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帮吧 关注:327贴子:3,746

羌、匈奴、鲜卑、氐、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浙江1楼2010-04-13 13:45回复
    特此声明,本帖系转载,原作者为某论坛的chenjiong116


    IP属地:浙江2楼2010-04-13 13:46
    收起回复
      匈奴
      当伊朗人种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占据着草原地带西部即南俄罗斯时,无疑地还包括图尔盖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亚;草原地带的东部是处于突厥-蒙古种民族的统治之下。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国人所知。匈奴一名与后来罗马人和印度人称呼同一蛮族的名称(Huns〔Hunni〕和Huna)是同词源的。可能这些匈奴人(直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纪时已经被中国人称为严狁。更早一些的时候,他们可能被称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人"。在历史的黎明时期,中国人所知的胡人是指那些当时居住在中国边境上,即在鄂尔多斯、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马斯佩罗推测:所谓北戎即"北部之戎",分布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纪时已经归降于赵国的中国人。赵武灵王(大约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从他们那里夺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区),实际上还夺取了今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约公元前300年)。正是为了有效地防范这些游牧民的进攻,秦国(陕西)和赵国(山西)的中国人都改他们的重车兵为灵活的骑兵。这一军事改革带来了中国服装上的彻底变化;弓箭时代的长袍被从游牧民那里学来的骑兵裤子所取代。从游牧民哪里,中国武士们还模仿了羽毛装饰的帽子、"三尾服"和后来对名为"战国时期"的艺术起到很大作用的"带扣"。也正是为了防御匈奴,赵国及其邻近诸国的中国人开始沿其北部边境垒起最初的城墙,后来秦始皇统一和完成了城墙的建筑,成为了长城。
           据中国史家司马迁记述,正是在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匈奴似乎成为一支统一的、强大的民族,他们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统帅着,单于的全名汉文译音是撑犁孤涂单于,中国人把这些词解释为"像天子一样广大的首领"。在这些词中可以发现突厥-蒙古语词根,特别是"撑犁"是突厥-蒙古语词(Tangri,天国)的译音。在单于之下,有两个最大的官职,即屠耆王,意为左右贤王。汉文译音"屠耆"与突厥字(doghri)有关系,意思是"正直的"、"忠实的"。就基本上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所能谈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单于住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山区,以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这儿。左贤王--原则上是单于的继承人--住在东面,可能在克鲁伦高地。右贤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尔伯特·赫尔曼认为的那样,在杭爱山区、今乌里雅苏台附近。接下去,匈奴统治集团内依次有: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然后是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这个游牧民族,在行进时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一般行进的方向是朝南,这在突厥-蒙古种各民族中已成为习惯;类似的现象在匈奴的后裔、6世纪的突厥人中,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都可以看到。
           
           中国人描绘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征,我们在他们的继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尔概括道:"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胡须浓密,而领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只耳环。头部除了头顶上留着一束头发外,其余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长齐小腿的、两边开叉的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处收紧。一条短毛皮围在肩上,头戴皮帽。鞋是皮制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捆扎紧。弓箭袋系在腰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腰背部,箭头朝着右边。"
           
           上述服装的一些细部,特别是裹齐踝部的裤子,对匈奴人与斯基泰人来说都是共同的。有许多习惯也是相同的:如葬礼上的牺牲。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在酋长(或首领)的墓上,割开其妻子及随从们的喉咙,至于匈奴人,其人数达到上百或者上千。希罗多德(IV.65)记载,斯基泰人将敌人的头盖骨在沿眉毛平处锯开,在外面用皮套蒙上,里面嵌上金片,作为饮器使用。《前汉书》证实了匈奴人中有同样的习惯。这一习惯特别是从老上单于用月氏王的头盖骨来饮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确实,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把头看作战利品的。希罗多德(IV.64)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战利品中展示他们砍下的敌人的头颅以及挂在马缰绳上的头皮,以示夸耀。
      


