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常住法中[体]的所在:
为免被意识常见迷惑与欺骗,需要对如来常住法中[体]的部分辨析。使有求唯识者免遭其难。
一、空经与如来常住经
如说,解脱。那么必然是要解脱问题,起码要解脱于难。
问题,可以使用事情与行为来表示。
而因为本来真唯识量的缘故,由本觉与不觉(或者觉行不满),而践行佛法,就有了[空经与如来常住经]两条线。
空经是最难的,实际上只有佛才能完整开演。因为佛是本觉。
而由开示空经的线中,在佛所教晚期,逐渐开示如来常住经。以表现如来的一切智德,表现如来出世本义。
如来常住经,主要是由内门与外门的菩萨,为续佛慧命而开敷的。
二、菩萨践行如来常住经的表现
与佛本觉不同,菩萨觉行未满,还不是本觉。
所以,需要以[持续在种种事情行为中],来弥补自己的缺陷。这样开敷如来常住经。
一类菩萨可能从一些事情中表露一类问题与解,另外一类菩萨可能从另外一些行为中得出另外一些解法。
菩萨要表现如来常住经,所以实际上不能有[法主、家长]的作风(当然佛也不是家长制,佛是本觉摄取众生。空经菩萨与意识常见者才乐好家长制)。因为菩萨有种种缺,而又有无量粗细的问题需要面对。
菩萨践行常住经的特点,是持续在种种事情与行为中,面对问题,不断探究。
这样的话,实际就表示,应该会与传统佛教的面貌极为不同。自然表达方式也会多有不同。
比如,要这样表现如来常住法,需要对[一心八识的唯识相],需要对[唯识与佛名],有深刻的探究与践行。
三、体怎么表现在行为之中
[体]为核心,是空经菩萨破性空缘起一类断见的核心。
当然,顺着这条线,与空经菩萨亲近的意识常见外道,也会由此为契,对如来常住法,行种种问难。
性空缘起,有它结构上的缺陷。
它是以纯粹流变为法,进而立意识空为宗。说为性空缘起。
由这种‘龟毛兔角’的特点,产生了乐好邪淫、散乱的行为问题,被空经菩萨、意识常见抓住缺陷所破。
但是,如来常住经,并不是基于龟毛兔角,而是基于唯识的生灭门。主要在于唯识的相用。
四、唯识相的表示
唯识相,要简单表示它的话,就是[一心八识]。
对比出相貌。所以要体会一心八识,需要先看所要解脱的问题。
可以简单表示问题,说为‘两种我’为所要面对的问题。
那么,要解两种我的问题,怎么才能真正解脱?
当然,常断见会很容易想到说,自然是[两种无我,来解两种我],由离开两种我的问题、离开系敷,自然得脱。
问题在于,能离到什么地方?离开一切有解脱吗?
离开一切没有解脱。
比如说,欠别人10快钱。
要解这个问题,自然是还10块钱。如果是想法藏起来,或者赖账,这能是真正的办法吗?不是。
所以,‘我与无我’是方便遮说,并不直接表示解脱方法,只是重点在于,单纯的表示问题与问题的消失。
要解这个问题,办法才是核心。
所以,要想真正解决两种我的办法,实际得包括两种我才行。由能替代两种我,才能真正使两种我的问题得到解决。
所以,解一切相的问题,真正对应的是[实相、唯识相、佛相、本觉相]。
而意识常见就有问题了,会问说:请问,都在相上打转,体在哪里?名相事项上转,无异于是把实体丢弃了。这样丢弃实体,不就是性空缘起的断见吗?
如果本落入常断见之中,就会很容易被这样的诘难而难住。
但是,从实相上看,体能离相吗?
体若无相,应该立刻入无余涅槃才对。
而所谓相,它的实义,是指唯识相。并不真是性空缘起相。
怎么说明这个问题呢?
有神学、有哲学、有科学,有道、有易,……,总之依据一切有理,可知一切相本来唯识相。
比如说,神学哲学与科学这一类。
有个重点,就是探究关于[体]的理。
而体的理,形而上从哪来的呢?
