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间质性肾炎
习题二十
间质性肾炎简介
肾间质是位于肾单位及集合管之间的结缔组织,由间质细胞、网状纤维、少量弹力纤维、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组成。
间质性肾炎,又称为小管-间质性肾炎(TIN) ,为一组累及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炎性疾病。慢性肾小肾一间质性病变可为肾小球病变、血管性病变、多囊肾和代谢性疾病进展的结果。原发性肾小管-间质性损伤主要由细菌等生物病原体感染和药物、重金属等中毒引起。间质性肾炎还可细分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和慢性间质性肾炎,其病理大体相同。
一、间质性肾炎的病因
间质性肾炎是以肾小管间质炎症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按病因大体上可分为免疫性、感染性、特发性三大类,其中第一类包括药物过敏所致的和其它免疫性疾病如免疫复合物、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所致等。
由药物过敏引起的间质性肾炎,随着抗生素等多种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发生率日益增多,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占这一类病例的多数,及时诊断此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停用致病药物后,多数患者的肾功能可以恢复;而漏诊、误诊的患者可因肾功能衰竭死亡或迁延成慢性间质性肾炎。
二、导致间质性肾炎的药物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常见的可导致间质性肾炎的药物有以下几类。
㈠ 抗生素类
⒈ 青霉素类:甲氧苯青霉素、苯唑青霉素、乙氧萘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青霉素G等。
⒉ 头孢菌素类: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噻肟等。
⒊ 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⒋ 喹诺酮类抗菌药:环丙氟哌酸、氟嗪酸等。
⒌ 其它抗菌药物:磺胺类、利福平、乙胺丁醇、多粘菌素E 、四环素、红霉素、万古霉素等。
㈡ 非甾类抗炎药(NSAIDs) 包括消炎痛、保泰松、布洛芬、双氯灭痛、痛灭定、萘普生、阿斯匹林、甲灭酸、苯氧布洛芬等。
㈢ 其它 包括苯茚二酮、苯妥英钠、酰胺眯嗪、苯巴比妥、噻嗪类利尿剂、速尿、氨苯喋啶、甲氰咪呱、呋喃硝胺、扑热息痛、硫唑嘌呤、别嘌呤醇、氨替比林、安妥明、甲基多巴、D-青霉胺、环孢菌素A 、巯甲丙脯酸、α-干扰素、白介素Ⅱ、无环鸟苷等。
㈣ 有些中药,如马兜铃、青木香、天仙藤、广防己、汉中防己、关木通、寻骨风等,如果单独、长期、大剂量使用,也会导致肾间质性病变。这些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要谨慎使用。
三、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主要有:肾脏增大或正常;肾间质弥漫性水肿;伴灶性或弥漫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可夹杂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肾间质中有时可见上皮样肉芽肿;肾小球正常或有轻度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管可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与再生。间质损害的严重程度常与病情相一致。
四、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
㈠ 全身过敏反应表现 由药物所致者常有发热、皮疹(以多形、鲜红的斑丘疹多见,发生率约30%~50%)。此外,尚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生率约10%~80%),但历时较短。血清IgE浓度升高(发生率约50%),部分病例还可有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肾区胀痛等。青霉素、利福平、别嘌呤醇引起者可出现溶血尿毒综合征(HUS)。
㈡ 肾脏方面的表现
⒈ 尿检异常:20%~50%患者出现少尿或无尿,多数患者有镜下或肉眼血尿,尿白细胞常增多,部分患者的尿中可检出嗜酸性粒细胞,尚可见各类管型,尿蛋白常为少量至中量,且系以低分子量为主的蛋白质(常<2g/d)。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者可有大量蛋白尿,甚至发生肾病综合征。
⒉ 肾小管功能障碍:十分常见,以肾小管性酸中毒、失盐性肾炎、糖尿、氨基酸尿为特征。
⒊ 肾功能不全:轻症者表现为无症状尿检异常,但多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中约有15%~30%的患者需透析治疗。
⒋ 急性感染症状 由感染所致者,尤其是败血症时,可有全身感染和中毒症状,抗菌治疗有效。
四、诊断
肾活检是确诊急性TIN的主要手段。
五、治疔
1.药物所致者应及时停用有关药物,不用有损害肾脏的药物。
2.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或过敏症状明显者,可给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过敏药物。
3.治疗原发病因,与感染有关者应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4.严重尿毒症患者可进行透析疗法。