      IP属地:浙江4楼2010-04-13 13:49
      回复

        影响
        匈奴人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他们的帝国是短命的。他们的帝国很快被瓦解后,甚至整个民族也消失在欧洲的历史和文化当中。匈奴人促成了欧洲历史的发展,他们把丛林里的日耳曼人推上了历史舞台,并与后者一起摧毁了罗马人的时代。帝国的历史消失后,多元化的封建国家政治开始了,一个几乎延续至今的欧洲国家的主要划分格局形成了。
        匈奴后裔
        有些学者认为匈奴4世纪西迁到了欧洲东部,并入侵欧洲,与第4、5世纪侵入欧洲的匈人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匈人驱逐日耳曼人等野蛮民族使得蛮族大迁徙,从而灭亡罗马帝国。
        从史书中似乎找到了匈人即北匈奴的证据。关于匈人灭阿兰国,是匈人首次出现在欧洲历史典籍中,但这次战役在中国典籍中也有记录。《北史》中说:“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粟特国并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的条件,奄蔡却符合,关于奄蔡,《后汉书》中说:“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三国志》为:“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在中国古书中,“大秦”即为罗马帝国。《史记》为: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北史》中那段记录的是该国遣使节到北魏。匈奴灭其国的“已三世矣”即75年,而遣使节到北魏为西元445年,正好为西元370年左右,与欧洲记录一致。
        另外,有少量的匈奴邦彻底消失在异国,在东、西罗马帝国军队服役的匈奴军人不少,大多驻扎在北叙利亚、北非洲与南英格兰地区,有几个匈奴邦随西哥特人进入法国与西班牙,有一个匈奴部落随东哥特人进入意大利。 有人认为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的后裔,这个问题现在仍是个疑问。
        匈奴语
        《后汉书》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学者用蒙古语、突厥语、叶尼塞语言等进行过分析和解读,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
        除此之外,匈奴的人名、部落名、地名和称号都可以用来研究匈奴语。例如:“撑犁孤涂单于”据说在匈奴里有“天子”的意思,其中的“撑犁”(上古汉语*thrang rii)和“单于”(上古汉语*dar wa)分别和蒙古语的tngri“天”和daruγa“君主”相似。
        关于匈奴语的来源,由于资料阙如,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认为匈奴人讲蒙古语,而其他则认为他们的语言属于叶尼塞语系。


        IP属地:浙江8楼2010-04-13 13:51
        回复
          鲜卑族
          目录            
          ·【民族概述】
          ·【迁徙简介】
          ·【历史事件】
          ·鲜卑族的演变发展
          ·鲜卑族的宗教
          ·鲜卑族的婚姻家庭和文化习俗
          ·鲜卑古墓群
          ·鲜卑山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
               部族与政权兴衰:鲜卑是与乌桓同时兴起的东胡另支。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仍为匈奴役属。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边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中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公元91年,东汉**和南匈奴对北匈奴进行了致命打击,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民族中涌现出一位勇健而有智略的首领——檀石槐。鲜卑在檀石槐带领下大断壮大,统一了鲜卑诸部,建牙帐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仇水(今东洋河)。随后,檀石槐率部北拒丁零,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南扰汉边、尽据匈奴故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部联盟。但联盟随檀石槐的死而瓦解,继起的是不断强大的拓跋鲜卑。
               鲜卑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牧歌、思乡曲、叙空事歌、战歌等体裁。从歌词观之,其风格刚健清新,粗扩豪放,富又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北魏统一蒙古高原后,太武帝从漠北迁来30余万帐落敕勒人(汉称丁零,亦称高车)。5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敕勒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草牧歌,“其歌本为鲜卑语,易为齐言”,已成为千古绝唱: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鲜卑人的宫廷音乐也有许多建树。《真人代歌》,亦称《北歌》,是鲜卑语宫廷歌曲。其内容为“上述祖宗开基的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足迹。”北魏宫廷中每日早晚均唱此曲,并有丝竹伴奏。


