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378贴子:2,990,033

《五千言》正解——有史以来第一解 亦文注/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五千言》正解——有史以来第一解 亦文注/译


IP属地:北京1楼2021-08-06 16:31回复

    《五千言》正解——读者须知
         亦文
      “《五千言》正解”是本人花费数十年时间创作的作品,目的是为了随着帛书出土而彻底还原《五千言》历史真相,解决目前流行的儒篡本道德经千人千解无人读懂的混乱局面,为五千言提供一个雅俗共赏的基础读本,逐步取代目前仍在流传的儒解本道德经,还历史本来面目。
      本书作为“正解”,是站在帛甲抄写时期公元前337-306时间段的立场上,从头至尾重新校订注解帛甲本的成果,与传统道德经本,存在本质差别。对比可知,传世本道德经已经被篡改成了盗版的儒家经典,理应随着正版帛书出土而被淘汰。书中对于帛甲本五千言抄写年代,原书创作时间,作者和默写者等历史疑团,都首次给出了答案。到现在为止,包括全部历史注解在内,由于底本错误,可以说除我之外,无人能够真全读懂了五千言,也无人知道她是东方文明诞生于3千余年前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以,我的书可以实事求是地说是3千年来的第一解。这一结论,其实看过我书第一章解读即可得证。
      道学治国天下为公,儒学则为私保皇服务,就像今天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治国路线。不过,道学从其目标来看,实际上是属于周初的空想社会主义:复结绳而用之的原始公有制社会理想。所以,在私有制大发展的历史阶段,它实践中先后败给了保皇家私利的周孔儒学。先是周朝周儒800年,又是孔儒2千多年,除了汉初文景之治等时段道学昙花一现,历史都是儒学的天下。这一点与西方文明中的近代的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有类似的地方。所以,五千言与半部论语治天下防止犯上作乱的论语一样,都是治世学说,只是路线不同,目标不同,公私对立罢了。也因此,本书完全可以说是还原道学历史真相从而推翻全部历史注解的开一代历史先河的注解著作,具有非常强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你想要拥有治家、单位管理和理政的大智慧吗?大到治国小到单位管理再到治家,原理相同,而这本书,就是对集结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大智慧的结晶——《五千言》的全面注解与解剖。它过去因真本失传而面目全非无法全看懂,现在则随着2300多年前埋藏底下的的千年古董帛书出土,已经全面显露和破解了事情真相。本书作为作者花费数十年时间对它的全面注解解剖,全书通俗易懂,分析细腻到位,无论国主,还是单位主管直到家主,都应当人手一册,从中汲取治家处世理事的为人处世处事大智慧,实现家和单位旺国家发达万事兴。当你读过,就会发现,蒙尘千古的中华珍宝《五千言》为什么仅仅露出一角真面目,就已经能风靡全球的真相所在了,并令美国人都要烧掉所有书去从中领会人类大智慧了。相信我,它必将让你受益终生。因为到现在为止,除我之外,无人真全读懂了五千言。所以,我的书是3千年来第一解。等你读完第一章即知此结论不虚。


    IP属地:北京2楼2021-08-06 16:36
    收起回复
      黄颜色多为佛学书籍。解老的书还是用黑白两色好,如水墨色。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8-06 16:36
      收起回复
        《五千言》正解——一切从打假开始
              ——文医题记:正本清源,还道学本来面目!
              亦文[yi.wen@163.com] 2021.07
              目  录
        A、序言
        B、绪论
          1、“上德不德”的自相矛盾
          2、被颠倒篇序,改头换面篡改成《道德经》的《五千言》
          3、空前绝后一枝独秀的道学《五千言》
        C、前导部:一些学术研究成果与结论
          一、帛书甲本《五千言》抄写年代考证结果——不晚于公元前306年
          二、老聃,即被后人所称的老子,是盗书贼吗?
          三、《五千言》作者的真实身份
          四、五千言的问世年代推断
          五、谁是真老子?——老聃
          六、之乎者也,《五千言》真本的铁证
          七、用逻辑推理,排除五千言句读的断句错误
          八、为什么道学作为学问却要“绝学无忧”?
          九、传统历史注解必须全部推倒重来
          十、《王弼注道德经》——儒解五千言的垃圾桶
          十一、帛书甲本,是真正读懂原版《五千言》的唯一版本
          十二、老聃默写的《五千言》竹简传世本错误累累,必须废弃淘汰
          十三、正解指什么?什么是《五千言》的正解?
          十四、从根字或字根,把握五千言用字的进化
          十五、异名同胃——帛书组的错误断句,断了玄学的根
          十六、难点注解集锦
          1、论“道生一”宇宙起源理论的科学性
          2、什么是楃?为什么会被后世改为朴?
          3、什么是玄?不知玄,则五千言根本未入门
          4、什么是恒或常?看韩非怎么说“道不可道”
          5、什么是“何若”?小学生的问题吧?
          6、意、声之相和也,是说什么?
          7、什么是浴?为什么说上德如浴?
          8、象帝之先,是指什么?
          9、盗版世传本改“曲则金”为“曲则全”而成为谬论的笑谈
          10、何谓“忠信之泊也”?
          11、见过“玄同”的图样吗?
          12、帛甲中说的水“有静”又“不静”不是自相矛盾吗?
          13、治人事天莫若啬?还是不啬?
          14、什么是不言?不言之教?
          15、罪莫大于可欲!那什么是可欲?
          16、居亓厚,“亓”指谁?厚,指啥厚?
          17、什么是《五千言》中的唯小?无名?
          18、什么是《五千言》中的妖?
          19、什么是《五千言》中的“情”?
          20、如何正确解读《五千言》--从”有物昆成“谈起
          21、贵大梡若身,梡与身何干?
          22、道,有几种?道学,儒道,易经之道,岔道,……?
          23、蚊子真的不叮赤子吗?
          24、强良者不得死?长生不老?
          25、小邦寡民的理想社会,是想当然吗?
          26、不敢为天下先,却能为成事长。为什么?
          27、不上贤——不崇尚金钱至上,这是几句话能说清的事吗?
          28、五千言否定知识与智慧吗?——“愚之”的误区
          29、正确读懂与理解《五千言》的唯一方法是什么?
        30、什么是十有三?
          31、为什么要铦庞为上?
        32、畜兹,与孝慈是一回事吗
          33、帛甲的“功述身芮”,是否等于传世本的“功成身退”?
          34、诤与争,是一回事吗?
        35、什么是道纪?
        36、哀兵是指情绪悲愤的军队吗?
          37、《五千言》为什么要“绝声弃知”、三绝三弃?
        38、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玄有几种涵义?
        39、为什么要“硌硌若石”?
        40、什么是其德乃真?难道德还有假不成?
          41、五千言论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42、张弓者也,是指拉弓的那个人吗?
        43、道者同于道,是与道相同吗?
        44、五千言中的“弗”,与“不”有何不同?