习题二十
间质性肾炎简介
肾间质是位于肾单位及集合管之间的结缔组织,由间质细胞、网状纤维、少量弹力纤维、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组成。
间质性肾炎,又称为小管-间质性肾炎(TIN) ,为一组累及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炎性疾病。慢性肾小肾一间质性病变可为肾小球病变、血管性病变、多囊肾和代谢性疾病进展的结果。原发性肾小管-间质性损伤主要由细菌等生物病原体感染和药物、重金属等中毒引起。间质性肾炎还可细分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和慢性间质性肾炎,其病理大体相同。
一、间质性肾炎的病因
间质性肾炎是以肾小管间质炎症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按病因大体上可分为免疫性、感染性、特发性三大类,其中第一类包括药物过敏所致的和其它免疫性疾病如免疫复合物、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所致等。
由药物过敏引起的间质性肾炎,随着抗生素等多种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发生率日益增多,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占这一类病例的多数,及时诊断此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停用致病药物后,多数患者的肾功能可以恢复;而漏诊、误诊的患者可因肾功能衰竭死亡或迁延成慢性间质性肾炎。
二、导致间质性肾炎的药物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常见的可导致间质性肾炎的药物有以下几类。
㈠ 抗生素类
⒈ 青霉素类:甲氧苯青霉素、苯唑青霉素、乙氧萘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青霉素G等。
⒉ 头孢菌素类: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噻肟等。
⒊ 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⒋ 喹诺酮类抗菌药:环丙氟哌酸、氟嗪酸等。
⒌ 其它抗菌药物:磺胺类、利福平、乙胺丁醇、多粘菌素E 、四环素、红霉素、万古霉素等。
㈡ 非甾类抗炎药(NSAIDs) 包括消炎痛、保泰松、布洛芬、双氯灭痛、痛灭定、萘普生、阿斯匹林、甲灭酸、苯氧布洛芬等。
㈢ 其它 包括苯茚二酮、苯妥英钠、酰胺眯嗪、苯巴比妥、噻嗪类利尿剂、速尿、氨苯喋啶、甲氰咪呱、呋喃硝胺、扑热息痛、硫唑嘌呤、别嘌呤醇、氨替比林、安妥明、甲基多巴、D-青霉胺、环孢菌素A 、巯甲丙脯酸、α-干扰素、白介素Ⅱ、无环鸟苷等。
㈣ 有些中药,如马兜铃、青木香、天仙藤、广防己、汉中防己、关木通、寻骨风等,如果单独、长期、大剂量使用,也会导致肾间质性病变。这些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要谨慎使用。
三、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主要有:肾脏增大或正常;肾间质弥漫性水肿;伴灶性或弥漫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可夹杂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肾间质中有时可见上皮样肉芽肿;肾小球正常或有轻度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管可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与再生。间质损害的严重程度常与病情相一致。
四、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
㈠ 全身过敏反应表现 由药物所致者常有发热、皮疹(以多形、鲜红的斑丘疹多见,发生率约30%~50%)。此外,尚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生率约10%~80%),但历时较短。血清IgE浓度升高(发生率约50%),部分病例还可有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肾区胀痛等。青霉素、利福平、别嘌呤醇引起者可出现溶血尿毒综合征(HUS)。
㈡ 肾脏方面的表现
⒈ 尿检异常:20%~50%患者出现少尿或无尿,多数患者有镜下或肉眼血尿,尿白细胞常增多,部分患者的尿中可检出嗜酸性粒细胞,尚可见各类管型,尿蛋白常为少量至中量,且系以低分子量为主的蛋白质(常<2g/d)。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者可有大量蛋白尿,甚至发生肾病综合征。
⒉ 肾小管功能障碍:十分常见,以肾小管性酸中毒、失盐性肾炎、糖尿、氨基酸尿为特征。
⒊ 肾功能不全:轻症者表现为无症状尿检异常,但多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中约有15%~30%的患者需透析治疗。
⒋ 急性感染症状 由感染所致者,尤其是败血症时,可有全身感染和中毒症状,抗菌治疗有效。
四、诊断
肾活检是确诊急性TIN的主要手段。
五、治疔
1.药物所致者应及时停用有关药物,不用有损害肾脏的药物。
2.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或过敏症状明显者,可给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过敏药物。
3.治疗原发病因,与感染有关者应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4.严重尿毒症患者可进行透析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