          IP属地:浙江10楼2010-04-13 13:53
          回复
            【民族概述】
               
                   中国古代东胡系民族。居于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因此为族名。
                   鲜卑族名“鲜卑”一词,在秦汉文献中,以不同的译音形式出现过:“师比”、“犀比”。然其时鲜卑离中原较远,南隔乌桓,其文化影响大都间接而来,所以仅指一种胡服的带或带钩。从东汉以后的史家记载中,又知鲜卑族名源于其所居地“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山”是汉语,显然,“鲜卑山”是胡汉语的混合词。这就把探讨推进了一层。至隋唐,后人为秦汉文献注释,提及“犀比”一词,张晏说:“鲜卑部落带、瑞兽名也”。但我们今天仍不好把“鲜卑部落”与“瑞兽”和二为一。
                    考“鲜卑”与“乌桓”,同属东胡族。东胡语属阿尔泰语系,是蒙古等民族语言的祖源。所以很有考察国内阿系其他民族的必要。事实上,这些民族不仅语源上一致,而且地域也贴近。鲜卑族源于兴安岭,其语音应当介乎源于黑龙江流域的满族的语音和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蒙古族的语音之间。国外一学者对此作了一番考定,与“鲜卑”对应的音节,满语是“仨逼”,蒙语是“斯波勒克”,都可对译成古音“鲜卑”,其蒙满语的含义都是“祥瑞、吉兆、美好”;当然,细说起来,鲜卑语更应当近于蒙语的含义。由此断定:“鲜卑山”意为“祥瑞山”或“神山”。“鲜卑”一词,表达了鲜卑族期待“吉祥、美好”的意向。
            【迁徙简介】
                   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中部与北部,其名则始显于东汉初年。语言、习俗与乌桓同。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汉武帝大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随之南迁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则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内迁,鲜卑又因之迁到五郡塞外。北匈奴西迁,鲜卑进至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 今山西阳高西北 ),组成诸部军政联合体 ,东 、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 ,制法律,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其势力“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有人认为,“西伯利亚”一名的产生可能就与鲜卑人当年的活动有关。晋南北朝时期,内迁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 西秦 ;秃发氏曾 建立南凉 ;拓跋氏先建代国,后改魏,终于统一北部中国。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鲜卑化汉人高氏与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迁到青海统治羌人,直到唐初才为吐蕃所灭。
                   内迁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融合。鲜卑汉化尤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称元宏)改革最为激进。后虽有反复,但降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历史事件】
            【汉朝】
                     西汉时期的鲜卑几乎名不见经传,只是个屈膝于强大统一的匈奴帝国下的小部族。鲜卑登上历史舞台要从东汉说起。东汉初,鲜卑族从属于匈奴,建武二十一年(45年),汉辽东太守祭彤大败鲜卑人,收其地,其首领偏何率部降汉。不久,鲜卑族另一部落首领仇贲到洛阳朝见汉皇,刘秀封其为王,与宁城护乌桓校尉同辖鲜卑人。及至北匈奴被汉击溃,鲜卑人乘机进入匈奴故地,将当地人遗留的匈奴人同化为鲜卑族人。东汉桓帝时,鲜卑人在其首领檀石槐领导下,制定了法令,发展了农牧、狩猎、捕鱼等业,并在仇水(今河北怀来)建立行政中心,自分其地为三: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以西为中部;上谷以西为西部。今河北承德地区南境为乌桓之地,其中部和北部概属鲜卑所辖。熹平六年(177年)鲜卑领兵南下扰边抢掠,东汉军前往击之,败归。东汉晚期东胡、北鲜、西羌三边地区皆与汉朝对峙和冲突。但最终为东汉击败。
            【三国】
                 东汉末年,檀石槐一度统一了鲜卑诸部,在长城以北的广袤地域,建立了东、中、西三部的军事部落大联盟。但延时不久,鲜卑又陷于诸部林立的分散状态。东汉丞相曹操当权时,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檀石槐后裔),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强,影响大。袁绍据河北时,汉人为避其苛虐刑政,多投奔鲜卑轲比能,轲比能令其族人向汉人学汉语,学汉字,学兵器制造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建安年间,曹操驻军幽州时,轲比能等鲜卑首领通过乌桓首领阎柔贡献方物,表示臣服汉朝。直至后来三国时期的魏国曹丕,对这些首领依然给予安抚。黄初元年(22丨0年),轲比能向魏文帝曹丕献马;二年,轲比能交还留居鲜卑的汉族500余家归汉;三年,又率部3000余骑,驱赶牛马7000余口与魏国"互市",再送归汉人千余家返回上谷等地。后轲比能集团势力不断强大,先后兼并了步度根等部,最终统一了漠南地区。轲比能强大后,屡犯魏国边境,后为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王雄遣刺客所杀。漠南统一局面又再度陷于四分五裂之中。东部鲜卑先后兴起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三股势力,他们乘机南迁,占有乌桓故地。宇文部本非鲜卑,后来东迁辽东与鲜卑人杂处,归附檀石槐后,逐渐鲜卑化。段部出自辽西鲜卑,居地中心在令支(今河北迁安县)。


