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 试剑
既已传名,必能循迹,春来碧水桃花,炊烟自袅白云起;
世间千载,洞里何年?人道仙源灵境,桑竹可随沧海平?
兰台:联语清雅脱俗,立意深远,造境优美,足见才气。上联说能从炊烟白云循其迹,犹说隐藏不易,亦见作者智慧,惟春水桃花与结句炊烟白云略觉缺少关联。下联说从时间角度来说,洞里亦不能免沧桑,而沧桑变迁又会引发什么事情,尽在不言中,足以引人深思。
桃华十三:整体来看,下联好于上联。上联似乎逻辑不能自洽,气脉不是很顺畅;下联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韵,颇见文思。
桃花源 兰台
武陵人不晓事,普天下莫非王土,何必教太守去、太守来,使此地鸡犬噤声,桃花失色;
刘子骥枉多情,想其时早绝秦砧,未妨学陶公归、陶公隐,寄余生东篱菊酒,南浦兰舟。
试剑:以桃花源为题的诗词联,数不胜数,能想到的构思前人基本都写过了,此联之意在于突破创新。读到此联,首先联想到清人李秀峰的岳阳楼对联:“吕道人真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来,飞过去,一个神仙谁在眼?”一联,同为以谐语说庄事也。为求突破,作者在构思中处处考虑了 “作对”,上联说桃花源不值得那么神秘,神秘就是自寻死路;下联说刘子骥不需要去“寻”,要学学靖节先生。但自绝于外尘,桃花是更美丽还是失色了呢,作者持作者的观点,观者也不妨有自己的观点,诚然“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但太守之“寻”,乃是对美的一种向往,“遂无问津者”才是一种大悲哀。立意,各自依靠自己内心的世界,合理不合理观者无从置喙,也毋须置喙,以上赘言。
桃华十三:长而不滞。然逻辑上亦似不能自洽,如上联“普天下莫非王土”一句,与其后内容似有自相矛盾之嫌;下联从逻辑上说也不是很通达,也不好说刘子骥“问津”就非效法陶公,不然,陶已有“东篱南山”,还要桃花源做甚……
桃花源 桃华十三
莫笑问津者,每闻桑竹美池,我亦南阳刘子骥;
纵无避世心,忽见落英芳草,谁非东晋武陵人。
兰台:全联以《桃花源记》为背景,并将自身加入其中,立意清晰,文辞优雅,足见手段。上联的唯一的遗憾是腰句跑偏了,刘子骥并不是因为桑竹美池再想去桃花源的,桑竹美池多见而逃秦之地罕有。下联欲效仿武陵渔夫,以求能入桃源一游,这个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武陵渔人其实并没什么之心仰慕桃源之心,入桃源时懵懂,出桃源后出尔反尔去报官,这个行为可以说是桃源终结者了。
试剑:问津者,是对美好生活有所向往之人,桃源既然美名远播,冀图一为南阳刘子骥者,不谓多事;此上联为“闻名”在先。下联为闻名不如见面,因所见生羡,而愿为东晋时候的武陵人,上下联以武陵之美为立足点,紧凑而得体,构思也注重了从不同地步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