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里的法海,就是晚唐名相家裴休的儿子,本来是正面人物的法海,直到明清小说出世后,才被改成了反面人物。) 裴氏家族千余年来,将相接武,代有伟人,而这一切辉煌都记述在《裴氏世谱》中。《裴氏世谱》是裴氏家族的百科全书,包括裴氏人物的传记,他们的诗词歌赋、故事传说,还有唐宋以来文坛泰斗对他们的歌颂、给皇帝的奏章、个人写的东西,一共12卷左右。虽然是裴氏的家族资料,但跟史书差不了多少。这部记载着裴氏千年显赫的家谱,差点在十年浩劫中毁于一旦。所幸的是,裴氏第76代孙、当时的族长裴富仁冒着生命危险,把《裴氏世谱》用油纸包起,偷偷地藏于村中大槐树的树洞中,才使这一研究裴氏最宝贵的文字资料幸免于难,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裴柏村的裴氏村民家中,每家都藏有这部厚厚的线装《裴氏世谱》。即便是目不识丁的村民,也会对世谱百般呵护,就像供奉神明一样。 不夸张地说,在裴氏这样一个星光灿烂、人杰辈出的望族世家里,随便拉出一个来,都足以建祠立庙,供后人祭拜。那么不仅让人好奇,裴氏家族一直长盛不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就帮助裴家人总结了几条。第一,联姻,跟皇帝联姻。皇后、皇妃、王妃一大堆。第二,世袭。像裴氏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门阀家庭,没有世袭是不可能的。第三,自强。光靠联姻、世袭是远远不够的,毕竟那么多的科学家、文学家都不是能世袭得来的,靠的是裴家的自强不息。在裴家有个严格的家规,布衣白丁、违法犯纪者不能进祖坟,而考不中秀才者不能进入宗祠。可见裴家对后代的要求之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 据村民介绍,裴柏村至今都保留着一个在中国所独有独特风俗:挂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这个挂旗也是有讲究的,分软旗和硬旗。先说软旗,就是在旗子上写一些勉励子孙的话放在门楣上,生男生女写的字也不一样,生儿子就写“建国英才、祖国栋梁”等。生女孩就写“巾帼英雄、金枝玉叶”等。硬旗就是竹子。添喜之家还把两棵青青带叶的竹子分立于门框两边,寓意是让孩子茁壮成长,长大要有高尚的气节,洁净。挂旗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置办酒席,庆贺,古代的时候还要在这一天给孩子取名字。 随着近年来裴氏文化研究的随着裴柏村文化旅游、寻根觅祖的开展,许多学者来此访古探幽,而更多的游客则希望在光顾这块人杰地灵的地方后,能惠及自己一智慧,一份才能,至少也是一份好运气…… 离开裴柏村,依然能从高出眺望到裴晋公祠,这里不同于其他祠堂的亭台楼阁,思古幽情,要用不同的心境去感受裴晋公祠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内涵。这样去感受,就会觉得裴氏家族不需要外表辉煌的高档祠堂,不需要人为的制造神话,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本身就是个神话,本身就有说不完的故事,本身就会让所有来这里的游人惊叹不已。用原山西省省委书记陶鲁笳一首诗在评价,就是:“裴氏宰相五十九,出生一郎世罕见,九凤朝阳天赐美,千年奇柏游人恋。” 我不大相信风水,但我知道,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九凤朝阳,且无污染的清新空气,是一种难得的地理环境,我想这也许是出人才的外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所总结的裴家人世代通过联姻、世袭、自强的潜规则保证了裴家人官宦之路畅通无阻。难怪许多学者来此访古探幽,而更多的游客则希望在光顾这块人杰地灵的地方后,能惠及自己一智慧,一份才能,至少也是一份好运气。但愿这片风水宝地也给我们编导者和阅读此篇的朋友带来好运。 分类: 《裴记春秋》--裴记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