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505贴子:10,032,495

谈谈香菱和晴雯的原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谈一谈香菱和晴雯的原型。
文学创作构思或许不是最难的,难往往难在创作素材的搜集和运用。门外汉往往并不善于观察和思考,而是热衷于闭门造车,凭自己的想象去铺陈情节,勾描人物,于是不免会闹出‘星星向我招手’这样低级的笑话来。等而上者虽然也能把故事说得绘声绘色,但是却禁不住推敲,稍经揣摩其人物和情节就会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反观文学大家,他们尽管想象力已高于常人,但往往也只是从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或者事件中摘取一鳞半爪贴补到自己虚构的人物或者事件上,而不是凭空杜撰。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不但栩栩如生,而且从容自洽,典型但并不怪异,这样演绎出来的情节也是即能发人深省却又不会失于荒诞不经。
我们先摘《红楼梦》楔子里一段在这里: “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蒙侧:放笔以情趣世人,并评倒多少传奇。文气淋漓,字句切实。}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甲眉: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批示误谬。}。。。。。。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甲侧:余代空空道人答曰:“不独破愁醒盹,且有大益。”}”我们看作者这一段话也正是贬斥的虚妄这一弊病,当然,脂批提醒我们,这《红楼梦》并不是只有记述真人真事这么简单。
既然《红楼梦》记述的都是真人真事,则书中人物就必有原型,这个帖子,我准备聊聊香菱和晴雯的原型。


IP属地:山东1楼2021-07-15 14:40回复
    我们先看书中香菱的出场:‘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甲侧:所谓“万境都如梦境看”也。}那僧则癞头跣足,那道则跛足蓬头,{甲侧:此则是幻像。}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哭起来,{甲侧:奇怪!所谓情僧也。}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甲眉: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这一段里最长的那段脂批是看懂红楼梦的钥匙。作为开卷之第一女子,脂砚斋在这里不厌其烦的用了三段批注来讲解本书的创作本意和写作手法,这里我们先不谈香菱影射的是何人物,我们单从第二层,即原型的角度解读一下香菱。这一段我们看到,这香菱的原型必是一个有命无运之人。
    再看门子的一段描述:‘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时,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㾵,从胎里带来的,{甲侧: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㾵,其人可知矣。}所以我却认得。’这一段主要点出了这香菱眉间有一点胭脂记。
    接着往下看:‘又命内人去解释他:‘这冯公子必待好日期来接,可知必不以丫鬟相看。况他是个绝风流人品,家里颇过得,素习又最厌恶堂客,今竟破价买你,后事不言可知。只耐得三两日,何必忧闷!’{蒙侧:良人者所望而终身也。}他听如此说,方才略解忧闷,自为从此得所。谁料天下竟有这等不如意事,{甲侧:可怜真可怜!◇一篇《薄命赋》,特出英莲。蒙侧:天下同患难者同来一哭!}第二日,他偏又卖与了薛家。若卖与第二个人还好,这薛公子的混名人称‘呆霸王’,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而且使钱如土,{甲侧:世路难行钱作马。 蒙侧:“使钱如土”,方能称霸王。}遂打了个落花流水,生拖死拽,把个英莲拖去,如今也不知死活。{甲侧:为英莲留后步。}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岂不可叹!”{甲眉:又一首《薄命叹》。英、冯二人一段小悲欢幻景从葫芦僧口中补出,省却闲文之法也。所谓“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先用冯渊作一开路之人。}’这一段则是说香菱有命无运,先是生在富裕人家却被霍起弄丢,后许予冯渊本是一段好姻缘,不成想延期三天偏又杀出一个薛蟠,平地一声雷,终于直落了个美中不足,好事多魔。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线索,只需在作者身边约略一翻就能找出香菱的原型是谁。


