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eren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847537/answer/286156218
来源:知乎《如何评价广州大学校长魏明海?》
发表时间:2019年3月
【以下正文部分:】
是真的强。以往我认为把一个学校的好坏归咎于某人领导是非常幼稚的,毕竟大学太大,但魏校到校后一系列的举措改变了我的认知。要评价一个人太难,只能说说公众们能看到这个校长给学校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全方位的,且是自上而下的。首先是办学定位和基本的顶层设计。不要小瞧这个,这就是自我认知,在此之前我觉得一直不太清晰,开始是“跳起来摘桃子”,“广大不比211 985差”,后来提出要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名校。这些口号一脉相承,前后延续有近十年,开始还是挺振奋人心,但是缺少配套的实质性的发展方案,并且与广大实际差距太大,越喊越变成空中楼阁,流于口号。那么魏校怎么处理的呢,他明确了地方性高校的定位,主动对接广州的需求,主动寻求市府更大的支持。发展目标为短期争取五年内跻身地方高校第一方阵,长期以上海大学,苏州大学为追赶目标。虽然在后期已不再提以上海大学,苏州大学为目标了,但这一顶层设计基本上延续下去,成为了各项改革发展方案的有力指导。
这里贴一条链接,是魏校履新一个半月左右召开的会议。彼时对广大的历史帐,发展现状与问题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和梳理,并系统提出了学校发展目标,学科建设布局,人才引进方案等。https://mp.weixin.qq.com/s/PbIEjb_vfxn9kXIncQ9PpA
《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我校召开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题工作会议》2016-10-24,广州大学官方公众号
比如学科建设,广大合并十多年,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自己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学科发展的计划,就是任由自行发展,原来底子较好的,或者领带院长有能力有资源的学科就发展的快些,比如土木学院仰赖于原华建西院和周院士,数学学院有老校长的资源就还行,其他不少学科都是吃广州师范的老本,以及校长的人脉引进。魏校提出了重点打造5+2学科方案,具体的学科不记得了,而这个学科方案主要是根据广州市的产业、科研需求,极具前瞻性,缺点就是没有过多照顾学校基础,有些学科完全得从零建起,但好处是拉进与市政府关系,市府后来在学科建设和校企合作方面提供了不少支持和帮助,不仅仅只是经费增长,比如和黄埔区及相关企业合作计算机,和军方合作智能制造,和香港科技大学共办研究院,和越秀集团合作等等,此外将ESI学科建设提上议程(2017年),很难想象这么多年一直没哪个校领导想到过这件事,这么多年一个1%学科都没有。现在倒回来看,2年的时间已经有两个学科进入esi 1%了(工程学,计算机科学)
还有人才引进,学校原有高层次人才和教学科研人员总数严重不足。16年魏校到之前,全校总计1个千人,2个国家杰出青年,0个长江学者,3个院士(均为广州师范和华建西院老教师,无合并后引进的)。魏校来到后,不到三个月就召开全校首届国际中青年学者论坛,并请到了广州副市长来站台,提出5年内新增900名教师和500名专职科研人员。实行六年聘任制,解决编制不足的问题。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学校高层次人才已经变为4个两院院长,1个欧亚院士,1个澳大利亚院士,12个国家杰出青年,8个千人,3个青千,4个长江学者。再之后则是以团队形式引进了,有的甚至整体打包引进。比如方滨兴院士团队,中大柳林团队,苏大信息青千团队等。怎么引进的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年引进的能比全校原有的多那么多。而对于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也借助本科评估,对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优化。生均经费有了显著提高,现在学生实习经费,国内外游学访学机会和补助都有了超级大的提升。自习室开放多了,学术讲座文艺活动多了,考研有奖励,考试纪律严肃了,整体都在向好。前阵子很多人在讨论“学年礼”,不少人猛烈抨击,易传媒发文抗议,我觉得倒大可不必。学年礼也算是一创举,让你每一年都有个正衣冠,知差距的机会有什么不好。但是从另一方面想,仅仅只是占用大家一天时间(还是半天)的学年礼能引发那么多学生抗议、反对,推行的那么多各项改革又会动多少既得利益者的蛋糕,遇到多大阻力呢?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847537/answer/286156218