从唯识相,从这个一切种子识的体相,而来的。
从种种变化、事情、行为中,来表示这个唯识体,(不是指纯粹的唯识自体,因为纯粹指体,是无余涅槃。),就会基于一心八识产生形而上的体理。
比如从第二义说,一切理与一切事情行为的由来,可由[推演、逻辑]而得出。
因为一切种子识、一心八识,包含了两翼、包括了体相理,所以就能由一心八识本具性能,推演出形而下的体理、相理。
比如,科学中的原子论,就来自体理。
由体所含原子,来确立一种什么样的体,由这个原子成分决定会有什么方面的性能。
当一心八识,向‘异’而现时,由一异性能在异的表现相貌,就有了具体东西有体理的现象。
所以由此可知,在唯识相中,包含了体,并不是性空缘起而无体。而且因为体是重要一面,关于体的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由一心八识所藏的体理,可知唯识相已经包含了体的部分,并不是无体。
而意识常见所诘难的实质,是站在无余涅槃的角度,诘难名相中无体。而无余涅槃中,肯定没有名相,也没有诘难,也没有实证真如。
而在唯识相中,唯识体活灵活现的表现。意识常见却盲不知道。
所以,名相中本有体,并且也是无法抛弃的成分。
性空缘起,是由邪行所以落入纯粹流变。就像投机者,只是由乐好名相外表,而不是基于名相实义而来。就像看客,虽然说的天花乱坠,却不是演戏者。
而唯识相,却不是性空缘起。它是由唯识生灭门来表现如来常住义。
五、一心二门行中的真如门
首先,一心二门的建立,是由唯识的演绎理而来的。因事情行为的不同,开立一心二门,对应不同性质的问题。就像春夏与秋冬。
真如门,在这二门里,是要起码解决一类现实问题的。
比如,全球化过度,它的原因是什么?欧美左派的问题,怎么解?
这个方法,即是唯识的真如门。
问题是,这个唯识真如门,与空经菩萨所说真如门不同。因为这个唯识真如门,是要解决现实问题。
它解决现实问题的核心,是回归生产发展的本质,回归唯识。而不是去禁锢人、禁闭人。
相反,是通过唯识真如门,由如来常住法,表述自由与发展的本质正义是什么。而不是关闭言论、禁锢行为。
所以,唯识真如门所指是[大般涅槃]。不是空经菩萨与意识常见,把无余涅槃与自性涅槃误会是大般涅槃。
六、如何解佛名
佛名,就来自一切法的实相是唯识相。
由阿赖耶识一心,乘此一心一义,觉行圆满而成就佛名净土。
所以,所谓闻佛念佛。即是指,由本来唯识相导出本来毕竟一相,即是本觉。
闻佛念佛,即是乘佛名本觉而行种普贤种行,渐入佛法。
如《法华经.药王菩萨品》:
是一切眾生憙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沈水、膠香,又飲瞻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
为免被意识常见迷惑与欺骗,需要对如来常住法中[体]的部分辨析。使有求唯识者免遭其难。
一、空经与如来常住经
如说,解脱。那么必然是要解脱问题,起码要解脱于难。
问题,可以使用事情与行为来表示。
而因为本来真唯识量的缘故,由本觉与不觉(或者觉行不满),而践行佛法,就有了[空经与如来常住经]两条线。
空经是最难的,实际上只有佛才能完整开演。因为佛是本觉。
而由开示空经的线中,在佛所教晚期,逐渐开示如来常住经。以表现如来的一切智德,表现如来出世本义。
如来常住经,主要是由内门与外门的菩萨,为续佛慧命而开敷的。
二、菩萨践行如来常住经的表现
与佛本觉不同,菩萨觉行未满,还不是本觉。
所以,需要以[持续在种种事情行为中],来弥补自己的缺陷。这样开敷如来常住经。
一类菩萨可能从一些事情中表露一类问题与解,另外一类菩萨可能从另外一些行为中得出另外一些解法。
菩萨要表现如来常住经,所以实际上不能有[法主、家长]的作风(当然佛也不是家长制,佛是本觉摄取众生。空经菩萨与意识常见者才乐好家长制)。因为菩萨有种种缺,而又有无量粗细的问题需要面对。
菩萨践行常住经的特点,是持续在种种事情与行为中,面对问题,不断探究。
这样的话,实际就表示,应该会与传统佛教的面貌极为不同。自然表达方式也会多有不同。
比如,要这样表现如来常住法,需要对[一心八识的唯识相],需要对[唯识与佛名],有深刻的探究与践行。
三、体怎么表现在行为之中
[体]为核心,是空经菩萨破性空缘起一类断见的核心。
当然,顺着这条线,与空经菩萨亲近的意识常见外道,也会由此为契,对如来常住法,行种种问难。
性空缘起,有它结构上的缺陷。
它是以纯粹流变为法,进而立意识空为宗。说为性空缘起。
由这种‘龟毛兔角’的特点,产生了乐好邪淫、散乱的行为问题,被空经菩萨、意识常见抓住缺陷所破。
但是,如来常住经,并不是基于龟毛兔角,而是基于唯识的生灭门。主要在于唯识的相用。
四、唯识相的表示
唯识相,要简单表示它的话,就是[一心八识]。
对比出相貌。所以要体会一心八识,需要先看所要解脱的问题。
可以简单表示问题,说为‘两种我’为所要面对的问题。
那么,要解两种我的问题,怎么才能真正解脱?
