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是红的红吧 关注:24贴子:3,463

Farewell,good hunter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May you find your worth in the waking world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08-25 17:50回复
    我们来想想拉康所说的爱:是将没有的东西给不需要的人。按照齐泽克的解释(《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p161):爱的回答是,“我是你身上缺乏的东西,我要以我对你的奉献,以我为你作出的牺牲,把你填平,使你完整……主体把自己当作用以填充大他者中的匮乏的客体,提交给大他者,这不仅满足了大他者的欲求,而且还消除主体自己的匮乏。
    爱在这里(的运作难道不是互消性的一个绝佳的例子吗?我能在象征层面上主动爱别人,让别人被动接受我的爱,是因为我在幻象的层面把对方体验为一个电子宠物,我完全知道她/他想要什么。“主体把自己当作用以填充大他者中的匮乏的客体,提交给大他者”,这就是为什么主体会在互消性中将自己变成“客体”。填充大他者的匮乏,在哪里填充,当然是幻象中!现实(象征层面)中的大他者的分裂是绝对的,不可能被任何东西弥补的。
    这种虚假的爱的幻象掩盖了什么?根据拉康的说法:掩盖了任何牺牲都无法满足的他性(Otherness)的深渊。这个深渊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每个人都有在ta之内超出ta的东西,真正的爱只能是对于这个东西的爱。要想超越互消性,就得超出我们的幻象,不再去屏蔽,而是直视大他者的不一致。
    在享乐社会(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大他者要管理我们的享乐,大他者不再是用“禁令”,而是用“你必须去享乐”这个淫荡的超我律令命令我们去享乐。在这里,大他者的禁令仿佛从我们的身上(部分地)转移到了我们消费的物上。因为直接让我们享乐过于创伤,所以作为缓冲,必须让物来代替我们的享乐。仿佛大他者呼吸了起来,意识到了自己的匮乏,开始一种自我反思。我们的感情(享乐)是一种过度,而物是一种匮乏(以前的娱乐小说之类的东西已经满足不了我们了),我把过度依附到物上,消除了物的匮乏,同时也消除了自己的过度。
    我们透过表情包交流,当然也是一种互消性。我透过表情包来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里的问题是,幻象本身由大他者构建好了(给我们提供了表情包)。我们不需要自己构建幻象,因为大他者会替我们构建幻象。传统的精神分析中的“我需要大他者的被动来维持自己的主动”就得加上一句“而且大他者主动让自己变得被动”,它主动地发明各种能直接满足我们幻象的画面,只为了让自己变得被动,让我们更好地代入它,将情感外包(outsourcing)给它。
    在后现代之前,我们必须构建各种幻象来生活,而到了后现代,我们活在大他者给我们构建的各种幻象(具体的各种代替我们情感的客体)里。(2)当今的某种意义上的终极互消性,可能正是我们将幻象委托给了他者。在后现代之前,我们更多需要想办法把他者变成电子宠物,现在,到处都是电子宠物,已经没有他者了。
    (1)这两种模式可以并存,但是明显有一个文化主导的问题。
    (2)当然,后现代之前也有转经轮、哭丧人、歌队这些原始版的“罐头笑声”,但后现代是一个分界点,在这里,原始的歌队进化成了罐头笑声,而且类似罐头笑声的东西不断扩张。


    IP属地:四川7楼2021-10-22 01:25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1-10-22 01:30
      回复
        第二个话题网络作为想象或空间的延伸而不是反射。
        接上图,身体展示表面看上去是对目光的一种吸引,实际上是对吸引不足(匮乏)的一种补偿,这对主体客体来说都是如此。
        根据后现代的互消性,主体表达的越多,没有表达的就越多。他者需要的表达越完美,其匮乏的部分也就越多。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1-10-22 01:38
        回复
          第三个话题,婴儿的焦虑和愤怒直指的是什么?母亲的注视。
          这个我都懒得解释了,很好理解,因为婴儿需要这种依恋才能生存。又根据棱镜理论,6个月大的婴儿开始认识镜中的自己(即自我),在他者的帮助下。
          我们常说的四种亲密关系依恋类型也就在这个时候萌芽。
          只是有的人可能小时候就死了,老了才埋。
          最后是礼物般的一句话,希望看到这里的你们有所收获。
          “我的安全感和活着的理由快乐全来自于我自己,但有你们在我会很开心。”
          88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1-10-22 01:45
          收起回复
            关于欲望不需要被解决的原因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1-10-22 08:34
            收起回复
              关于匮乏与欲望之间的关系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1-10-22 08:34
              收起回复
                最后,真爱是要经历一个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翻转。这是一个奇迹,而且天天都在发生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1-10-22 09:04