        45、味无未,按照客观规律规划未来?
        46、什么是复命?
        47、物或恶之,物还会厌恶?
        48、道的基本特征与道生万物
        49、篡改而成的“毋狎其所居”证实了什么?
        50、为什么是神得一?《五千言》是有神论吗?
          51、可欲就是“苛政”?
        52、什么是《五千言》中的贤?
          53、什么是《五千言》中的难得之货?
        54、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说什么?
          55、帛甲第24、25、26章:有国、治国、外交之3部曲
        56、“载营魄抱一”,是指什么?
        57、然与祭,两字是什么关系?
        58、什么是"道法自然(祭)"?
        59、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如何理解?
          60、从王弼的错误断句看辩论中如何论证与反驳?
        61、道,是类似于能量的实体存在?
        62、“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是说什么?
        63、“万物归焉而弗为主”之大,是道“大”的定义吗?
        64、无名,是指无名字,还是指无名气?
        65、什么是《五千言》的“中”?如何守中?
        66、“终身不棘”,是指什么?
        67、何谓“执一以为天下牧”?
          68、什么叫做“大制”?为何大制无割?
        69、百姓与百省,区别何在?
        D、帛书甲本《五千言》标点补正校勘复原本及参考白话译文
          一、前言
          二、帛甲《五千言》标点补正不分章原版(图版)
          三、方便阅读的分章注解版(1论点1章,共81章。[]内是通行本对应章号)
          第一章[38] 去儒取道(去下德礼治,取上德道治)
          第二章[39] 硌硌若石(高贵基于**)
          第三章[41] 为道建言(进道如芮)
        第四章[]  道褒无名(返朴归真)
        第五章(40) 反动弱用(道运动原理)
        第六章[]  道生万物(万物诞生逻辑过程)
          第七章[42] 避损取益(透过现象抓本质)
        第八章[43] 事实教育(直接认识)
        第九章[44] 知足知止(安乐长久之道)
          第十章[45] 请靓为正(大正若反)
        第十一章(46) 知足恒足(罪莫大于可欲)
          第十二章[47] 天道贵思(崇尚理性认识)
        第十三章[48] 学闻贵损(无为而无不为)
        第十四章[49] 天下为公(爱民如子)
        第十五章[50] 立足不死(未雨绸缪)
        第十六章[51] 尊道贵德(玄德可贵)
        第十七章[52] 没身不殆(袭常:常立不败)
        第十八章[53] 盗夸非道(不走斜路)
        第十九章[54] 修身增德(实践出真知)
        第二十章[55] 厚德长青(祥和持久)
        第二十一章[56] 玄同定义(玄同天下贵)
        第二十二章[57] 道治君规(无为无事请靓质朴)
        第二十三章[58] 祸福相依(相反相成)
        第二十四章[59] 治国若穑(长生久视治国之道)
        第二十五章[60] 以道立国(其鬼不神)
        第二十六章[61] 大邦处下(合作共赢,外交原则)
        第二十七章[62] 进道解忧(道为天下贵)
          第二十八章[63] 报怨以德(有德司介)
        第二十九章[64] 不败之策(无执无为)
        第三十章[65]  道治稽式(去明倡愚)
        第三十一章[66] 不诤善下(无诤之争)
        第三十二章[80] 小邦寡民(联邦制地球村)
        第三十三章[81] 利而不害(为而弗诤)
          第三十四章[67] 治世三宝(滋检不敢为天下先)
        第三十五章[68] 不诤之德(用人之道)
        第三十六章[69] 用兵之道(哀者胜矣)
        第三十七章[70] 被褐怀玉(易知易行)
        第三十八章[71] 是以不病(以其病病)
        第三十九章[72] 去被取此(主动不压)
        第四十章[73]  天道尚谋(无为善应)
        第四十一章[74] 根绝滥杀(弗代大匠斫)
        第四十二章[75] 是贤贵生(治世贤能)
        第四十三章[76] 柔细胜强(强大居下)
        第四十四章[77] 奉于天者(损有余益不足)
        第四十五章[78] 无以易之(王者德能)
        第四十六章[79] 天道贵能(恒与善人)
        第四十七章[01] 有无成玄(众眇之门)
        第四十八章[02] 玄律永恒(声人之居)
        第四十九章[03] 治世大纲(改造三观)
        第五十章[04]  道象特点(象帝之先)
        第五十一章[05] 虚己守中(无为任物)
        第五十二章[06] 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第五十三章[07] 无私成私(不先之先)
        第五十四章[08] 最高明者(似水无尤)
        第五十五章[09] 功述身芮(物极必反)
        第五十六章[10] 反证玄德(修身目标)
        第五十七章[11] 有无相生(相反相成)
        第五十八章[12] 去罢耳此(为腹不为目)
        第五十九章[13] 宠辱不惊(爱护天下)
        第六十章[14]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第六十一章[15] 善为道者(葆必然性之道)
        第六十二章[16] 沕身不殆(知常合道)
        第六十三章[17,18,19] 绝学无忧(三绝三弃)
        第六十四章[20] 明志食母(愚人之心)
        第六十五章[21] 道之物象(唯望唯忽)
        第六十六章[24] 余食赘行(有欲者弗居)
        第六十七章[22] 不争之争(诚金归之)
        第六十八章[23] 从事而道(唯物认识论)
        第六十九章[25] 字之曰道(大筮远反)
        第七十章[26]  为君要领(稳重清静)
        第七十一章[27] 尊师爱生(知识至上)
        第七十二章[28] 返朴归真(大制无割)
        第七十三章[29] 为者败之(过犹不及)
        第七十四章[30] 不以兵强(果而不强)
        第七十五章[31] 銛庞为上(兵器不祥)
        第七十六章[32] 恒无名楃(知止不殆)
        第七十七章[33] 自胜自强(虽死犹生)
        第七十八章[34] 不大成大(奉献至上)
        第七十九章[35] 道用无尽(汇集人才)
        第八十章[36]  利器深藏(重视保密)
        第八十一章[37] 万物自化(天地将自正)


        IP属地:北京4楼2021-08-06 16:39
        收起回复
          封面设计得真不错。


          IP属地:广东5楼2021-08-06 16:45
          收起回复
            上德不德章解的还是不合适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8-06 16:46
            收起回复

                            绪  论
                摸着石头过河,等于自证迷茫无知,只好摸索着前进。但如果有座灯塔指路,那不就好了吗?而能流传3千余年的中华文明代表作《五千言》,恰恰就正是这样一座灯塔!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因而学习研究《五千言》道学的最大意义,在于中华民族必须重铸民族灵魂,从崇洋媚外的斜道上回归中华文明的正统大道。难道人类唯一连续流传五千余年的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真会比不上西方民族的那些学说优秀?当然不是,而是因为数千年的误抄篡改等而导致正宗失传了。就这样,美国还有人要烧掉所有书,唯留五千言汲取智慧呢!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直系传人,我们又哪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呢?因此,借正版帛书《五千言》出土问世之千载难逢之机遇,一切从打假纠错开始,还原历史真相。不破不立!这也是学到真本《五千言》道学的唯一正途。为避免读者真伪不辨,拿根贴牌的冒牌鸡毛当令箭而误入歧途。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原文中的基本事实与真相:
              1、“上德不德”的自相矛盾
                太多人没有注意到,《五千言》开篇,作者就提出了两个对立概念:上德与下德。并且旗帜鲜明地断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上德否定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其中的德字暗含的上下德涵义区分,那么这句话实际上乃是逻辑上自我否定的自相矛盾典型。因为无论上德还是下德,就象雌马雄马都是马一样,都不过是一种德罢了。怎么可能有“上德不德”(不、否古时同一字)即上德否定德的事情发生呢?那不是连自己的上德也否定了吗?但原文确是如此(帛甲本此处全部残损,实际上这是帛乙本的原文)。而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字面上的自我否定的自相矛盾恶果,或是作者高估了读者的逻辑分辨能力,略写了上下二字而造成了困惑?或是后来被周儒篡删了?毕竟道学批驳的对头——周儒之礼制才是后来取得统治权而书写历史的最终胜利者……
                许多人对“不德”感到理解困难,实际上,“不”字,最直接的涵义就是“否”。比如:不好、不对、不善、不能等等,就是对:“好、对、善、能”等之直接否定,代表着它们的反面。而古时,不、否,也确是同一字。否,则是后来才从根字“不”分化发展出来的派生字:不,下加一口,开口说不,就成了否。所以,不德就是否德。可这样一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既然上德否定德,那又怎么可能“是以有德”呢?虽然上德之有德,只能是有上德,但上德也属于被否的德范畴呀!因此可以确定,作者“不德”的本意不是什么上德要否定全部的上下德之德,而只是要否定上德的对立面下德。即“上德不(下)德,是以有(上)德”。如此,才可能彻底避免“不德”和“有德”的行文自我否定和自相矛盾。对吧?!
