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文字读起来往往令人费解,主要是中国的文字发展至今,意义出现了和大的变化,从《说文解字》中看,古代之所以对汉字解说很费周折,是因为从开始有文字时,字义就有多种用法。出现这样的情况的缘由,与当时的语言变化,读音差异以及文字创造时的原则要求都有关系。
易经与现存古代典籍的用法不同,又与上面提到的各种因素虽然有关,但又不是主要原因。易经中的文字,使用的是说明语言,而要说明的卦象又非常复杂。卦象是古代传承下来的,记录智者思维和经验的逻辑图画,其中的内部逻辑都是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因此这样的逻辑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众所周知的事,因为简单不值得单做说明,或者是不做说明也是大家都懂的。随着易经的发展,又因为有了文字说明,这部分口传心授的逻辑秘诀,因为没有记载,又是流传于上层社会的文化,最后流失了。
《易经》一直流传于中国古代的上层社会,从商代出土带有卜辞的甲骨的地点只出现在殷商的废墟中,就能证明这一点。孔子在做《十翼》的时候,已经是70岁以后的事,说明在他年轻的时候,没有读过或接触过《易经》。如果严格按照当时的社会礼仪,以孔子的社会地位,是没有资格接触到《易经》的,更不用说能得到“太卜”的真传和教育了。因此从《十翼》开始,中国就开始了仅以文字解释易经。而这对于这样的方式,就让易经丢失了内部的逻辑
易经与现存古代典籍的用法不同,又与上面提到的各种因素虽然有关,但又不是主要原因。易经中的文字,使用的是说明语言,而要说明的卦象又非常复杂。卦象是古代传承下来的,记录智者思维和经验的逻辑图画,其中的内部逻辑都是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因此这样的逻辑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众所周知的事,因为简单不值得单做说明,或者是不做说明也是大家都懂的。随着易经的发展,又因为有了文字说明,这部分口传心授的逻辑秘诀,因为没有记载,又是流传于上层社会的文化,最后流失了。
《易经》一直流传于中国古代的上层社会,从商代出土带有卜辞的甲骨的地点只出现在殷商的废墟中,就能证明这一点。孔子在做《十翼》的时候,已经是70岁以后的事,说明在他年轻的时候,没有读过或接触过《易经》。如果严格按照当时的社会礼仪,以孔子的社会地位,是没有资格接触到《易经》的,更不用说能得到“太卜”的真传和教育了。因此从《十翼》开始,中国就开始了仅以文字解释易经。而这对于这样的方式,就让易经丢失了内部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