            IP属地:浙江11楼2010-04-13 13:53
            回复
              大理国
              大理国(937~1253)
                   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后晋天福二年( 937 ),通海节度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理,。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 4 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位给正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去世后,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 ,史家称之为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大理政区与南诏相当 , 东至普安路之横山( 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相当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畜牧业颇为发达 ,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起了促进作用。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的。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可说大理国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大理 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定都羊苴咩城,改国号曰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理(938-1253)
              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国中权臣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段正淳改国号为后理。
              前理(938-1094)
              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德 (7) 戊戌 938
              神武 (1) 甲辰 944
              文经帝(~思英) 文经 (1) 乙巳 945
              文成帝(~思良) 至治 (6) 丙午 946
              广兹帝(~思聪) 明德 (2) 壬子 952
              广德(14) 甲寅 954
              顺(圣)德(1) 戊辰 968
              应道帝(~素顺) 明政(17) 己巳 969
              昭明帝(~素英) 广明(11) 丙戌 986
              明治 (8) 丁酉 997
              明统 (1) 乙巳 1005
              明圣 (1) 乙巳 1005
              明德 (1) 乙巳 1005
              明应 (5) 乙巳 1005
              宣肃帝(~素廉) 明启(13) 庚戌 1010
              秉义帝(~素隆) 明通 (4) 癸亥 1023
              圣德帝(~素真) 正治(15) 丁卯 1027
              天明帝(~素兴) 圣明 (1) 壬午 1042
              天明 (2) 壬午 1042
              兴宗孝德帝(~思廉) 保安 (8) 乙酉 1045
              正安 (4) 癸巳 1053
              正德           - 1057
              保德           - 1074
              明侯 (2)     - 1074
              


              IP属地:浙江23楼2010-04-13 14:03
              回复

                上德帝(~廉义) 上德 (1) 丙辰 1076
                广安 (4) 丁巳 1077
                上明帝(段寿辉) 上明 (1) 辛酉 1081
                保定帝(~正明) 保立 壬戌 1082
                建安         - -
                天佑 (3)     - 1091
                大中(1095-1096)
                富有圣德表正帝(高升泰)(大中国主) 上治 (1) 乙亥 1095
                后理(1096-1253)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天授 (1) 丙子 1096
                开明 (6) 丁丑 1097
                天政 (2) 癸未 1103
                文安 (3) 乙酉 1105
                宪宗宣仁帝(~正严,本名誉,又名和誉) 日新 (2) 戊子 1108
                文治(12) 庚寅 1110
                永嘉 (7) 壬寅 1122
                保天 (8) 己酉 1129
                广应(10) 丁巳 1137
                景宗正康帝(~正兴,又名易长) 永贞 (1) 壬辰 1148
                大宝 (7) 己巳 1149
                龙兴(17) 丙子 1155
                盛明 (1) 辛卯 1171
                建德 (1) 辛卯 1171
                宣宗功极帝(~智兴) 利贞 (4) 壬辰 1172
                盛德 (5) 丙申 1176
                嘉会 (4) 辛丑 1181
                元亨(13) 乙巳 1185
                安定 (3) 戊午 1198
                英宗亨天帝(~智廉) 安定 (1) 庚申 1200
                凤历        辛酉 1201
                元寿         - -
                神宗(~智祥) 天开(21) 乙丑 1205
                天辅 (1) 丙戌 1226
                仁寿 (3) 丙戌 1226
                孝义帝(~祥兴) 道隆(22) 乙亥 1239
                天定贤王(~兴智) 道隆 (1) 辛亥 1251
                天定 (3) 壬子 1252
                (注:此年表与流行年表稍有不同)
                大理总管(1257-1387)
                天定贤王(段兴智) (3) 1257
                段实(又名信苴日) (21) 1261
                段忠 (1) 1283
                段庆(又名阿庆) (22) 1284
                段正 (9) 1307
                段隆 (13) 1317
                段俊 (1) 1331
                段义 (1) 1332
                段光 (11) 1333
                段功 (20) 1345
                段宝 (15) 1365
                段明 (1) 1381
                段世 (5) 1382
                大理相国(1096——1253)
                高国主(高泰明) (20) 1096
                高泰运 (3) 1116
                中国公(~明顺) 1119
                高顺贞
                中国公(~量成) (9) 1141
                高贞寿 1150
                中国布燮(~寿昌)
                高观音隆 兴政
                明国公(~贞明) (2) 1174
                高观音妙 1176
                高观音政
                高阿育
                高逾城隆
                高泰祥 (16) 1237


