记载的呀!
              第一点,屈原作为楚国三闾大夫,是不可能凭空杜撰出一个虚无的人物来作为自己精神上的寄托。因此彭咸这个人物,在历史上肯定是存在过的,而且有着一定的名声在外流传。只是后来湮灭在时间的长河里面,我们作为后来人无法听说罢了。
              第二点,王逸是汉代人。汉代人距离先秦时期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早。他能够接触到的先秦事迹和各种先秦古籍,和后来人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后人掘墓所获得的各种所谓孤本竹简,说不定人家看一卷丢一卷。我们没有听说过的人物,没有听说过的事迹。不代表汉代的人也没有听说过,没有接触过。毕竟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不能用我们后来人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去断定几千年前的古人也没有接触过。
              第三点,人都是有好恶的,包括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好的引用来作为榜样,恶的就引用来作为警示。彭咸的事迹,说起来就是一个臣子的死谏。你要是把他当正面,等于是在教人去死。你要是把他当反面,以死明志也没有错呀!就好像春秋之前的侠者刺客,被儒墨之徒所屏弃。因此不做记录,以至于湮灭不闻。
              基于以上三点,我个人是认同王逸说法的。


            8楼2021-07-12 22:35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7-12 22:35
              收起回复
                9、与日月争光
                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虽然物理层面的屈原死了,但是精神层面的他还活着。他的思想活着,他的文字活着。他会跨越时空的障碍,一直存活下去。这就是千秋万代,永垂不朽。
                如果说司马子长是横断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一座雄奇大山,那么屈原就是高高悬在天空中的日月星辰。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璀璨光芒,永远照拂着芸芸众生,永远照拂着大地苍莽。
                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虽与日月争光,可矣!


                10楼2021-07-12 22:36
                回复
                  后世学子于岭南遥祭灵均先生
                  先生与众显不同,独赴深渊亦从容。
                  可怜忠心报家国,到头原是一场空。
                  万里山河成大统,沧浪清浊谁又懂?
                  千秋之后游学子,遥向汨罗吟橘颂!


                  11楼2021-07-12 22:38
                  回复
                    古人学说很多的,没有好坏只有适宜。符合国情才是好,就想孔子为啥周游列国,因为学说用不上,
                    当时在稷下学宫都有辩论不过捅刀子的,还有学说内异化大佬突然为另一学说辩论的
                    相比于他们屈原只是在一个古老的节日投了江仅此而已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7-12 23:53
                    收起回复
                      神也是人。
                      只不过他们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所以成了神。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7-13 01:50
                      收起回复
                        秦国大军攻破楚都焚其王陵 成就了屈原爱国之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7-13 02:39
                        回复
                          这贴吧怎么老是删帖。。。。


                          15楼2021-07-13 07:56
                          回复


                            17楼2021-07-13 23:27
                            回复
                              一个奋青而已,靠出身官居高位除了写辞,打嘴官司没一点实力。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1-07-14 11: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