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在低温下失去流动性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黏度增加导致的黏温凝固;另一个是蜡结晶造成的结构凝固。
1、黏温凝固
温度对润滑油黏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如20号航空润滑油在10 ℃时的黏度是50℃黏度的20倍。在低温下,润滑油分子的动能降低,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吸引力增大,从而使黏度增加,这种在低温下因润滑油黏度过高导致润滑油失去流动性的现象被称为黏温凝固。此时润滑油并非是真正凝结成固体,而是黏稠的膏状,表观上表现为不能流动。
润滑油的黏温凝固与润滑油本身的黏度以及黏温性能有关。对于高黏度油,由于其本身具有较高的黏度,在低温下更容易因黏度过大而失去流动性。
润滑油的黏温性能也对其黏温凝固有重要影响,黏温性能好的润滑油,黏度随温度的变化较缓,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润滑油“凝固”。
2、结构凝固
润滑油中的蜡在低温下会结晶析出,首先产生少量极细微的结晶,随着温度进一步下降,结晶数量增多并连成三维网状骨架结构,将润滑油吸附在网状骨架内,使润滑油失去流动性,这种现象称之为结构凝固。结构凝固时润滑油也并非全为固体,而是处于固液相共存的混合状态。
润滑油结构凝固主要与组分中的蜡有关。润滑油中的蜡为长碳链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以及长侧链的环烃等,凝点高且与其他烃的相容性低,低温下容易结晶析出,形成网络骨架结构。
在润滑油生产中尽量地除去蜡成分是减少结构凝固的重要方法,在润滑油中添加降凝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结构凝固,从而改善润滑油的低温流动性。
1、黏温凝固
温度对润滑油黏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如20号航空润滑油在10 ℃时的黏度是50℃黏度的20倍。在低温下,润滑油分子的动能降低,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吸引力增大,从而使黏度增加,这种在低温下因润滑油黏度过高导致润滑油失去流动性的现象被称为黏温凝固。此时润滑油并非是真正凝结成固体,而是黏稠的膏状,表观上表现为不能流动。
润滑油的黏温凝固与润滑油本身的黏度以及黏温性能有关。对于高黏度油,由于其本身具有较高的黏度,在低温下更容易因黏度过大而失去流动性。
润滑油的黏温性能也对其黏温凝固有重要影响,黏温性能好的润滑油,黏度随温度的变化较缓,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润滑油“凝固”。
2、结构凝固
润滑油中的蜡在低温下会结晶析出,首先产生少量极细微的结晶,随着温度进一步下降,结晶数量增多并连成三维网状骨架结构,将润滑油吸附在网状骨架内,使润滑油失去流动性,这种现象称之为结构凝固。结构凝固时润滑油也并非全为固体,而是处于固液相共存的混合状态。
润滑油结构凝固主要与组分中的蜡有关。润滑油中的蜡为长碳链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以及长侧链的环烃等,凝点高且与其他烃的相容性低,低温下容易结晶析出,形成网络骨架结构。
在润滑油生产中尽量地除去蜡成分是减少结构凝固的重要方法,在润滑油中添加降凝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结构凝固,从而改善润滑油的低温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