当然,常断见会很容易想到说,自然是[两种无我,来解两种我],由离开两种我的问题、离开系敷,自然得脱。
问题在于,能离到什么地方?离开一切有解脱吗?
离开一切没有解脱。
比如说,欠别人10快钱。
要解这个问题,自然是还10块钱。如果是想法藏起来,或者赖账,这能是真正的办法吗?不是。
所以,‘我与无我’是方便遮说,并不直接表示解脱方法,只是重点在于,单纯的表示问题与问题的消失。
要解这个问题,办法才是核心。
所以,要想真正解决两种我的办法,实际得包括两种我才行。由能替代两种我,才能真正使两种我的问题得到解决。
所以,解一切相的问题,真正对应的是[实相、唯识相、佛相、本觉相]。
而意识常见就有问题了,会问说:请问,都在相上打转,体在哪里?名相事项上转,无异于是把实体丢弃了。这样丢弃实体,不就是性空缘起的断见吗?
如果本落入常断见之中,就会很容易被这样的诘难而难住。
但是,从实相上看,体能离相吗?
体若无相,应该立刻入无余涅槃才对。
而所谓相,它的实义,是指唯识相。并不真是性空缘起相。
怎么说明这个问题呢?
有神学、有哲学、有科学,有道、有易,……,总之依据一切有理,可知一切相本来唯识相。
比如说,神学哲学与科学这一类。
有个重点,就是探究关于[体]的理。
而体的理,形而上从哪来的呢?
从唯识相,从这个一切种子识的体相,而来的。
从种种变化、事情、行为中,来表示这个唯识体,(不是指纯粹的唯识自体,因为纯粹指体,是无余涅槃。),就会基于一心八识产生形而上的体理。
比如从第二义说,一切理与一切事情行为的由来,可由[推演、逻辑]而得出。
因为一切种子识、一心八识,包含了两翼、包括了体相理,所以就能由一心八识本具性能,推演出形而下的体理、相理。
比如,科学中的原子论,就来自体理。
由体所含原子,来确立一种什么样的体,由这个原子成分决定会有什么方面的性能。
当一心八识,向‘异’而现时,由一异性能在异的表现相貌,就有了具体东西有体理的现象。
所以由此可知,在唯识相中,包含了体,并不是性空缘起而无体。而且因为体是重要一面,关于体的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由一心八识所藏的体理,可知唯识相已经包含了体的部分,并不是无体。
而意识常见所诘难的实质,是站在无余涅槃的角度,诘难名相中无体。而无余涅槃中,肯定没有名相,也没有诘难,也没有实证真如。
而在唯识相中,唯识体活灵活现的表现。意识常见却盲不知道。
所以,名相中本有体,并且也是无法抛弃的成分。
性空缘起,是由邪行所以落入纯粹流变。就像投机者,只是由乐好名相外表,而不是基于名相实义而来。就像看客,虽然说的天花乱坠,却不是演戏者。
而唯识相,却不是性空缘起。它是由唯识生灭门来表现如来常住义。
五、一心二门行中的真如门
首先,一心二门的建立,是由唯识的演绎理而来的。因事情行为的不同,开立一心二门,对应不同性质的问题。就像春夏与秋冬。
真如门,在这二门里,是要起码解决一类现实问题的。
比如,全球化过度,它的原因是什么?欧美左派的问题,怎么解?
这个方法,即是唯识的真如门。
问题是,这个唯识真如门,与空经菩萨所说真如门不同。因为这个唯识真如门,是要解决现实问题。
它解决现实问题的核心,是回归生产发展的本质,回归唯识。而不是去禁锢人、禁闭人。
相反,是通过唯识真如门,由如来常住法,表述自由与发展的本质正义是什么。而不是关闭言论、禁锢行为。
所以,唯识真如门所指是[大般涅槃]。不是空经菩萨与意识常见,把无余涅槃与自性涅槃误会是大般涅槃。
六、如何解佛名
佛名,就来自一切法的实相是唯识相。
由阿赖耶识一心,乘此一心一义,觉行圆满而成就佛名净土。
所以,所谓闻佛念佛。即是指,由本来唯识相导出本来毕竟一相,即是本觉。
闻佛念佛,即是乘佛名本觉而行种普贤种行,渐入佛法。
如《法华经.药王菩萨品》:
是一切眾生憙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沈水、膠香,又飲瞻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