                IP属地:浙江24楼2010-04-13 14:03
                回复

                       漠南剟(阴山鞑靼)之见于载籍也,较漠北东、西二鞑靼(三十姓剟及九姓剟)为后。唐会昌初年,回鹘为黠夏斯所破,其一部南走中国近塞。时李德裕为相,筹所以防御招抚之者甚备,具见《会昌一品集》中。而其中所记近塞蕃族,仅有沙陀、契苾、退浑、党项四部而无苾。至咸通九年,鞑靼始从朱邪赤心讨庞勋,赤心时为蔚州刺史,则尔时鞑靼已居蔚州近塞,知鞑靼之徙阴山左右,当在会昌与咸通之间。然则未徙之时,果居何地?抑称何名?自欧史以来颇有异说。余谓阴山鞑靼当即三十姓鞑靼或九姓鞑靼一部之南下者,盖当时东、西二鞑靼均有南徙之可能性,即《会昌一品集》中之达但与黑车子连称者,余前既定为三十姓鞑靼。当唐之季,黑车子一族实已南徙幽州近塞,   (见拙著《书津田博士室韦考后》)则其邻部之达但,同时亦南徙并州近塞,固非不可解之事。又九姓鞑靼住地,余前以贾耽《道里记》中之达旦泊拟之,此泊在回鹘牙帐东南,当回鹘入唐之道。回鹘既破,此部相率南徙,亦自然之势也。日本箭内博士乃据阎复驸马高唐忠献王碑所引《汪古氏家传》及《蒙鞑备录》,谓阴山鞑靼出于沙陀乃突厥人种,与漠北鞑靼之属蒙古人种者全非同族。余意此二族在唐并为鞑靼,在《辽史》并为阻卜,自不既视为异种。南徙之后,与沙陀、党项诸部杂居,故此部中颇有他种人、而其与党项之关系,尤较沙陀为密,故昔人多互称之。如折氏本同卷又称之为达怛都督折文通,又《辽史·属国表》有阻卜酋年,熟户旺家族击夏兵;擒军主二人以献;又大中祥符二年,夏州略丰熟户旺家族首领都子等来归;按旺家即白鞑靼名族王古之异译,而《宋史》以为党项部族。《元史·阿刺兀思剔吉忽里传》亏:阿刺兀思剔吉忽里,汪古部人。金源氏堑山为界,以限南北,阿刺兀思剔吉忽里以二军守其冲要。而《蒙鞑备录》则云:金章宗筑新长城,在静州之北,为唐古{玄礼,左字去上部,右字去左部}人戍之。唐古亦即党项之异译,故互受通称。然若据此而遽谓阴山鞑靼出于党项,则与谓其出于沙陀者,同为无根之说也。故余对箭内博士之二元论,宁主张一元论,以唐之鞑靼、辽之阻卜名称之统一,非是无以解释之故也。
                  


                  IP属地:浙江29楼2010-04-13 14:09
                  回复
                    【塔塔尔族的信仰】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同一切伊斯兰教信徒一样,每个塔塔尔族的伊斯兰教徒必须要按照规定进行宗教活动。
                    【塔塔尔族爱清洁的习惯】
                         塔塔尔族最爱清洁,在房舍布局和室内陈设方面,塔塔尔人一般住平顶房,独门独院,庭院内种植着各种果树和花草,环境清幽,像一座小花园。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都住帐篷。住房总是收拾行干净整齐,周围还栽满各种树木,环境幽雅,特别是饭堂和厨房,经常保持得一尘不染。