                而下德,作者已明确指出“下德不失德”!下德不失之德当然只能是下德,而既然没失下德,又怎么可能“是以无德”呢?毕竟下德那也是德呀!因而结论就剩下一种可能,即“是以无(上)德”,而不是包含无下德之无德。所以,这充分证实,作者在用德这一字时,实际上已经默认区分了其中的上下德涵义,同样的德字,在不同的地方分别指上德或下德。如此才可能避免行文的自相矛盾:
              “上德不(下)德,是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
                大家看看,这个句子是否必须这样改写和理解,才可能避免其中出现自我否定的自相矛盾?!而作者之所以开门见山,开篇就提出与区分了上下德概念,当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自证他并非一概否定“德”这个概念,他的道学也确实用到了德如“德畜之、恒德”等等,但他的德与周儒以德治国之德,乃是根本不同的两码事,属于上德,属于道学之德,因而“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周儒之德呢?则是相反的下德: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因此,上德不下德!两者完全对立,也就毫不奇怪了吧?
                作者眼中,周儒之德治(“失道”的下德上仁义礼治),乃是“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皆属于“去皮”对象。唯“无为而无以为也”的上德,才属于取此的目标。所以,虽然都在讲“德”,但此德非彼德,因而首先必须明确两种德的概念内涵,分清彼此,才可能正确理解“故去皮取此”!这才是作者的本意。所以,上德下德概念乃是作者用于区分无为道治与有为礼治(德治)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治国学说的代名词!而根本不是什么现有历史注解所误导的讨论什么个人品德的论德。作者紧接着给出的上德的“道法自然”内涵和定义:“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则就是这一结论的铁证。而这同时也等于默认定义了对立面下德的相反内涵,也就是被《道德经》后补到明处的后人衍文:“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所以,作者提出的上、下德之分,本质上就是为了区分“道法自然”与“儒推人为”,即道儒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治世学说之间的本质差异!而“上德不(下)德”,则可谓是作者旗帜鲜明的扬道绌儒的铁证吧?!
                因此,五千言开门见山区分道儒之德为上下德,公然否定下德上仁义礼为“故失道”、“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而绌儒扬道,充分证实了太史公司马迁的记载:「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岂谓是邪?」即历史上道儒乃互绌的学说!比如面对信奉黄老之学的窦太后提问《五千言》究竟如何的评价要求,大儒生辕固竟然也敢当面大放厥词,颇为轻蔑地答曰:“此家人言耳。”反正就是把窦太后尊崇的黄老道学贬低得一文不名(见章末附)。而这也为道儒互绌增添了一笔毋庸置疑的史实铁证吧?!
                由此可知,《五千言》作者也许确是惜墨如金,能省则省,只是由此一来,对于读者的逻辑思维推断能力却大大提高了要求。行文逻辑上理解不到位如不懂“上德不德”的真实涵意,那就会陷入自相矛盾而不自知,再也不可能正确理解原文了。而只要正确把握了作者思路及其行文逻辑,就不难明白,《五千言》此章乃是开篇明旨、明确“去皮取此”的全书总纲——去儒取道,并由此纲举目张,展开了后续论点的论证和叙述。
                下德治国,最终落实到礼制,所以,作者也从皆失道的下德上仁义礼一蟹不如一蟹的依次下行逻辑,最终落实到批判代表下德治国的礼制:“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因此,《五千言》等于是开门见山的公然宣告,它乃是一部“上德不(下)德”、“故去皮(下德)取此(上德)”——去儒取道的论战性纲领著作。目的就是要否定以下德治国的礼制而“以道立天下”!所以,本章最终落脚点:“故:去皮取此”——去儒取道之总结,也就是本章的画龙点睛之笔,以后各章节则是立足于这个总纲,剥茧抽丝、逐步深入地叙述和论证了道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由此证实:两千多年来,独尊儒术环境下诞生与儒家利用手中把控的注释权汰留的现有全部存世《道德经》历史注本,几乎都是篡改原文、王顾左右而言它的尊儒贬道反面教材,皆为欺世盗名的儒解赝品。明白了这一点,再回头来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原来看起来象是绕口令一样的句子,这下子是否变得内涵清晰明确了?上德否定下德,道治否定礼治,居道治之实厚,而不居其虚华,“故:去皮取此”——去儒取道!这是否才是清晰可辨的本书的本来面目?所以,这就充分证明,韩非,河上公,王弼等所有历史注解,其实皆是被独尊的后儒特意选定并进一步篡删(王弼注本的注解与正文许多内容都对不上,篡改都不掩痕迹,肆无忌惮)而成的歪曲道学、以掩盖道学绌儒色彩的“请君入瓮”式的胡说八道。道学的真正面目:大丈夫(治天下者)必须“去”周儒礼治之浅泊祸乱(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而取“以道立天下”之厚实安宁。这是否才是《五千言》当时创作的历史真相?!
