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画史里,沈周是个特别的人。一生居住在长洲城外一个低洼之地,这是他从小长大的家园。由于家庭的熏陶,从小就厌倦仕途,醉心诗文书画,熟谙儒家诗书经典,旁涉道释老庄,与其说他是名“隐士”,不如说他在艺术体验和内在修为中发现了生活的方式。
在这一方自适的小天地里,一切都变得漫不经心,娓娓道来,《有竹邻居图》可以看到他生活的小天地:
水南水北曾称隐,百里重湖今属君。
种树绕家深蔽日,寻门无处总迷云。
鱼濂花落间供钓,凫渚菰荒久待耘。
我是西邻不多远,鸡鸣犬吠或相闻。
隐居何所居?结庐在人境。“人境”里有人与人之交构成的俗世,也有人与物交、万物一体的清凉世界。文人及其群体所追求的,是对“人”的超越,回到性灵的止息之所。人绝迹于竹溪间,只是浅尝辄止地苟且;当如陶潜之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与主体的人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在当下的体验中变凡尘为空灵之境。在这个意义上,居所只是真境的物化而已。
与沈周所邻之人徐有贞,曾多次为有竹居歌咏,其中《有竹居歌》最为脍炙人口,行书真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成化三年(1467),徐有贞、刘钰同访有竹居,徐有贞为有竹居画卷题诗并跋,诗:“风逆客舟缓,日行三里余。遥知有竹处,便是隐君居。诗中大痴画,酒后老颠书。人生行乐尔,世事其何如。”跋:“余与廷美同话启南亲家于有竹别业,而舟逆西风而上,卯至酉乃达。主人爱客甚,尽出所有图史与观,乐而赋此识岁月云。成化三年长至日天全公有贞书。”刘钰又和一首,诗题《次徐武功访沈启南诗韵》:“烟水微茫外,舟行一舍余。既觅沈东老,还寻陶隐居。冰弦三叠弄,雪茧八分书。醉和阳春曲,空疏愧不如。”(汪玉《汪氏珊瑚网名画题跋》)时过三年之后,刘钰再次造访有竹居,又和诗一首,题为《过沈石田有竹居次徐天全韵》:“隐侯何处觅,家在水云边。鹤瘦原非病,人闲即是仙。诗题窗外竹,茶煮石根泉。老我惟疏放,新图拟巨然。”跋曰:“成化庚寅夏六月五日过启南有竹居为作山水小幅复赋是诗,居四日宿庆云精舍,天全出启南画索题,遂以前诗塞其白间,观者幸恕予懒。”(汪砢玉《汪氏珊瑚网名画题跋》)绘画和诗作都变成了实在生活的记录,不造作,别有风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桂花书屋图》,也是这类将屋舍置于山林中的作品,寓意“尘远六街身世别”;又在书屋旁环栽秋桂、梧桐等,桂树风姿绰绰,书屋内所藏甚丰,堆满书籍的书桌旁侧坐一老者,一童捧物趋亭而至,情志恰如乾隆所题:“幽人结屋桂花阴,叶叶绿琼穗穗金。彼自悠然无世念,小山动我白驹心。”为诗人所津津乐道的隐逸生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古代社会可谓源远流长。《易经》有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儒家有“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待时之隐,老庄哲学有“道隐无名”思想,可以说,儒道思想分别为我国的仕宦文化、隐逸文化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在两种文化思维的相互碰撞、交融之下,中国士人每每被整合成“内道外儒”的人格类型,表现在士人的生存方式上就是“隐逸”。
在这一方自适的小天地里,一切都变得漫不经心,娓娓道来,《有竹邻居图》可以看到他生活的小天地:
水南水北曾称隐,百里重湖今属君。
种树绕家深蔽日,寻门无处总迷云。
鱼濂花落间供钓,凫渚菰荒久待耘。
我是西邻不多远,鸡鸣犬吠或相闻。
隐居何所居?结庐在人境。“人境”里有人与人之交构成的俗世,也有人与物交、万物一体的清凉世界。文人及其群体所追求的,是对“人”的超越,回到性灵的止息之所。人绝迹于竹溪间,只是浅尝辄止地苟且;当如陶潜之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与主体的人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在当下的体验中变凡尘为空灵之境。在这个意义上,居所只是真境的物化而已。
与沈周所邻之人徐有贞,曾多次为有竹居歌咏,其中《有竹居歌》最为脍炙人口,行书真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成化三年(1467),徐有贞、刘钰同访有竹居,徐有贞为有竹居画卷题诗并跋,诗:“风逆客舟缓,日行三里余。遥知有竹处,便是隐君居。诗中大痴画,酒后老颠书。人生行乐尔,世事其何如。”跋:“余与廷美同话启南亲家于有竹别业,而舟逆西风而上,卯至酉乃达。主人爱客甚,尽出所有图史与观,乐而赋此识岁月云。成化三年长至日天全公有贞书。”刘钰又和一首,诗题《次徐武功访沈启南诗韵》:“烟水微茫外,舟行一舍余。既觅沈东老,还寻陶隐居。冰弦三叠弄,雪茧八分书。醉和阳春曲,空疏愧不如。”(汪玉《汪氏珊瑚网名画题跋》)时过三年之后,刘钰再次造访有竹居,又和诗一首,题为《过沈石田有竹居次徐天全韵》:“隐侯何处觅,家在水云边。鹤瘦原非病,人闲即是仙。诗题窗外竹,茶煮石根泉。老我惟疏放,新图拟巨然。”跋曰:“成化庚寅夏六月五日过启南有竹居为作山水小幅复赋是诗,居四日宿庆云精舍,天全出启南画索题,遂以前诗塞其白间,观者幸恕予懒。”(汪砢玉《汪氏珊瑚网名画题跋》)绘画和诗作都变成了实在生活的记录,不造作,别有风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桂花书屋图》,也是这类将屋舍置于山林中的作品,寓意“尘远六街身世别”;又在书屋旁环栽秋桂、梧桐等,桂树风姿绰绰,书屋内所藏甚丰,堆满书籍的书桌旁侧坐一老者,一童捧物趋亭而至,情志恰如乾隆所题:“幽人结屋桂花阴,叶叶绿琼穗穗金。彼自悠然无世念,小山动我白驹心。”为诗人所津津乐道的隐逸生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古代社会可谓源远流长。《易经》有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儒家有“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待时之隐,老庄哲学有“道隐无名”思想,可以说,儒道思想分别为我国的仕宦文化、隐逸文化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在两种文化思维的相互碰撞、交融之下,中国士人每每被整合成“内道外儒”的人格类型,表现在士人的生存方式上就是“隐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