                    IP属地:浙江31楼2010-04-13 14:10
                    回复
                      【初期统治】
                           耶律大石死时,儿子耶律夷列年幼,依据辽朝的传统,“遗命皇后权国”。皇后萧塔不烟摄政。她不仅“称制”,而且改元“咸清”,号称 “感天皇后”。她本人也有相当统治能力,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继续发展。
                           1144年回鹘遣使向金朝进贡,说耶律大石已死。金朝加粘割韩奴武义将军衔,出使西辽。1146年粘割韩奴经由高昌回鹘王国到达西辽直辖领地,正值感天后萧塔不烟到野外,粘割韩奴对感天后十分无礼,结果被感天后杀死。
                           感天后“权国”七年后,于1150年把政权交给儿子耶律夷列。夷列即位后,改元“绍兴”。绍兴元年(1151年)西辽进行人口普查,“籍民十八岁以上,得户八万四千五百户。”这充分表明了西辽的强盛。后来,西辽还令东部喀喇汗王朝出兵支援西部喀喇汗王朝平定葛逻禄首领的叛乱。
                           耶律夷列在位十三年,于1163年去世,庙号仁宗,儿子都年幼,“遗诏以妹普速完权国”。耶律普速完也“称制,改元崇福,号承天太后”。
                           西辽王朝发现随身携带武器的葛逻禄人始终是河中地区不安定的因素,决定给予彻底解决。1164年菊儿汗耶律普速完命令西部喀喇汗王朝把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两地区的葛逻禄人迁往东部喀喇汗王朝领地喀什噶尔,他们到那里后不准再携带武器,从事农业或其他劳动。西部喀喇汗王朝执行命令,逼迫葛逻禄人迁徙,结果引起暴丨动,但很快被残酷地***下去。从此,葛逻禄人在河中地区的势力衰落。
                           年西辽与西部喀喇汗王朝联合讨伐花刺子模。花刺子模战败,不久沙伊勒—阿尔斯兰死去,幼子苏丹沙继位,其兄特克什投奔西辽。特克什向西辽王朝保证每年进贡,菊儿汗耶律普速完命驸马萧朵鲁不率大军护特克什回国,苏丹沙及其母图尔罕逃走。特克什干1172年登上花刺子模沙的宝座,西辽王朝因此加强了对花刺子模的控制。但是在耶律普速完统治时期西辽王朝对东北部的控制减弱,1175年粘拔恩部和康里部有三万户归附金朝。
                      【鼎盛与衰落】
                           后来,耶律普速完与驸马之弟萧朴古只沙里通奸,出驸马为东平王,又罗织罪名把驸马处死。驸马的父亲萧斡里刺是西辽的元老,官拜六院司大王,是一位权势人物。当耶律普速完处死驸马后,1178年,他发动宫廷政变,杀死耶律普速完和萧朴古只沙里,将仁宗次子耶律直鲁古立为汗,改元“天穆”。西辽在感天后和仁宗统治时期,基本上贯彻执行耶律大石制定的国策,对外派兵,对内生聚,到承天后统治时期国力已相当雄厚,耶律直鲁古继位后,西辽达到鼎盛时期。同时,西辽的统治集团奢侈开始腐化,对外连年用兵,对内加重剥削。
                           在卡特万会战之后,塞尔柱王朝的势力不仅完全退出河中地区,在呼罗珊地区也日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阿富汗古尔王朝。古尔王朝在12世纪末已是阿姆河以南的大国,它于1197年占领了巴里黑(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之西北)。该城的统治者原来每年向西辽王朝送缴土地税,古尔王朝占领巴里黑后,停止了该城向西辽王朝缴纳贡赋。同时古尔王朝还与花刺子模发生冲突,花拉子模沙特克什向西辽王朝求援。使臣对耶律直鲁古说,西辽王朝应该出兵报复,不然古尔王朝将像夺取巴里黑一样夺取花刺子模,然后进攻西辽。
                           西辽派塔阳古为统帅带领大军出征,1198年春渡过阿姆河,进入呼罗珊地区,同时花刺子模沙特克什也率军到达图斯。西辽军队进入古尔王朝后,占领了许多地方,到处抢掠、杀戮。西辽军队向古尔王朝的巴里黑城长官发出最后通牒:或是放弃巴里黑城,或是送缴像从前一样的贡赋。巴里黑城长官拒绝了,联合呼罗珊的一些城堡袭击西辽军队。结果西辽军队溃败,被追逐至阿姆河,许多士兵被赶进河中淹死,共损失一万二千人。西辽军队惨败的消息传到巴拉沙衮,耶律直鲁吉大为震惊,向花刺子模沙派出使臣索取损失赔偿。特克什拒绝。菊儿汗派兵伐花刺子模,失败而还;花刺子模军追至布哈拉,并攻下该城。
                      