                所以,《五千言》写作的时间,符合逻辑的推论,必是周朝筹建即公元前11世纪时,对于选择何种立国治世指导思想而引发了建国治世路线之争,并由此产生了道儒两种道路与治世思想及其论战著作。最终,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儒礼制:下德仁义礼治一派取胜。有些类似汉初,对儒学不感冒的刘邦选择黄老学说治天下,但没多久就被他玄孙汉武帝刘彻颠覆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术独尊治国路线的局面。也就是说,道儒互绌的两条治国路线之争,从周朝建国就开始了,虽然道治于汉初也曾经昙花一现并取得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但最终却仍是道败儒胜。所以,《五千言》作为道治路线的代表作,写作问世于公元前11世纪左右,作者是与周公同时代的人,这才有资格和能量批判周儒礼制。到了春秋老聃在世的前6-5世纪时期,《五千言》早已诞生了5百年以上,根本不可能是什么老聃等后人的作品。
                至于道学及道治路线失败的原因,则可以归结于儒术即奴术、保皇术,从而对保皇权家天下私利特别有效之巨大保皇效用。这个特点特别符合那些以保家天下权益为己任的谋私者如礼治创立者周公、独尊儒术的汉武帝等一类人的需要。而对于全天下的发展大计,那则必须“不敢为天下先(谋私)”方可。但人性决定,不为天下先谋私,汉武帝那样格局者做不到。因而他的爷父辈们如补丁满身的汉文帝,才是真正去皮取此的大丈夫。所以,汉初的文景之治不是偶然的,而正是大丈夫以道立天下的硕果。因此,事到今天,要实现天下大治而不只是一党或少数人私利,也唯有象批孔的毛主席那样去皮取此,当大丈夫以全民族得失为己任,从而必须“以道立天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才应是现代人学习《五千言》的最终使命与目标。
              【附:道儒互绌的历史活剧
                司马迁曾记载: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固(辕固)。固曰:“此家人言矣。”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选自《汉书·儒林外传第五十八》)
              注:
                辕固(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04年),儒生,西汉齐(今属山东)人。景帝时为博士。
                城旦:指被黥面刺配“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的苦役囚徒。
                城旦书:管理城旦的法规。这里代指被秦始皇下令所烧的儒家经典。司空是古代掌管刑法的官,秦始皇下令烧书时曾有“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之语。
              简评:
                辕固作为一代大儒,回答喜好《老子》书的窦太后问话时,直接贬绌《五千言》为“此家人言矣”,即平民老百姓之书。而喜好老子的窦太后則以“安得司空城旦书乎?(哪能比得上司空为城旦写的书呢?)”来反唇相讥。
                所以,大儒生辕固贬绌《五千言》为家人平民所读之书,道粉儿窦太后则反唇怒骂儒典为囚徒所读之书。这是否一起道儒互绌的历史活剧呢?!确证太史公司马迁所言不虚:「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
                现在还借着西学马克思主义旗号作指导思想的中华民族,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在孔孟之道的儒术奴术被西学彻底打败淘汰之后,选择其对立面——老祖宗的《五千言》道学大智慧来指路和支持,乃是唯一正途。毕竟古人今人共看明月皆如是,社会发展规律和原理从来不变,古今都是相同的。目前看来:
                西学东渐有尽时,民族劣根唯自除;
                绌儒扬道齐努力,唯五千言道正途。
                唯民族自信自产的《五千言》道学引领下的发展科学与追求真理,与知白守黑、大智若愚的民族去奴术基因改造,才能够彻底改造民族素质,扬弃西学,否定之否定地向批孔的毛泽东时代回归,然后用道学以及去马化的毛泽东思想统领一切,才会、才能指引中国继续发展前进,并让中华民族重新高居于世界民族之林之巅。】


              IP属地:北京8楼2021-08-06 16:53
              收起回复
                “你想要拥有治家、单位管理和理政的大智慧吗?”——为什么不加个理财呢,现代人最需要理财大智慧。


                IP属地:广东9楼2021-08-06 16:57
                收起回复
                  2、被颠倒篇序,改头换面篡改成《道德经》的《五千言》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漫长的岁月孕育,原本应当出现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人文学说社会科学,但流传至今,实际上汇总起来,中国却只有一种哲学,那就是以“道”为核心和基石的道学。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是因为道学从宇宙起源论起:“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一杆子杀到了头,把一切都说完了、说尽了,从而不可能再存在新的不同哲学观点产生的余地了——始点就是终点!导致走了“道”之路后,就让别人再无路可走了的结果。而不象传说中的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点一滴的发展进步,所以,不断有新的哲学观念产生,层层推进,以致诞生了一系列的所谓哲学家及其哲学观念。这就是中国道学和人文科学的特色:起点就是终点!因而几千年来,无人能够突破道学哲学的范畴,且这一结论也同样适用于全世界。所以,西方竟然有人夸张地说要烧掉所有书,只留《五千言》一本书汲取智慧就够用了。
                    不过,由于流传时间过久——从原文开篇批判周公儒学的下德上仁义礼“故失道”可知,五千言至今流传已超过了3千余年,现代人今天所看到的被儒家改名为《道德经》的《五千言》传世本,由于传抄的错误和后儒为己所用的人为故意篡改和歪曲,实际上早已面目全非,根本不是“以道立天下”的《五千言》道学原貌了,而是被篡改解释成了儒家用来弥补儒学所缺少的本体论哲学根基而“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儒家经典。或者说,它成了被独尊了两千多年的儒术拿来嫁接完善自身系统的砧木。要不是五千言的本体论哲学有这个“让别人无路可走”的中国哲学特色从而有被儒术利用的价值,估计今天的人们能否看到《五千言》就都成问题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流派,基本上都被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决策所“罢黜”禁绝失传了,道学估计也难逃被禁绝失传的命运。
                    只是天佑中华,1973年湖南马王堆挖出了汉武帝出世之前就被埋藏地下,且抄写于秦惠文王时期(证据见后)、距今2300年以上,从而得以避免被孔儒大幅篡改(无法避免周儒的篡改)、“之乎者也”等文言虚字俱全的帛书《五千言》甲本原文,这才使得“以道立天下”的治世道学的真相得以大白天下!对照道上德下篇结构的传世篡改本道德经,才知道原文是德上道下篇结构的《五千言》,且开篇即扬道绌儒,断言上德道学否定下德儒学:“上德不(下)德,是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下德上仁义礼皆“失道”:“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确证了太史公司马迁所言的道儒互绌史实言之不虚,即道儒两家历史上乃是学术上相互贬绌的对立治世学派!而根本没有什么被后儒篡改曲解而成的道儒互补假货——道德经所昭示的什么“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作为后儒篡改五千言原文的产物的传世本道德经,首先删除了“之乎者也”等有标点符号作用的所有文言虚字,但也因此从这个角度,确证了保有文言虚字从而符合无标点的古代行文习惯的帛甲本《五千言》才是正版原文,而无文言虚字的道德经,才真正是被后儒篡改删减造假的剽窃本。
                    按照现代学术著作创作规则,后儒对道学的剽窃造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篡改原文,二是通过自己把持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历史著作注释权来故意曲解原文为我所用。总之,现代人所看到的被后儒篡改曲解所成的道德经,其实早已与“以道立天下”的治世五千言原道学相去甚远、几乎成了风马牛了。那么,后儒篡改与儒解的文字文意都有那些要点呢?