来源:知乎《如何评价广州大学校长魏明海?》
发表时间:2019年3月
【以下正文部分:】
是真的强。以往我认为把一个学校的好坏归咎于某人领导是非常幼稚的,毕竟大学太大,但魏校到校后一系列的举措改变了我的认知。要评价一个人太难,只能说说公众们能看到这个校长给学校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全方位的,且是自上而下的。首先是办学定位和基本的顶层设计。不要小瞧这个,这就是自我认知,在此之前我觉得一直不太清晰,开始是“跳起来摘桃子”,“广大不比211 985差”,后来提出要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名校。这些口号一脉相承,前后延续有近十年,开始还是挺振奋人心,但是缺少配套的实质性的发展方案,并且与广大实际差距太大,越喊越变成空中楼阁,流于口号。那么魏校怎么处理的呢,他明确了地方性高校的定位,主动对接广州的需求,主动寻求市府更大的支持。发展目标为短期争取五年内跻身地方高校第一方阵,长期以上海大学,苏州大学为追赶目标。虽然在后期已不再提以上海大学,苏州大学为目标了,但这一顶层设计基本上延续下去,成为了各项改革发展方案的有力指导。
这里贴一条链接,是魏校履新一个半月左右召开的会议。彼时对广大的历史帐,发展现状与问题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和梳理,并系统提出了学校发展目标,学科建设布局,人才引进方案等。https://mp.weixin.qq.com/s/PbIEjb_vfxn9kXIncQ9PpA
《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我校召开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题工作会议》2016-10-24,广州大学官方公众号
比如学科建设,广大合并十多年,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自己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学科发展的计划,就是任由自行发展,原来底子较好的,或者领带院长有能力有资源的学科就发展的快些,比如土木学院仰赖于原华建西院和周院士,数学学院有老校长的资源就还行,其他不少学科都是吃广州师范的老本,以及校长的人脉引进。魏校提出了重点打造5+2学科方案,具体的学科不记得了,而这个学科方案主要是根据广州市的产业、科研需求,极具前瞻性,缺点就是没有过多照顾学校基础,有些学科完全得从零建起,但好处是拉进与市政府关系,市府后来在学科建设和校企合作方面提供了不少支持和帮助,不仅仅只是经费增长,比如和黄埔区及相关企业合作计算机,和军方合作智能制造,和香港科技大学共办研究院,和越秀集团合作等等,此外将ESI学科建设提上议程(2017年),很难想象这么多年一直没哪个校领导想到过这件事,这么多年一个1%学科都没有。现在倒回来看,2年的时间已经有两个学科进入esi 1%了(工程学,计算机科学)
还有人才引进,学校原有高层次人才和教学科研人员总数严重不足。16年魏校到之前,全校总计1个千人,2个国家杰出青年,0个长江学者,3个院士(均为广州师范和华建西院老教师,无合并后引进的)。魏校来到后,不到三个月就召开全校首届国际中青年学者论坛,并请到了广州副市长来站台,提出5年内新增900名教师和500名专职科研人员。实行六年聘任制,解决编制不足的问题。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学校高层次人才已经变为4个两院院长,1个欧亚院士,1个澳大利亚院士,12个国家杰出青年,8个千人,3个青千,4个长江学者。再之后则是以团队形式引进了,有的甚至整体打包引进。比如方滨兴院士团队,中大柳林团队,苏大信息青千团队等。怎么引进的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年引进的能比全校原有的多那么多。而对于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也借助本科评估,对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优化。生均经费有了显著提高,现在学生实习经费,国内外游学访学机会和补助都有了超级大的提升。自习室开放多了,学术讲座文艺活动多了,考研有奖励,考试纪律严肃了,整体都在向好。前阵子很多人在讨论“学年礼”,不少人猛烈抨击,易传媒发文抗议,我觉得倒大可不必。学年礼也算是一创举,让你每一年都有个正衣冠,知差距的机会有什么不好。但是从另一方面想,仅仅只是占用大家一天时间(还是半天)的学年礼能引发那么多学生抗议、反对,推行的那么多各项改革又会动多少既得利益者的蛋糕,遇到多大阻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