    IP属地:山东2楼2021-07-15 16:57
    回复
      作者身边虽然名媛佳丽不可胜数,但这香菱的原型则非吴扣扣莫属。依据的首要一条就是作者本欲纳吴扣扣为妾,不意这吴扣扣偏偏在成亲之前的一个月之中就忽然染病,然后竟一病离世了。这一段姻缘虽与作者同董小宛的姻缘相类,但显然更为‘有命无运’,是亦所谓‘好事多魔’,与书中英莲与冯渊的姻缘何其类似。
      香菱与吴扣扣之间的相似点当然不止于此。由陈维崧所作的《吴扣扣小传》可知这吴扣扣‘姓吴,小字扣扣,名湄兰,字湘逸,真州人。’看到这些,高段位的红谜都会似有所悟。没错,《红楼梦》开篇不久,贾宝玉的四大丫鬟与后来有所不同,是袭人,媚人,晴雯,麝月。这个媚人位居袭人之后,晴雯之前,总共出现了两次,后来就不知所踪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说香菱,媚人的问题一会儿再讲。
      这里还有一个敏感的字眼,就是真州。这真州就是江苏仪征,这里要说的是,吴扣扣的老家真州可能就是甄士隐甄家这一创意的来源。有了甄家于是有了甄士隐,有了甄士隐于是就有了贾雨村,有了贾雨村从而有了贾府,贾政,贾宝玉,这应该就是作者把金陵十二钗的故事升华时的思想脉络。这一段目前本人没有实证,姑妄说之,读者不妨姑妄听之。
      书中说香菱长得‘粉雕玉琢’‘ 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㾵’我们看《吴扣扣小传》里说吴扣扣‘举止娟好,肌理如朝霞,眉嫵间作浅黛色’。可谓一一对应。《小传》对吴扣扣的出身介绍的非常简略,只说:“姬八岁从父受书习戈法”。其是否如香菱一样是从小被拐子拐了教了读书写字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从八岁受书还跟着‘父’十岁就已经跟着作者的老娘‘诵佛及《金刚经》,朝夕不辍’来看,自是十岁就已经卖入冒家了。所以这吴扣扣的‘父’还是很有可疑之处的。
      鉴于第三层故事的要求,香菱并没有像吴扣扣一样未婚而亡,而是辗转进了贾府,这里就看到了作者移花接木的功力。书中借门子之口交代香菱遇到薛蟠时‘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之后随薛蟠上京进入贾府到加入诗社之时,我们可以大概推算年龄应该是到了十三四岁左右。我们看《小传》吴扣扣也正是‘十三四岁即留姬随予读书,授以诗词’。同龄的女孩子学诗,自然写来全不用杜撰,直接移来即可,至于是宝玉教还是宝钗教,还是黛玉教,还是湘云教就区别不大了。
      书中香菱先是薛姨妈的丫鬟,后来薛蟠讨来做了妾。《小传》中也写得分明,吴扣扣本来只陪着作者的母亲‘诵佛及《金刚经》,朝夕不辍’,后来被董小宛看到后‘怜之(英莲名字的由来),私谓余曰:“是儿可念,君他日香奁中物也。”’因此一语,董小宛死后,作者才把十三四岁的吴扣扣从母亲手里讨过来做了六七年书童之后准备纳其为妾。是的,作者的正妻十九岁过门,第一个妾董小宛十九岁过门,第二个妾吴扣扣算来也应该是十九岁成亲,第三个妾蔡含传记里写得清楚也是十九岁过门。不像书里写得那些八九岁,十三四岁就初试云雨,谈婚论嫁的,更有甚者,王熙凤都生孩子好几年了也才十五六七岁。这一点这里只是提一下,不展开讨论。


      IP属地:山东3楼2021-07-15 19:18
      回复
        把香菱晴雯结合一下就是黛玉。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21-07-15 20:46
        收起回复
          书中有香菱抢白宝玉之一段,惜语如金的《小传》中也有相类的一段。原文比较拗口就不照录了,大概意思是这吴扣扣不贪财,经常把作者遗忘的银两原封不动的还回来。一次作者跟扣扣开玩笑说:“你一个豁达的人,怎么也跟书呆子似的?”结果吴扣扣‘正色谓余:“君何相待薄也!夫人所托而私有所染指焉,非夫也。君谓女子中无丈夫乎?”直接给作者抢白一通,结果作者‘余愧谢久之’。(吴扣扣话里的‘夫人’中的夫是语气助词,不要理解错了。)