                    首先就是大结构上颠倒《五千言》德上道下的原篇顺序,构成了开篇就谈玄论道的玄学道德经结构。目的则是淡化与去除道学“以道立天下”的治世学说本色,把它变成了一本主要论述宇宙道德的本体论哲学著作,用以弥补儒术“有术无道”而缺少本体论根基的致命缺陷。并通过这种剽窃,最终形成了所谓“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后世儒学风格,由此为儒术这个有术无道而止于术的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头芦苇加上了基础砧木,使之嫁接在道学的本体论上面而能够自圆体面。而这也是两千多年来,贬绌儒术的治世道学《五千言》,能够改头换面被曲解成玄学《道德经》继续传世、而未被独尊的儒术所彻底罢黜禁绝的奥秘。只是,凡五千言中能被篡改的文字,则都被篡改成了儒家的孝慈仁义忠信智勇一类的内容,彻底与道学无关了。所以,现在的通行本道德经,其实是一本儒家经典,五千言原本的治世道学则完全有名无实了。所以,现在还在读道德经的人,其实永远也不可能真正成功学到治世的道学,而只能上当受骗学到一些贴牌玄学的儒术冒牌货。
                    比如,道学的最简单也是最基本、最关键的概念:道,帛书原文是“有物昆成”,即指:道是某物的子孙兄弟。昆,本就有子孙,后嗣的意思,如昆裔(子孙后代)、后昆。很容易理解吧?作者也早就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并进一步强调说,但“吾不知谁子也”,只知道它“象帝(蒂)之先”——把道之形象比喻为有蒂的瓜果,从而道的母亲就是其蒂之先的那些东西,因而就象数轴,双向无限,道不过是其上的原点而已。观点科学而又形象鲜活。但这样科学的论断,却被后儒篡改成了什么“有物混成”,变成了混沌不清的一团浆糊,与作者又强调的“吾不知谁子也”也毫不搭界了。其目的是否为了混水摸鱼,用以歪曲贬绌道学?或根本没看懂原文?那就不得而知了。类似的例证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比如,道学的三宝:滋、检、不敢为天下先,原本滋、检是指滋爱或母爱与检察制度,但竟然被篡改成了儒家的慈孝和节俭的品德概念:慈俭。所以,以此等篡改伪本作为读本,读者又如何可能学到真正的道学?


                  IP属地:北京10楼2021-08-06 16:58
                  收起回复
                    3、空前绝后一枝独秀的道学《五千言》
                      《五千言》,这本论述“以道立天下”从而可以被命名为《以道立天下通论》或简称《道论》的伟大著作,也即司马迁口中“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的”上下篇”中华历史典籍,也被不明真相的懵懂后人误称为《老子》,或被后儒盗版篡改而改称《道德经》(唯我独尊两千多年的儒术,不放任原版《五千言》原貌自由流传绌儒,自是必然),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灿烂的明珠和瑰宝。中华民族五千余年文明史所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举不胜举,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髓、最具民族文化和思想精神代表性、囊括了几乎全部民族文化精华的代表作,无容质疑,当首推这本问世于周朝初创时期、以否定周儒礼制(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立世的《道论》。其异常精炼、富有韵律和散文诗形式的行文,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余文字,就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朴素自然、博大精深,涵盖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社会观、历史观等诸多内容在内的宇宙观,并最终以建立在宇宙起源理论基础上的终极哲学理论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落脚为“以道立天下”的天下为公大治之治世学说!为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奠定了天下大治的坚实理论基础。影响所及,不仅融化在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趋势,随着中华民族逐步与整个世界融合于一体,它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所接受、所推崇和应用于指导他们自己的社会实践!乃至于有洋洋洒洒十一卷《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博士称赞说:或许我们应该把每一本书都烧掉,只留一部《道德经》,并在其中找到智慧的总结。换句话来说,就是其他什么书都可以不留,只留《五千言》就够了,因为它里面包含了人类一切智慧的总结和启迪。
                      历史与现实中,《五千言》传世至今有两个版本:
                      第一种是原抄写于竹简之上的竹简本《五千言》,简称为简版。据说,源传于西汉河上公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魏晋人王弼(公元226—249)又再作注。这是现在传世通行本道德经的祖宗,也是流传年代最久范围最广影响最大从而传抄擅改错误最多的《五千言》版本。由于《五千言》的原本逸散已久,在1970年代以前,源于王弼《老子注》的传世通行本曾经一度成为此书的唯一留传。至今依然影响巨大。
                      后来,1993年又出土了不晚于公元前278年战国中期的郭店楚简本《五千言》甲乙丙三组节选本。这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五千言》竹简抄本。可惜此简本仅存2046字,约为传本的五分之二。且由于盗墓而竹简有缺失,故无法精确估计此简本原有的数量为何。2009年,又从海外回归入藏北京大学一批竹简约3300多枚,其中包括一卷比较完整的简版《五千言》。在对残留泥土、编绳、丝织品和漆器残片进行取样分析后,此批竹简被初步定为西汉初年物品,也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古本。不过,经过章节与内容对比,不难发现,新发现的楚简与汉简,与传世的王弼本等具有相同的书写版式——皆是分章版且把“绝学无忧”四个字划归到了王本第20章首,并与王弼本第2章一样,同样缺少“恒也”二字。王弼本第15章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与楚、汉简本基本相同,仅多一个“久”字和比楚简少两个虚字“将”,文意则完全相同。所以,这就充分证明:所有竹简本《五千言》皆出于同源,乃是一个更久远的分章古竹简本的不同流传抄本而已。
                      第二种则是1973年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千言》甲乙两个不分章的完整版本,简称帛版。其内容形制则与简版差别很大,甚至不能再说两者是同一本书了。尤其是其中的甲本,用字考究,不避讳秦始皇嬴正及其父赢楚、汉高祖刘邦等。现据对比于抄写于公元前309年的青川木牍的字体,及其避讳秦惠文王之名“驷”却不避讳其子秦昭襄王赢稷之稷可知、可证,它是抄写于秦惠文王时期,大约前337-306期间的先秦文物,比考证抄写于前278年前的楚简还要略早。乙本则避刘邦讳,却不避刘盈、刘恒讳,因而可以断定它是汉朝初期的抄本无疑。再经过避讳内容对比,可以断定帛乙是与北大汉简同时期的抄本,形制却明显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版本系列的历史传承。这充分证明,在汉初,社会上就已经同时存在着简版(汉简)与帛版(帛乙)两种版式不同、内容差别也很大的《五千言》版本了。但绢帛价格昂贵,一般人用不起,就连孔老二都说:“贫不及素。”这里的“素”,指的就是绢帛。所以,帛书高昂的成本决定了它只能是流传于官方与上层社会之中的珍品。相对而言,简版则就成为成本低廉从而可以广泛流传于社会民间的普品了。而这也许就是后来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官方帛版被罢黜禁绝而失传,民间简版成为唯一传世版本的客观原因吧。
