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教育部针对考研的改革和政策特别的多,比如:
专硕将继续扩招;
全国多所高校响应教育部政策,停招学硕;
教育部通气会公布“2022年研究生将继续扩大招生规模”等等。
而这些政策总体来说基本都是关于“专硕”和“非全日制”考生的,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学硕竞争压力的增大。
让想要考研的同学对“如何选择研究生类别”和“学硕竞争的压力”感到非常的苦恼和纠结。
(图 纠结)
而通过21届考研学长发现,不光是即将准备考研的22届同学对“非全”有很大的疑惑,甚至就连已经考完研的21届考生,至今还都对“非全”存有疑惑,有不少考生甚至21届调剂的时候,都不敢调剂到“非全”。
那么今天,学长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非全日制”,希望能给各位同学缕清思路,搞懂什么是“非全”,以及国家对“非全”的政策和“非全”未来的发展。
“非全日制”的现状!
1、社会认可度低
2017年,是我国“非全日制”招生的第一届,由于当时“非全”处于初建状态,培养方式和配套政策都不完善,再加之国民对“非全”也缺乏基本的了解。
这就导致了大家把“非全”和以前的“在职单证”研究生混为一谈,所以从那时起,“非全”在社会上的被认可度就非常的低。
据统计,“非全日制”研究生有80%在就业时都因为学历遭到过歧视!
(图 歧视)
2、“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不足
自从“非全日制”研究生被纳入统考,各院校就一直面临“非全日制”招生生源不足的问题。
无人报考、无人上线、不愿调剂到“非全”等现象一直存在,且在近几年研究生大量扩招的带动下,很多院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比例依然逐年下降。
(图 下降)
3、“非全日制”含金量饱受质疑
教育部曾经面向全国各招生单位做过一项调查,调查中显示:
52%的招生单位认为“全日制”比“非全日制”培养的质量更高,且存在明显差异;
33%认为“全日制”比“非全日制”培养质量高,但并不明显;
10%的招生单位认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的质量基本一样;
5%的招生单位认为“非全日制”比“全日制”培养质量高,但不明显。
(图 差异)
由此可见,社会对“非全日制”的认知和认可程度都是偏低的。
4、“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简单点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方式是“非脱产学习”,也就是一边工作一遍读研,上课时间一般是周末或寒暑假。
而这也是大家普遍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学习时间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效率和效果都不好。
但也有院校会承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采用同样的上课以及培养方式,只在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
目前,各院校为弥补“非全”课时不足所采取的方式是延长“非全日制”的基本学习年限,一般“非全日制”会比“全日制”多学半年到一年。
国家对“非全日制”政策的引导及完善!
2016年:
教育部发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并且“招生政策”和“考试标准”以及“培养质量”都要相同。
且学历学位证书要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效力。
2020年2月:
教育部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工作问题发布通知,规定全国各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的“就业”和“落户”机会。
2020年11月:
教育部发文要求招聘单位“不得歧视”非全学历。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不得把“全日制”或“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条件。
并且建议建立用人单位“黑名单”,让存在“歧视”、“欺诈”行为的用人单位无所遁形。
(图 教育部)
由此可见,我国正在逐步探索和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还无法完全扭转社会对“非全”的认知偏差,但相信随着“非全”和“专硕”的扩招,国家政策的帮助,用不了多久,“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最后, 学长再给大家总结一下:
“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及标准;
入学培养时,也执行相同的培养标准;
“非全日制”研究生发双证,且学历学位证书和“全日制”一样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剩下的,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们用自己自身的努力以及实力去证明,“非全日制”并不比“全日制”差了!
专硕将继续扩招;
全国多所高校响应教育部政策,停招学硕;
教育部通气会公布“2022年研究生将继续扩大招生规模”等等。
而这些政策总体来说基本都是关于“专硕”和“非全日制”考生的,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学硕竞争压力的增大。
让想要考研的同学对“如何选择研究生类别”和“学硕竞争的压力”感到非常的苦恼和纠结。
(图 纠结)
而通过21届考研学长发现,不光是即将准备考研的22届同学对“非全”有很大的疑惑,甚至就连已经考完研的21届考生,至今还都对“非全”存有疑惑,有不少考生甚至21届调剂的时候,都不敢调剂到“非全”。
那么今天,学长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非全日制”,希望能给各位同学缕清思路,搞懂什么是“非全”,以及国家对“非全”的政策和“非全”未来的发展。
“非全日制”的现状!
1、社会认可度低
2017年,是我国“非全日制”招生的第一届,由于当时“非全”处于初建状态,培养方式和配套政策都不完善,再加之国民对“非全”也缺乏基本的了解。
这就导致了大家把“非全”和以前的“在职单证”研究生混为一谈,所以从那时起,“非全”在社会上的被认可度就非常的低。
据统计,“非全日制”研究生有80%在就业时都因为学历遭到过歧视!
(图 歧视)
2、“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不足
自从“非全日制”研究生被纳入统考,各院校就一直面临“非全日制”招生生源不足的问题。
无人报考、无人上线、不愿调剂到“非全”等现象一直存在,且在近几年研究生大量扩招的带动下,很多院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比例依然逐年下降。
(图 下降)
3、“非全日制”含金量饱受质疑
教育部曾经面向全国各招生单位做过一项调查,调查中显示:
52%的招生单位认为“全日制”比“非全日制”培养的质量更高,且存在明显差异;
33%认为“全日制”比“非全日制”培养质量高,但并不明显;
10%的招生单位认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的质量基本一样;
5%的招生单位认为“非全日制”比“全日制”培养质量高,但不明显。
(图 差异)
由此可见,社会对“非全日制”的认知和认可程度都是偏低的。
4、“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简单点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方式是“非脱产学习”,也就是一边工作一遍读研,上课时间一般是周末或寒暑假。
而这也是大家普遍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学习时间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效率和效果都不好。
但也有院校会承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采用同样的上课以及培养方式,只在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
目前,各院校为弥补“非全”课时不足所采取的方式是延长“非全日制”的基本学习年限,一般“非全日制”会比“全日制”多学半年到一年。
国家对“非全日制”政策的引导及完善!
2016年:
教育部发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并且“招生政策”和“考试标准”以及“培养质量”都要相同。
且学历学位证书要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效力。
2020年2月:
教育部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工作问题发布通知,规定全国各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的“就业”和“落户”机会。
2020年11月:
教育部发文要求招聘单位“不得歧视”非全学历。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不得把“全日制”或“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条件。
并且建议建立用人单位“黑名单”,让存在“歧视”、“欺诈”行为的用人单位无所遁形。
(图 教育部)
由此可见,我国正在逐步探索和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还无法完全扭转社会对“非全”的认知偏差,但相信随着“非全”和“专硕”的扩招,国家政策的帮助,用不了多久,“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最后, 学长再给大家总结一下:
“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及标准;
入学培养时,也执行相同的培养标准;
“非全日制”研究生发双证,且学历学位证书和“全日制”一样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剩下的,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们用自己自身的努力以及实力去证明,“非全日制”并不比“全日制”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