                      IP属地:浙江38楼2010-04-13 14:16
                      回复

                        从贵由到蒙哥 1246年,窝阔台长子贵由立为大汗。拔都与贵由不和,蒙古皇室的内讧开始激化。1248年,贵由死于横相乙儿之地(今新丨疆青河东南),拔都推举拖雷长子蒙哥为大汗。察合台、窝阔台两系再次抵制。蒙哥即位后,极力恢复大汗的权威和政令的统一。他下令整饬民政,加强汉地、中亚和波斯三大行政区的统治机构。又命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统兵南征大理、南宋;命弟旭烈兀总领波斯之地,统兵西征未服诸国。忽必烈于1253年克大理城。1256年,命刘秉忠于滦河上游选地建城,营造宫室,名为开平。旭烈兀军于1256年消灭盘踞波斯北部诸山寨的“木剌夷国”(意为异端者),1258年攻陷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次年,旭烈兀分兵三路侵入叙利亚。蒙哥于1257年亲统大军征宋。1259年,蒙哥病逝。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讯,仍继续渡淮南下,进围鄂州。这时,留镇漠北的阿里不哥力图乘机控制漠南   。忽必烈与南宋贾似道密订和约   ,立即回师北归。1260年春,旭烈兀得到蒙哥死讯,也引军退回波斯,留先锋怯的不花继续征进。九月,怯的不花军在阿音扎鲁特(今耶路撒冷北)被密昔儿(埃及)军击溃,蒙古西征之役至此告一段落。
                        元王朝的建立   1260年三月,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建元中统,任用汉地士人,建立起中书省、10路宣抚司以及负责中原汉地政务的燕京行中书省等行政机构,巩固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阿里不哥也在漠北称汗,据有漠北地区。忽必烈亲自率师北征。至元元年(1264)阿里不哥投降。至此,忽必烈控制了岭北局势。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争位战争之初,即已承认旭烈兀对阿母河以西土地的统治权,原来由大汗直接领有的波斯诸地遂变为大汗的宗藩伊利汗国。伊利汗国与立国于钦察草原的术赤后王(见钦察汗国)之间又为领土争端爆发了长期战争,大蒙古国分裂了。中原汉地成为忽必烈政权的重心。中统、至元之初,元廷博采汉族士大夫建议,遵循中原传统制度,同时也采取了充分保障蒙古统治者特殊权益的各种措施,大体奠定了元代政制的规模。中统四年(1263)以开平为上都    ,至元元年升燕京为中都 。四年,始于中都旧城东北建造新城。至元八年十一月,诏告天下,正式建国号大元。九年,升中都为大都。
                        统一全国   至元五年(1268)元军围困隔汉水相望的襄、樊重镇,襄樊军民拒守孤城达6年。至元十年初,元军攻下樊城(见襄樊之战)。次年六月,忽必烈命伯颜督诸军,分两路大举南进,宋诸帅皆不战而降。十二年二月,贾似道被迫督诸路精兵抵御元军。这时,他仍企图奉币称臣议和,被伯颜拒绝。十三年正月,宋幼帝赵上表降元,宋亡。十六年,完全占领四川,又追灭南宋卫王于崖山,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元王朝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国内的南北对峙、五六个民族政权长期并存的分裂和战乱局面,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远征海外灭宋后,忽必烈对邻近诸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十八年,分两路进攻日本。由于元军在日本鹰岛遇飓风,战船多坏,将卒溺死者众,几乎全军覆没。十九年,从广州渡海攻占城,连战逾年。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镇南王脱欢(忽必烈子)发兵侵安南(今越南北部),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师。二丨十年、二十三年,元兵两次从云南出侵缅国(今缅甸)。二十九年,从泉州起航出侵爪哇(今印尼爪哇岛),爪哇统治者降元。
                        与北方诸王之战至元初年,忽必烈巩固对中原汉地的统治后,立即着手恢复大汗对西道诸王的政治控制。他诏令窝阔台后王海都入觐。六年,海都、八剌和术赤后王忙哥帖木儿联合反对大汗和伊利汗阿八哈。至元八年,忽必烈命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力麻里。十三年,那木罕所部宗王昔里吉(蒙哥子)等叛。八月,伯颜率元军破昔里吉于鄂尔浑河。二十四年,东道诸王以乃颜为首,又在辽东叛乱。忽必烈擒乃颜。二十六年,海都、察合台兀鲁思汗笃哇举兵击败镇边宗王那木罕以及甘麻剌(忽必烈孙),进据和林。忽必烈最后一次率军亲征,复和林,留伯颜镇守。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在大都去世,庙号世祖。其孙铁穆耳即位,是为成宗。从大德元年(1297)至四年,元军与海都、笃哇在北边屡次交锋。海都先胜后败,受伤后与笃哇退出岭北,在这年秋冬之间病死。
                        