                      由于分章必然源于不分章,再结合帛乙与汉简两个同时存世的版本实证,这就为我们彻底证实了《五千言》的确存在官方存档不分章帛书正版与民间流传的分章竹简盗版两个流传系列的结论,从而告诉了我们一个基本校勘准则:文字校勘必须以正版帛书为准,缺漏再参考其它简本。所以,要不是马王堆帛书重见天日,恐怕后人永远也不可能再知道何为《五千言》原版了,也无从谈起什么校勘准则了。所以,帛书正版《五千言》能够在失传两千多年后的1970年代偶然现世,实实在在是当代国人名副其实千载难逢的莫大福音。
                      不过,帛书《五千言》由于埋藏时间过久而残缺不少,而儒改本《道德经》作为独尊儒术两千多年而被儒家为我所用篡改曲解而成的盗版本,又错误篡改太多,面目全非不堪卒读而必须纠正,因此,我们以帛书《五千言》甲本为底本,顺序参照帛书乙本、傅奕本、楚简本、北大汉简本、王弼本等,逐步校勘复原,补全补正所有残缺,终于得到了现在的完整的原版“帛甲《五千言》校勘复原本”,以正视听。
                      由于历史传承上千年,因而流传下来的《五千言》版本以及诸多的注、释、解、疏、补、评、证、诠、 译、辨、校等,多之难以计数,其中有名有姓藏之名山者,就超过数百种之多。但令人深感惋惜的是,就我们所能见到的传世本及其注疏等而言,要么是把“五千言”引向了神秘主义,使之变成为一种求仙炼丹、请神问道之神秘道术,为此还于东汉时期诞生了一个民族宗教流派道教;要么是妄加理解臆测删改,然后以自己的张冠李戴、主观臆断为根据和棍子,对其作者大加挞伐,甚至全盘否定而将之贬之一文不名。比如有人的结论就是这样一种典型:“总的来看,在理论上,老子是一个失败者”,以至正好应验了作者自己早在文中的预言:“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当然,各家各派之间,虽然见仁见智,参差不齐--除了过分贬低之流者外,也有过分吹捧者存在,但也确实存在许多具有真知灼见者,如至少有许多著作是正确地理解了《五千言》思想体系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不过,总而言之,至今仍没有任何一本著作真正理解了《五千言》的思想核心,皆是开篇第一章论德即错,道德经以道不可言论开篇注解则更是错上加错,当然更遑论完整准确地理解五千言的整个思想体系了。
                      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弥补这一历史缺陷,在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准确揭示《五千言》的思想核心,并据此而完整准确地分析、解剖《五千言》的思想体系,还作者与其作品的本来面目,同时揭露后儒篡改而成的《道德经》的盗版真相,让世人能够真正认识到《五千言》的真正作者这位人类历史中鲜见的大思想家、大理论家、大哲学家的无比伟大和光辉的真面目。而也正是 1973年《五千言》帛书甲乙本的出土面世,使实现这种目的成为可能。因为帛书甲本作为抄写于公元前306年之前战国中期的先秦文物,是太史公司马迁都难以见到的珍贵文物资料,而它能在今天出土面世,确实是现代《五千言》研究者的莫大福音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由于它避免了2300多年之间的传抄和后儒篡改所带来的种种错漏谬误,基本上反映了《五千言》的真实面目,因而使得我们能够避免种种传抄篡改陷阱而直接面对一个相对真实的五千言思想体系。虽然它也存在种种问题,如1、原帛残损严重,2、当时汉字发展仍青涩从而文字少且有失传、根字之通假众多,3、存在脱文、误抄、错漏等诸种抄文缺点,但与传世的通行本道德经相比较,仍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至少它能够基本保持原貌,每章都有一个比较清楚和容易理解的主题,有一个容易理解的完整思想核心和治世理论体系,基本不存在传世本由于千百年传抄而造成的大量无法理解、不知所云的错漏文字陷阱,不存在两千多年历史中后儒的篡伪和那些所谓老学专家动不动就以“谊不可通、谊不相属”等为由、轻易而作的人为臆测和胡删乱改,从而使我们能够有机会看到一本未遭阉割添加而文意基本完整的《五千言》,从而有了正确的研究底本,并因此而获得了正确了解和理解《五千言》的思想和理论体系所必需的基本客观条件。所以,本书所依据和引用的《五千言》,就是本人据《马王堆汉墓帛书》原帛图及帛书组释文所撰之《帛书甲本《五千言》标点补正校勘复原本》(见后),而这种“校勘复原”做法的内在正确性和逻辑合理性就在于这些不同传世本皆出于同源,只是后来的传世本多了些篡改、错谬、衍文等,但仍是正确内容居多而已。
                      由于正版帛书《五千言》于1970年代现世以前,世上上千年仅存“基因”相同(如分章、错漏、篇次等相同)的盗版竹简本《道德经》,因而许多原版帛书《五千言》研究者,由于对《道德经》传统成见太深,了解的历史上的东西又太多太杂,相应地,脑海中的历史框框也就太多太杂,以致于若要他们完全打破这些既有的历史框框而按照新面世的珍贵正版帛书原文去理解和解释《五千言》的思想体系,就成为一种勉为其难甚至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少则得,多则惑”,因而他们反而看不到正版帛书本的无比优越性,甚至错误地认为帛书本“是一种从来最古的本子,但却不是最好的本子”,“以帛书为权衡,而不泥古”(陈鼓应)等,甚至有学者如高明者,竟然自以为是想当然,无凭无证把帛书本限定为非善本:“帛书老子甲、乙本在当时只不过是一般的学习读本,皆非善本”!明知“近古必存真”,却竟然数典忘祖、本末倒置地用儒改盗版王弼本《道德经》为据:“本书选用王弼本作为校勘帛书老子甲、乙本之主校本”,去校订正版帛书本,且依然固执己见和坚持王弼本的错误,甚至按自己的错误理解去非议帛书本为错伪。如有人就根据王弼本而非议帛书本中的“女以重之”为“安以动之”的错伪等等,以致是非颠倒:“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反而错过了由于正版帛书本面世而带来的这个认识原本《五千言》思想体系本来面目的大好机遇。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捉弄那些顽固不化、不知与时俱进接受新生事物的花岗岩脑袋的所谓专家教授的,想来确实令人扼腕慨叹,深感遗憾和无奈。
                      本人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和需要,开始学习和研究《五千言》。“书到用时方恨少”,自知才疏学浅,班门弄斧,但为了正本清源,破除后儒为己所用而对《五千言》所作的诸多篡改和故意歪曲误导的儒解诠释,还《五千言》被汉武帝罢黜百家而埋没从而已迟到两千多年的一个公道和清白,也为了让国人真正认识《五千言》的庐山真面目、彻底揭穿那些儒解歪曲和数典忘祖者的无知狂妄与谬误,只好勉为其难,借正版帛书出土的大好时机从头学起,且假定自己生活在帛甲抄写的战国中期,秦惠文王时代,现知的韩非、王弼本等全部历史注解皆未问世,因而也就不能和不用象高明那样自谦:“愚自知寡陋,不敢妄作,惟衷众议,择善而从”,而是打破一切历史框框,历史注解全部推倒,从0开始审视诠释一切;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由原版帛甲本始,开创《五千言》注释一代先河——《五千言正解》以传世!最终结果自然也与传统历史注释存在本质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就权当是抛砖引玉、贻笑大方吧!谨请方家客观看待,多多批评指正。
                      历经数十年的艰苦钻研,现在终于可以说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吧!对于《五千言》的来龙去脉,作者身份,后世传承等等问题,总算是有了一孔之见。希望从本人此书之后,有关《五千言》的研究能够一劳永逸地杜绝千人千论、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全部推翻那些建立在错误盗版《道德经》底本基础上的超千年儒解历史谬论,使之与其他学科的学术研究一样,走上建立在正确底本基础上、结论具有真理性的良性研究发展的健康道路。下面,先把这些年的学术研究成果与结论一一列出,以与大家共同分享。


                    IP属地:北京11楼2021-08-06 17:06
                    收起回复
                      恭喜楼主呀!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8-06 17:29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3楼2021-08-06 17:33
