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亚父系NO起源问题,多数人认同西南起源说,但相当部分人认为西北/北方起源说。双方各持一辞,似各有道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随着随着古DNA提取及测序技术不断完善,南北各地古DNA数据量越来越大,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祖先起源的认识。现有的古DNA数据,与西南起源说、西域起源说有很大的出入。根据考古调查报告,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华北地区及其山东一带发现了很多N-M231,晚期开始出现了O-M175,南方新石器中期至末期出现了很多O-M175、但N-M231极为稀缺。已知K2a2b(NO)-M214有两大分支:N-M231与O-M175。如果哪些地区N-M231与O-M175交替共存,下游分支齐全,那么最可能是NO-M214发源地,向周边地区扩张。
在黄河中下游,N-M231的下游分支丰富多样,包括N1-CTS3750与N2-B482。其中N1-CTS3750衍生了两大分支N1a-F1206与N1b-F2930。N2-B482集中分布于中国华北、东欧。
N1a-F1206:东欧、西伯利亚、中国北方,但N1b-F2930稀缺。
N1b-F2930:中国东部、藏缅语族、中南半岛,但N1a-F1206稀缺。
N-M231的下游分支(N1a、N1b、N2)区域交集,结果为黄河中下游,可以推测黄河中下游最可能是N-M231发源地,粟作农业文化人群与N-M231具有密切相关性。
O-M175有两大分支:O1-F265与O2-M122。其中,O1-F265衍生了两大分支:O1a-M119与O1b-M268。
O1a-M119:中国南方、东南亚。
O1b-M268衍生了两大分支:东南亚O1b1-F2320与日韩O1b2-P49
O2-M122衍生了两大分支:东亚/太平洋O2a-M324与华东O2b-F742
O-M175的下游分支(O1a-M119、O1b-M268、O2-M122)区域交集,结果为东亚区域,可以推测O-M175最早分化地点最可能是中国东部,稻作农业文化人群与O-M175具有密切相关性。
不难看出:在黄淮海平原(华北与淮河之间),N-M231与O-M175交替共存,下游分支齐全,那么最可能是NO-M214发源地。
距今六千~五千年的鲁北大汶口文化傅家遗址男性则有多样化的Y染色体序列,实际测到K*(×O)有一例、N为两例、O为一例。同期河北红山文化姜家梁遗址全是12例N。由于鲁北与河北为邻,,必有人员流动,出现了N、O并存的现象,清晰表明大汶口文化北上扩张的过程,进一步证明新石器时代山东地区N-M231与O-M175交叉共存,最可能是NO-M214发源地。
N系人群率先到达黄河流域北岸,开创了粟作农业,但生产规模不大,至今还没有成为中国人的主粮,N系人群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但留下一定的文化遗产。
O2-M122早在3万年前就已到达东亚,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在来东亚之后才开始其新石器时代的扩张,与中国农业的东部本土起源是一致的。总之,O2-M122强烈人口扩张的Y染色体支系在中国东部的广泛分布,由于中国东部大平原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地区,当初从事稻粟混作,后来引进了小麦,致力于在中原地区推广小麦种植,奠定了黄河农业文明的基础,小麦最终称为北方汉人的主粮。东南亚O1a-M119和O1b1a1-M95长期生活在热带森林从事半农半猎,远不如黄河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湖南、浙江一带最早出现水稻,但生产规模不大,也不是商周秦汉的主粮。自从汉代统一南方,才开始开拓南方农业,稻栽培已具相当规模。自从宋代以来,水稻慢慢变成了多数中国人的主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