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取的什么呢?重在一个心识,即众生平等......
唐僧取经创立唯识宗
法相唯识宗说的是「阿赖耶缘起」,以「阿赖耶识」涵摄一切种子的功能而为一切法的根源,更是有情众生流转还灭之所系。愚痴无闻凡夫如笔者,便总是将整个「赖耶缘起」的重点只放在「阿赖耶识」上,直至最近于读书会完成了解读《成唯识论》中有关第七「末那识」的部分,才蓦然惊醒自己轻视了此识之重要性,亦忽略了整个「赖耶缘起」系统的环环相扣。
第七及第八识的建立为瑜伽行派之独议,并不见于其他印度或中国的佛教宗派。有关此两识的作用及体性等,于《成唯识论》中有非常详尽的陈述,故不在本文中讨论。笔者感兴趣的是,第七及第八识是如何与前六识建构成为瑜伽行派这套完整而紧密的思想系统,圆满地阐释有情生命体的生理、心理认知,以及生死流转的真相。
唯识将人的心识功能分为3大类合计8种:
第一类是「眼、耳、鼻、舌、身、意」,统称为「前六识」;
第二类是第七「末那识」;
第三类是第八「阿赖耶识」。
「阿赖耶」为梵文「ālaya」的音译,有「藏」的意义,有能藏、所藏、执藏的功能。「阿赖耶」还有很多其他异名,其中由于「赖耶」含藏一切法的种子,所以亦称为「一切种子识」,是生命存在的理由,业力轮回持续的根源,随着六转识所造之业力,在三界九地流转。此第八识还有受薰的功能,维持种子、根身及器世间不变坏,可以说是生命的主人翁,在众生的生命结束时,离开根身,于投生时最先入胎。
前六识的主要性质为了境,「了」即是「了别」,也就是前六识的作用在于认识辨别。这六识又可再细分为:前五识及第六意识,前五识相当于现今医学上所说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及身体皮肤各种触觉的一种感官功能;而第六识就类近心理学中的意识,能起分别认识。前五识任何一识起作用时,第六意识必定同时生起,了别前五识所有的境;如没有了第六意识与之俱起,根与尘触对的一刹那而生起的前五识只是感官功能而已。第六识进行分别时,五十一种心理反应便会因应而起,产生或善、或恶、或不善不恶的心理活动。所以唯有第六意识能发动身、口、意三业造作。由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知道这前六识在我们陷入昏迷时,又或者于熟睡中,是会停止运作的,这就是所谓的「五无心位」。
第七识「末那」为梵文「manas」之音译,义译为「意」,「意」是「思量」的意思,「末那」的特性就是「恒审思量」。「末那」一方面以第八「赖耶」(包括现行及种子)为其所依根,又念念相续,恒常不断地执取第八「赖耶」「见分」为自内我而起计度分别,坚持执着我相。即使于「五无心位」时亦不曾中断,永远执着此「阿赖耶」为一个永恒的、独一的、主宰的自我,继而生起了彼此分别的「我执」及「法执」。更麻烦的是「末那识」必定与「无明」、「我见」、「我爱」及「我慢」四根本烦恼相应,而第六意识又以此「末那」为其「所依根」,那么第六识的活动便一定受其影响,而总是带着烦恼与执着。因为有「我执」,贪婪自私、获取占有随之而起;因为有「法执」,名言与理念之争相应而生。
简略地说,唯识宗之八识系统在指涉有情众生一期的生命时,便先由第八「阿赖耶识」提供本有的「习气种子」、第七识提供的「俱生我执」种子,再从根、境、识的「触」及「作意」来引发前五识感官的启动,同时由第六意识进行判别推理,进而发动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之动身发语行为。我们的反覆造业,就是源于自己的第六意识与第七识,第六识以第七「末那」为所依,第六意识又与前五识俱起,由此可知前六识的为染为净,全受「末那识」影响,是烦恼与轮回的根源。
所谓「擒贼先擒王」,要对治这些执着,第七「末那识」确实有着关键的地位,困难的是由于第七识的行相极为微细难知,所以我们只能于第六识上做功夫。唯识宗提出了转八识成四智的修行步骤:
利用第六意识造业的能力,在戒、定、慧三学的「闻」薰习、「思」惟、「修」正之下,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行为,来修正自己。目的是要将分别执着的第六识转为清净的「妙观察智」。
第七识的主要功能,就是要缘第八识为我而恒审思量,所以是没有办法独自靠第七「末那」自己的力量来放下执着的,唯有要由第六意识强而有力的修正行为,再回薰平等一如的种子,在正法、正道上用功,转执着为观一切众生平等、一切诸法平等、无我的「平等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