                        收起回复
                            二、方便阅读的分章注解。原则是一论点一章,[]内是《道德经》通行本对应章号
                            第一章[38] 去儒取道(去下德礼治,取上德道治)
                            上德①不德②,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③而无以为④也(默认: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再细分为三档:上仁义礼)。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④,则攘臂而乃之⑤;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⑦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⑥也,而乱之首也。
                            前试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⑧居亓厚⑨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
                            故去皮⑨取此。
                          注:①、上德:“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所以儒家的上德,是指尧舜禅位的禅让个人品德,与道家“无为而无以为也”的上德截然不同。“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其实就是上德的定义!什么是上德?“1、无为,2、无以为也,即没有自己的私欲”。同时,这也等于默认定义了下德: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即:“1、有为,2、有以为也,即有自己的私欲”。因此,上德治世天下为公,所以:以百姓之心为心,大上,仅仅下知有之。下德,则为私,所以为保皇权私利,三纲五常,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皇上圣旨下,天下雌伏。因此,《五千言》这里的上德与儒学无关,是指道学,“无为”二字就是实证。第四章的“上德如浴”则是另一旁证。下德,则指周孔儒学,儒学德仁义礼“故失道”则是实证。两者公私对立,治世路线相反。所以,司马迁说:道儒互绌,“道不同不相为谋”。
                          ②、不德:不,古同“否”,加在名词前面表示否定。所以,不德,就是否德。这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有什么德?当然只能是上德。那它可能否定上德吗?所以否德只可能是否定下德!这样,这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按逻辑只能是:上德否定下德,是以有上德。帛甲原文缺损,说不清了。只能用有篡改的帛乙。按行文逻辑,必须如此理解才正确。类似的,“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不失之德,当然只能是下德,即“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德?明摆着有下德,怎么可能无德?所以,只能是无上德。即“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证明开头两句话,作者就是用于区分上德下德并明确上德否定下德。所以,无为的上德代指道学,无上德的下德当然就只能代指周儒了,德仁义礼“故失道”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证明,《五千言》中所说的德,分为道学上德与儒学下德两种,其内涵完全不同,切记不可混淆。作者否定的德如“不德”、“失道矣而后德”之德等,都是指儒学下德。
                          ③、无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即一切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绝不自以为是、自行其是。
                          ④、无以为:没有既定个人目的或私欲。上德无为对下德有为,有为再按私欲细化,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小层次:1、无私欲上仁,2、有私欲上义,3、没人理上礼。
                          ⑤、乃之:“乃攘臂推行礼”的倒装句型,以强调“攘臂”行为。“之”代指推行礼的行为。传世本因注释者理解错误而错改为“扔之”或“仍之”。
                          ⑥、泊:浅水湖泊。传世本错通假为“薄”,以致文意全拧了。
                          ⑦、后:《说文》:“后,繼體君也。發號者,君后也。釋詁、毛傳皆曰:后,君也”。所以,“而后德”,就是指:以德为君,轮到德作君或作主了之意。
                          ⑧、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这里作者是指负有治世责任和需要者,也是本书的授课对象或学生。
                          ⑨、厚:深,深潚。皮:彼的根字,这里含有皮的派生字之一彼的字义。
                            全章断句与结构分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区分上下德以区分道儒两家。上德代表道学,下德代表儒学。上德否定下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德定义,无为是道学经典特征)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2、区分辩识下德的三层次具体表现上仁义礼的内涵与实践差异)
                            故:失道。
                            (3、辩识结论:如此的下德即上仁义礼,皆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4、儒德仁义礼之间关系是梯次下滑,一蟹不如一蟹,共有特征是与有为失道)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5、到了最终的礼制,已成为忠信汇成的肤浅水泊与祸乱之源)
                            前试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6、总结前面试探的结果并揭示根源:前面1到5试探辨识出来的恶果,皆源于道治虚华而未落到实处,而这也就是产生周儒德仁义礼愚蠢行为的源头原因)
                            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不居亓华。
                            (7、所以,大丈夫当然居道治深潚而摒弃礼治浅泊,落实道治而非其虚华的恶果礼制)
                            故:去皮取此。
                            (8、这样,这里“皮”也即彼之所指,当然就很清楚了,就是下德也即周儒之礼治失道理论;而“此”,则代指“以道立天下”的道学了。因而去彼取此就是去下德取上德或去儒取道。
                          参考译文:
                            上德否定下德,所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所以无上德。
                            上德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而没有私欲目的。(默认:下德自行其是而有私欲目的。下德可依私欲再划分为三个具体次级档次:上仁、上义、上礼,具体阐述如下:)
                            上仁刻意推行仁,也没有私欲目的;上义刻意推行义且有私欲目的,上礼则推行礼而无人理睬,因而乃挽袖子捋胳膊上前强拉硬拽。所以,下德上仁上义上礼皆失道了!
