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艾丨艾养灸 冬病夏治三伏灸
图片
“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比较常用的是“三伏灸”和“三九灸”。“夏养三伏,冬补三九”,两种灸法配合,疗效相得益彰,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
“三伏灸”属于灸法中的“天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炎热的三伏天施灸特定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预防和减少该病在冬季发作。
“三伏天”是指按照农历干、支纪日的排列,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的第3个庚日(每隔10天出现一个庚日)为入伏,并作为“头伏”的第1天,第4个庚日定为“中伏”第1天,从立秋开始算起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的第1天,第2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三伏灸的施灸穴位
主穴:大椎、肺俞、脾俞、胃俞、肾俞。
注:1)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头伏”前1周,“末伏”后1周及“头伏”、“中伏”、“末伏”3个日子各灸1次。或,“头伏”前1周开始连续6周,每周灸1次;
2)施灸顺序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取穴比量法:
图片
主穴
图片
取穴:正坐低头,于颈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功效:清热解表,截虐止痫。
▼
图片
取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温肺润燥,补劳清热,止咳平喘。
▼
图片
取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
图片
取穴: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外散胃腑之热。
▼
图片
取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外散肾脏之热。
图片
▌三伏灸小提醒
✓ “三伏灸”一般在午时(11:00-13:00)进行最佳,此时人体阳气较盛,艾灸疗效最好。
✓ 治疗期间需适当忌口,不宜大量进食海鲜、鸭肉、鹅肉、苦瓜、西瓜等过于寒凉的食品,容易引起过敏或者减弱治疗的效果。
▌艾灸早知道
✓ 艾灸时要做好保暖,避免施灸部位着凉;
✓ 艾灸前后要喝一杯温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 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2小时内不要洗澡;
✓ 灸后不要吃寒凉饮料、水果和海鲜;
✓ 饭后1小时不宜艾灸;女性经期不宜艾灸;
✓ 过饥、过饱、醉酒、大恐、大怒、大渴状态下不宜艾灸;
✓ 灸后若有余艾,要用熄灭筒彻底熄灭或放入罐中盖严熄灭;
✓ 灸后若出现极大不适或病情加重,请前往医院辩证施治。
图片
“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比较常用的是“三伏灸”和“三九灸”。“夏养三伏,冬补三九”,两种灸法配合,疗效相得益彰,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
“三伏灸”属于灸法中的“天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炎热的三伏天施灸特定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预防和减少该病在冬季发作。
“三伏天”是指按照农历干、支纪日的排列,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的第3个庚日(每隔10天出现一个庚日)为入伏,并作为“头伏”的第1天,第4个庚日定为“中伏”第1天,从立秋开始算起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的第1天,第2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三伏灸的施灸穴位
主穴:大椎、肺俞、脾俞、胃俞、肾俞。
注:1)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头伏”前1周,“末伏”后1周及“头伏”、“中伏”、“末伏”3个日子各灸1次。或,“头伏”前1周开始连续6周,每周灸1次;
2)施灸顺序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取穴比量法:
图片
主穴
图片
取穴:正坐低头,于颈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功效:清热解表,截虐止痫。
▼
图片
取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温肺润燥,补劳清热,止咳平喘。
▼
图片
取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
图片
取穴: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外散胃腑之热。
▼
图片
取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外散肾脏之热。
图片
▌三伏灸小提醒
✓ “三伏灸”一般在午时(11:00-13:00)进行最佳,此时人体阳气较盛,艾灸疗效最好。
✓ 治疗期间需适当忌口,不宜大量进食海鲜、鸭肉、鹅肉、苦瓜、西瓜等过于寒凉的食品,容易引起过敏或者减弱治疗的效果。
▌艾灸早知道
✓ 艾灸时要做好保暖,避免施灸部位着凉;
✓ 艾灸前后要喝一杯温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 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2小时内不要洗澡;
✓ 灸后不要吃寒凉饮料、水果和海鲜;
✓ 饭后1小时不宜艾灸;女性经期不宜艾灸;
✓ 过饥、过饱、醉酒、大恐、大怒、大渴状态下不宜艾灸;
✓ 灸后若有余艾,要用熄灭筒彻底熄灭或放入罐中盖严熄灭;
✓ 灸后若出现极大不适或病情加重,请前往医院辩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