          IP属地:山东6楼2021-07-15 20:48
          回复
            说完了香菱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谈媚人的问题。参考癸酉本看完,媚人也没有再度出现,我考虑这个角色应该是跟晴雯和二为一了,因为在晴雯的身上我们明显看到了吴扣扣的影子,前面的文章我们讲过董小宛既是林黛玉的原型也是袭人的原型,同理吴扣扣既是香菱的原型,也是晴雯的原型。


            IP属地:山东7楼2021-07-15 20:49
            回复
              先看晴雯的出身。‘这晴雯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因常跟赖嬷嬷进来,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后来所以到了宝玉房里。’经过前文介绍,我们知道晴雯这段经历的描述就是本自吴扣扣。


              IP属地:山东8楼2021-07-15 20:50
              回复
                黛玉的右边是香菱,左边是晴雯。晴雯是沾了点俗气的黛玉。香菱是更加纯净的黛玉。如果说大观园里有比黛玉更纯净的人,那个人就是香菱。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21-07-15 20:50
                收起回复
                  再看晴雯的去世。‘因节间有事,(王夫人)故忍了两日,今日特来亲自阅人。。。’‘宝玉听他方才的话,忙陪笑抚慰一时。晚间果密遣宋妈送去。宝玉将一切人稳住,便独自得便出了后角门,央一个老婆子带他到晴雯家去瞧瞧。’‘宝玉又翻转了一个更次,至五更方睡去时,只见晴雯从外头走来,仍是往日形景,进来笑向宝玉道:“你们好生过罢,我从此就别过了。”这里从书中摘出三段,可见王夫人因为过节所以忍了两天,八月十五一过第二天就来把晴雯赶了出去,当天晚上宝玉就出去看了晴雯,紧接着第二天早晨(八月十七)晴雯去世。我们再看《吴扣扣小传》,‘今年中秋后二日,绮岁正十九(我前文还推算,这里直接点明正是十九岁),先生将为饰孔翠,传阿锡,备小星嘉礼焉。而先期一月,姬遂病,病一月遂死。。。”可见吴扣扣不但与晴雯死的病是一样,日期也完全相同。


                  IP属地:山东10楼2021-07-15 20:50
                  收起回复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出自宝玉之口:“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这个事情在《吴扣扣小传》中也有类似记载。‘一日为余种白秋海棠,内人劝其多植树枝,姬忽太息曰:“前人种花,后人看花。今日知又为何人计耶?正复何须作此?”作者的《影梅庵忆语》中有董小宛病重梅花半数枯萎的记述,这两者结合当是晴雯的海棠无故死了半边这一情节的由来。


                    IP属地:山东11楼2021-07-15 20:51
                    收起回复
                      《红楼梦》里脂批有’晴为黛影‘的说法,《小传》中则直接点明‘其性情才识不异宛君也。’可叹有些红谜抓住这句脂批纠缠不休,却是为了个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较劲。
                      晴雯最为著名的撕扇子一段《小传》中没有记载,但是记载了一个吴扣扣跟作者嬉戏的细节,特此抄录在下面,作为这一篇的完结。
                      ‘余因戏语之曰:“子所能解者,诗赋小致语耳,若经史大篇亦能句读者,当为子输一双跳脱。”姬踊跃从命,余即随手取架上史书一轶,乃《晋史石苞传》,姬随口句读,不错一字,疏解意义,应对如流,即掣余跳脱而去。’(跳脱:手镯)
                      如此活生生,朝夕相处过的一个人,写入书中,自然书中的人物也各个是活的,且千人千面。


                      IP属地:山东12楼2021-07-15 20:51
                      回复
                        香菱是红楼梦的作者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07-27 13:26
                        回复
                          貌似看不到评论。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21-07-28 12:37
                          回复
                            本来我觉得你写得挺好的,耐心把第一段看完了,却发现你又对号入座,搞什么考证牵强附会的东西。唉!瞬间兴致全无。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1-07-29 18:41
                            回复
                              明明就是一本非常伟大的书,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单纯的按照一部文学作品的角度单纯的去赏析呢?难道超凡的写作技巧,细腻生动优美的文字,感人至深的情节安排给我们带来的感触还不够吗?感受美、欣赏美难道不是我们读书的初衷吗?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1-07-29 18: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