                            失去了道呀,才轮到德作主,失去了德才轮到仁,失去了仁才轮到义,失去了义才轮到礼!礼制这个东西,就是由忠信汇成的肤浅水泊和一切祸乱的源头。
                            前面试探辩识的这一切,道治浮华未落到实处,就是一切愚昧产生的源头。因此,大丈夫一定要居道治之深潚,唾弃礼制的肤浅水泊;坚决落实道治而唾弃其浮华之恶果礼治。
                            因此,一定要去除下德礼治,全面落实上德道治。


                          IP属地:北京14楼2021-08-06 17:46
                          收起回复
                            简评:
                              本章作为全书首章,作者开门见山,首先区分道学上德和周儒下德,宣告上德否定下德,去下德取上德,等于一槌定音,奠定了全书去儒取道的基本宗旨和基础!剩下的就是展开论述何为以道治国以及如何“以道立天下”无为治世的方式方法等具体内容了。所以,本章乃是全书提纲挈领之作,是五千言的开场白,绌儒扬道论战的出发点,也是正确把握、理解《五千言》的入门点。所以,必须重点关注、正确理解,方能奠定读懂全文的基础。
                              因此,作者本章的论题与论点,也根本不是什么历史上的所谓古圣先贤或现代的砖家叫兽们注解的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什么论德,而是以周儒德仁义礼皆有为“失道”的共同缺陷为例证,论述“以道立天下”之道治的根本性、重要性和必然性所在。因此,去儒取道以及坚决落实以道治国,就是作者给予他的“大丈夫”学生的唯一正确出路和选择。
                              由此可见,本章乃是对于儒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所鼓吹的以德治国及其仁义礼智信等三纲五常保皇权私利学说的彻底打击与否定,强调唯有全面推崇落实道治才是唯一正确出路。这才是作者写作本章的真正目的和论题论点所在。所以,作者开言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否定下德是以有上德)之结论,根本就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意之作,而是以否定周儒的下德治国为实证和入门台阶,给出了:“道治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这个立场鲜明的绌儒扬道结论!所以,把它作为第一章,首先提出德仁义礼皆失道而必须“去皮取此”即去儒取道,其实就是为了开门见山,首先把道论提出并摆上桌面,然后再徐徐论之与解答:何为道?如何以道立天下?如此安排全书的布局与结构,当然可以说是深思远虑同时独具匠心之作!
                              而读者学了第一章,如果你就能够产生与心存“什么是道?道治?”的疑问 ,就说明你一只脚已经踏人了道门了!因为《五千言》,其实就是一部关于治国之道的论战性著作。
                              不过,至今为止所能看的全部历史注解,却都是竭力掩饰这一真相的故意歪曲误导之言。其中广受世人瞩目尤其是砖家叫兽吹捧的王弼、韩非等注解就是典型。为什么呢?当然因为它们都是独尊儒术淫威下被后儒有意汰留的符合绌道扬儒需要的儒解注释。儒家既然被独尊了两千多年,它岂能容许绌儒扬道的真正道学《五千言》公然批儒吗?要不是为了“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以弥补自身缺少哲学本体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致命缺陷,恐怕早就把五千言罢黜禁绝了,哪里还会殚精竭虑去删改原文歪曲误导,颠倒上下篇序去炮制什么儒家经典《道德经》呢!那不是主动替对手道学作宣传吗?
                              比如一开篇,韩非的注解:“德者,得身也”;而王弼是:“德者,得也”。二人的认识显然一脉相承,师徒情深。但结合原文来看,“德”真是如二人所言指“得”吗?如是,那么“德”畜之,还是“得”畜之?可见二人所言“德”之为“得”,皆与五千言毫不搭界,都是他们个人的主观想当然胡扯。上德,就是上得?得畜之?含得之厚?……这不是胡扯又是什么?!所以,两人的注解,完全偏离了原作内涵,纯属胡扯一通,故意误导后人。还远不如河上公: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至少河的上德,是指上德之人,而与什么的“得”无关。就拿儒家自身来讲,也是:“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唐虞之道》”,从而儒家的上德,也是指上德之人,与二人的什么“得”这样的公然歪曲误导胡说八道毫不相关。
                              为什么会这样呢?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就象共产党领导下不可能公然允许反共言论猖獗一样,独尊儒术的大政方针下,同样不会容许明目张胆地绌儒反儒的言论与学说公然生存,因而韩王二人并非看不懂,而是存心误导歪曲用以迎合时政,或者干脆就是后儒假借他们的名头的捉刀之作,用以实现实际歪曲罢黜道学的的目的。曲径通幽,由此把五千言中的绌儒色彩彻底屏蔽,然后把其中从宇宙起源论起的本体论哲学提出来为儒家所用而“内用黄老”。因而韩王的注解,不过是儒家罢黜百家借力打力的最好大棒而已。想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加上汉初黄老之学为官学,汉武帝之前的注解诠释绝非唯有韩非一家,为什么能流传千年的注解,先秦注释独剩韩非一家?答案恐怕也只有一个,即:韩非注老的流传,是把持国家舆论出版界全权的后儒特意选留的,因为他的胡说八道,对独尊儒术歪曲道学误导读者有大用。由此也可见,官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威力之大,而它却又偏偏允许道学全国流传,为什么?因为被阉割篡改歪曲为谈玄论道的玄学之后的道学,实际上已经成为儒术的理论基础而促进与实现了“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儒术完善化。所以,道学五千言原本的道儒互绌,也就不可避免地在儒家完成变性手术后,变成了道儒互补: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儒家经典——道德经了!
                              韩非,于无意中成了儒术一家独大的帮凶。而王弼注老能够得到推崇而广泛流传,恐怕也是同样原因。因为他沿袭了韩非的衣钵,阉割歪曲了五千言的绌儒色彩,为独尊儒术添砖加瓦,怎能不得到把持舆论权的儒家的青睐呢?《河上公章句》得到流传,恐怕也是同样原因。因为河的注解同样阉割掉了五千言的绌儒色彩。
                              总之,从先秦到如今,反映五千言原本绌儒色彩的注解,恐怕都没有好下场而全部“被”失传了。如果不是独尊儒术之前入葬的帛书出土,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淫威下的道学,恐怕永远都只能成为儒术“内用黄老”的理论陪侍丫鬟而终身为儒术服务了。
                              由此也可见,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开始,儒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统治中华思想舆论理论界长超两千多年,其唯我独尊,戕害百家,危害之大,流毒之深,手段之卑劣,真可谓是触目惊心吧!道学借助帛书出土,加上现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术氛围,还可以还其本来面目,那其余的百家呢?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呢?因此,失去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蓬勃朝气发展基础,老迈僵化不会发展的儒术一家独大,死气沉沉,中国到近代堕落到落后挨打,不得不“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实在是理所应当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否则,那才真是不合情理。说到这里,使人不由地想起了龚自珍的那首发人深省的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也许只有踩着曾经唯我独尊的儒术的尸体,才能真正实现群策群力,全民族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齐心合力发展自然科学技术,中华民族再次登临世界民族之林之巅才能真正成为现实吧!


                            IP属地:北京15楼2021-08-06 17:47
                            收起回复
                              恭喜消毒,修成正果。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1-08-06 17: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