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视,转条采访。全文如下:
形象专业皆得满分 电视电影尽显天份
——访电影《东风雨》导演柳云龙
日期:2010-04-17 作者:孙佳音 来源:新民晚报
五年前,第一次拍摄电视剧,《暗算》让柳云龙一战成名;五年后,第一次执导电影,《东风雨》筹创两年如今面世。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史上仅有的两个形象分满分的学生之一,甚至作为学院招生史上唯一的一个得到专业满分的学生,2005年完成《暗算》时柳云龙已经离开学校整整12年,5年后他带来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导演作品。很多人用“大器晚成”来形容他,昨天下午柳云龙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却说:“作为导演,我还年轻,路还很长。”
我的演员,爱受折磨
第一部电影导演作品,柳云龙从筹备算起花了两年时间,拍完杀青戏后他昏睡了足足47个小时。影片的美术指导和编剧都曾自信地表示,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这是一部从道具到场景,从人物到剧情都追求精细唯美的电影,导演在现场的认真和专注也早已成为坊间皆知的“秘密”。那么他的演员会不会因此压力过大而产生反感情绪呢?“他们很开心,其实我的演员都喜欢受‘折磨’。”柳云龙解释道,“一个好的演员,最渴望的就是有人‘磨’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演员的真正潜能,才能真的颠覆自己,不断创造新的银幕形象。”
电视电影,没有差别
电视剧的导演做过几回,甚至各种最佳导演奖柳云龙也在2006年拿到手软,但执掌一部投资过亿元的电影,这还是头一回。当记者问,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的柳云龙是否会有新的感悟时,他很利落地回答:“在我眼里,电影和电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柳云龙看来,从置景到叙事、从镜头语言到人物结构,他的电影和电视,在细节处一定能找到属于“柳云龙”的风格。“而且我从来不觉得电影导演就一定比电视剧导演厉害。《暗算》仅7号楼一个场景,就有超过200场戏,如何在这样一个空间里调度好镜头,对导演和摄影都是极大的考验,很多电影导演未必做得好。”
坦然面对,前路漫长
虽然之前监制、导演的电视剧在口碑和收视上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执掌过亿元的投资,以新人的姿态闯进更现实也更残酷的电影市场,柳云龙是否在心里做好了迎接另一场“东风雨”的准备呢?他既没有如很多导演一般表示“很有信心”,也没有像还有一些导演一样诉说“压力很大”,无论是电影的口碑还是票房,他都用“我不在乎”四个字表达。这份不在乎,也许并不是真的不在乎,而是当他竭尽全力之后的一份坦然,因为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驻京记者 孙佳音(本报今日北京电)

形象专业皆得满分 电视电影尽显天份
——访电影《东风雨》导演柳云龙
日期:2010-04-17 作者:孙佳音 来源:新民晚报
五年前,第一次拍摄电视剧,《暗算》让柳云龙一战成名;五年后,第一次执导电影,《东风雨》筹创两年如今面世。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史上仅有的两个形象分满分的学生之一,甚至作为学院招生史上唯一的一个得到专业满分的学生,2005年完成《暗算》时柳云龙已经离开学校整整12年,5年后他带来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导演作品。很多人用“大器晚成”来形容他,昨天下午柳云龙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却说:“作为导演,我还年轻,路还很长。”
我的演员,爱受折磨
第一部电影导演作品,柳云龙从筹备算起花了两年时间,拍完杀青戏后他昏睡了足足47个小时。影片的美术指导和编剧都曾自信地表示,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这是一部从道具到场景,从人物到剧情都追求精细唯美的电影,导演在现场的认真和专注也早已成为坊间皆知的“秘密”。那么他的演员会不会因此压力过大而产生反感情绪呢?“他们很开心,其实我的演员都喜欢受‘折磨’。”柳云龙解释道,“一个好的演员,最渴望的就是有人‘磨’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演员的真正潜能,才能真的颠覆自己,不断创造新的银幕形象。”
电视电影,没有差别
电视剧的导演做过几回,甚至各种最佳导演奖柳云龙也在2006年拿到手软,但执掌一部投资过亿元的电影,这还是头一回。当记者问,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的柳云龙是否会有新的感悟时,他很利落地回答:“在我眼里,电影和电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柳云龙看来,从置景到叙事、从镜头语言到人物结构,他的电影和电视,在细节处一定能找到属于“柳云龙”的风格。“而且我从来不觉得电影导演就一定比电视剧导演厉害。《暗算》仅7号楼一个场景,就有超过200场戏,如何在这样一个空间里调度好镜头,对导演和摄影都是极大的考验,很多电影导演未必做得好。”
坦然面对,前路漫长
虽然之前监制、导演的电视剧在口碑和收视上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执掌过亿元的投资,以新人的姿态闯进更现实也更残酷的电影市场,柳云龙是否在心里做好了迎接另一场“东风雨”的准备呢?他既没有如很多导演一般表示“很有信心”,也没有像还有一些导演一样诉说“压力很大”,无论是电影的口碑还是票房,他都用“我不在乎”四个字表达。这份不在乎,也许并不是真的不在乎,而是当他竭尽全力之后的一份坦然,因为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驻京记者 孙佳音(本报今日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