                回复
                  下个帖记录最优选和理性人假设。没从我的理智中读到情感,或者情感中读出理智,绝对是一种失策。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21-11-08 07:59
                  收起回复
                    之后会完善小客体a和三界、大他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语言符号上的主体异化过程,和集体无意识到底是什么。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21-11-08 08:06
                    回复
                      另外这个帖子不是简单的照搬书本,你们要相信它是非常超前的。我没有针对欲望的隐喻和换喻做出解释,换句话说没强迫你们去抽丝剥茧寻找自由意志,因为欲望产生的原因、投射的对象,欲望是否是他者的欲望,这些都是不好把控的,这是条死路。而是通过面对它的方式和立场可控这个角度,你们一定要学会去宇宙中心化,别让思想活在400年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1-11-08 08:23
                      收起回复
                        小客体a处于一个三界交汇处的位置,与想象、符号(秩序)、实在都有交汇,也可以说是主体欲望驱动的核心。客体小a绝对是拉康理论中最为繁琐也最容易引发歧义的一个理论,而引起歧义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客体小a每次出现时都身披不一样的外衣:小他者、客体小a、小对体、小他、实在界、原质之物、异性、剩余原乐、小神像、他者原乐、大他者的欲望、失落的对象等等,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拨开拉康故意泼洒其上的团团迷雾,我们就可以发现有一条隐秘的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主体的欲望,而客体小a的多变性在于它有时是主体欲望的对象,有时又是引导主体欲望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暗中左右着主体的欲望,而这其中核心的问题在于客体小a究竟是主体欲望的起点还是主体欲望的终点,而它何时浮现在主体的面前,何时又藏匿于主体的阴影处,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核心。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6楼2021-11-19 07:43
                        回复
                          拉康在1960年9月国际哲学讲座的专题演讲《主体的倾覆和欲望的辩证法》中提到一系列对象小a:乳房、阴道、粪便、尿液、菲勒斯、声音、音素、凝视、虚无等等,这些对象a在他的第十期有关焦虑的研讨班中概括为五种:口腔对象、肛门对象、菲勒斯对象、视觉对象和声音对象,而到了第十一研讨班便简化为了四种:乳房、粪便、凝视和声音。其实这四种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抽象与深化:性、排泄、凝视与声音。
                          我们可以在拉康列举的五种对象中看到弗洛伊德的影子,因为前三种都对应着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发展的三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生殖期,而后两者(视觉与声音)的提出则可以看出现象学与结构主义对于拉康的影响, 想必各位看到这里都会有一个疑问,即前面已经提到过对象a本质上是一种虚无,可为何在这里对象a又可以被客体化呢,这里提到的这些客体究竟是对象a本尊呢,还是对象a无数假面的投影?
                          我们可以看到,对象a本质上是一种虚无是在欲望的辩证法中提出的,主体因为象征能指的局限总是无法在象征界找到他真正想要的事物,只好不断的更换他的欲望对象,而这些处在现实中的欲望对象只是对象a的代理与替身,并不是主体真正想要的,因为主体并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才会一次又一次的投入欲望对象的追寻之中,所以我们可以说对象a对于处在象征界的主体只是一个虚无,因为主体是无知的,只好用无数替代品去勾勒这个虚无的轮廓。
                          而上面提到的四种客体就是对象a,对象a不是单指某一个事物,而是指某一类有着共同效果的事物,而所谓的共同的效果指的就是在对象a身上,语言失效了,语言遇到了自己的界限,语言试图符号化对象a的努力都统统失败了,因为对象a处在实在界,是不可表征的,是拒绝语言的,也是拒绝被理解的,就像一个顽固的实体,当你每次试图用语言、符号、思想去描述他靠近他的时候,总会被他坚硬的外表所弹回。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21-11-19 07:44
                          收起回复
                            小客体a可真难写啊….麻了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8楼2021-11-19 08:12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9楼2021-11-19 0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