                        IP属地:浙江47楼2010-04-13 14:23
                        回复

                          与非洲各国的关系 大德五年(1301),元成宗遣使赴马合答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征取狮豹等物。还遣使前往刁吉儿(可能是摩洛哥丹吉尔)。元人汪大渊随商船出海游历,也到达了非洲的层拔罗(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等国。
                          与欧洲各国的关系随着东西交通的通畅和欧洲人对东方的了解,欧洲商人、使臣、教士东来者渐多。1275年,马可·波罗到达上都。从此,马可·波罗居中国17年,游历了很多地方   ,所著旅行记对后代欧洲人了解中国影响极大。1287年,伊利汗遣列班·扫马出使欧洲各国,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人历访欧洲诸国。扫马出使后,教皇遂于12**遣教士孟特戈维诺往东方传教,1294年到达大都后即留居,直到1328年去世。教皇还多次派教士来元廷。
                          经济和文化交流元代中西交通发达,促进了中国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印刷术、火丨药武器制造技术等重大科学发明,都在这一时期西传。波斯、阿拉伯素称发达的天文、医学等成就也大量被介绍到中国。元代时入居中国的西域各国人极多。叙利亚人爱薛精通星历、医药之学,忽必烈即位后,命掌西域星历、医药二司事。各种西域药物、医法输入中国。早在成吉思汗时,波斯、阿拉伯历法就被介绍到中国,忽必烈居藩时,波斯人札马鲁丁应丨召东来,后主西域星历司,至元四年(1267)撰进《万年历》,并制造了一套西域仪象。波斯、阿拉伯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史地等各类书籍于元时大量传入中国,仅秘书监所存者即达百余部,其中包括兀忽里底(欧几里得)几何学著作。
                          历史地位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短的朝代,但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空前发展、壮大的时期。元代不仅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且实现了包括辽东、漠北、西域、吐蕃、云南等地区的大统一,幅员之广超过汉、唐,尤其是吐蕃地区从此并入版图,意义更大。元代除西域地区为宗藩封国外,基本上都实行了统一的行政建制,地方官出自朝命,人民承当赋役,中央**的管辖程度远高于前代。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更加密切,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形成元代文化多样性的显著特色,涌现了大批精通汉文化的非汉族文人学者。元代编纂和颁行农书以推广生产技术,使棉花生产普及于南北,在边疆地区还大规模开辟屯田,这都是农业发展的标志。由于全国的统一,驿传(站赤)制度的完善和海运的开通,国内外交通也空前发达,商业比唐、宋时代有更大的发展,城市十分繁荣。手工业方面,新兴的棉纺业、毡罽业都达到相当高水平,瓷器、印刷等业也有较大进步。科学、文化方面,天文学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最先进地位,数学、医学都在世界先进之列;戏曲、小说创作繁荣,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优秀文学遗产。另外,元代是古代中外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的鼎盛时代,陆路、海路都通畅、繁盛,交往范围扩大,人员来往多而频繁。大量科学技术成就和制度文化的互相传播,对各自经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如中国印刷术、火丨药武器西传对欧洲社会的进步,以及回回天文、医药在中国的应用,都有深远影响。此外,元代在政治、军事制度方面也有发展,如建立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管辖体制更趋完善,一直为后代所沿用。元代的统治也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落后的影响。
                          


                          IP属地:浙江51楼2010-04-13 14:32
                          回复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也不要让他沉了


                            IP属地:浙江53楼2010-04-13 14:37
                            回复
                              我顶


                              54楼2010-04-13 14: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