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忍见云化成雨、飞星陨落?
……
嘉嘉:
见字如面。
我今如愿入伍,此躯可报山河,终偿心愿,故而今也祝梁同学索求大道、求得所问所念,愿梁同学勿忘君子协定,来日最高处晤面。
今寄军装新照一张,见它如见我。
此心可鉴。
蒋行光,一九四三年五月,于军中寄。
……
“我听说人死前,会将所有记忆在脑海里回溯一遍,嘉嘉,你说是吗?”
民国十六年,彼尚垂髫的蒋司钊在学堂中的轻声一问,浮漪般在一方桌案间飘散,梁嘉树在他身侧漫不经心地回目,尚且稚嫩的手握住杆略显滞重的笔。
死亡,失路诗人笔下宏阔而悲壮的诗篇、易水畔风萧萧兮的高歌鸣乐、哲人杂篇里不经意间漫溢出的思索与探讨——而在这个厚重的时代,纸上苍生都显得太过轻薄。
窄窗外是一树烂漫的春光,亦是饿殍遍野、哀声阵阵的众生惨相,蒋司钊孩童般的问话将一切都轻淡地勾抹,仿佛是“何不食肉糜”一般的讨论,把死亡具象化为某种浪漫而浩大的开端。
梁嘉树并未答他,只施舍了一阵轻淡的眼风,他却将讲义翻开《长干行》的一页,思绪跳脱间,话说得漫漫,将笔墨匀开——“如到那时,你猜我是不是第一个想起你来?这首诗写‘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他停了片刻,心怀窥视未来的希翼般,眸光微动,“是不是正说你我。”
梁嘉树不太爱搭理他,此刻微微一点头,算作应下,蒋司钊却因此打开了话匣子,哒哒哒哒要倒个清净,彼一动一静、一张一弛,相辅相成竟也促成一段风景。
民国十六年的春里,那些动荡与激流、崩陷的岱岳与汹涌的浪涛尚且未翻入他们的世界里,平静与和乐中有一隅安乐乡。
此处归属蒋司钊,名唤梁嘉树。
……
“关于死亡的讨论如被抽象成符号,便显得不再沉重、不再有痛苦。”蒋司钊在课程笔记上写下这句话时,身旁的梁嘉树正将清冷的目光投向黑板,她状似认真且投入,实则思绪早已离散,而蒋司钊亦在神游,却与她走得并不同路,他支颐望她,只是维持此姿势思索,但此际梁蕴行教授的目光轻而缓地掠过二人,他咳了一声,敲一敲黑板,眼底蕴蓄了一点荡开的笑纹:“二位同学,恋爱请课后再谈。”
蒋司钊才收了不正形的模样,正襟危坐时耳际晕开一点浅淡的红,梁父又开口道:“哲学从来不是四平八稳的,梁同学,你来说为什么?”
梁嘉树在此刻起身,一袭素白的裾荡开清光与瘦影,一纹一纹推散在蒋司钊的眼底,少女的声音清朗而柔和,催开他眼底第一朵春花缓缓绽开,那声递到他耳边时,却显得朦胧,已不太能听清:“因为哲学大多探讨边缘问题。”
她如是盖棺定论,朝人颔首后落座,幻影般的少年心事都藏在厚重讲义之下,易改为某些含糊不清的话语与表达,似黑暗里偶然划过的夜星,只滞留在他长长的梦里。
那一日午后蒋司钊同她并肩相偕,春日杏花里,他于枝头拈下一朵,就别在她发端,他说,“嘉嘉做云衣,我做衣上影。‘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嘉嘉为道,我为器。”
四目相交时,他握过她的手,乱红飞溅里,共往春深尽头去。
……
一九四五年的秋日里,蒋司钊满目寂寥地仰坐在黑暗里,听闻她婚讯的一夜,他朝蒋司钲遥遥一笑,“既如此,便祝你二人‘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一杯喜酒,我却不想再讨了。”
蒋司钊不愿祝他们白首偕老——白首,太沉的字眼,他总以为梁嘉树当永远青春、心向明月。
缄默长夜里,心事总被洞悉。原来在他心里,爱人是爱人,侣伴是侣伴,或偕行或并肩,不过人世里交集,但梁嘉树只是梁嘉树。——他们是一树双生的枝杈,各自亭亭又伴生无法割断的羁缘。
他总以为,凡心太沉,而他的云要飘在天上,此刻适才恍然,原来他是凡心,而嘉树是云,相辅相佐,此为人间。
思索既来得太迟,大约便是不合时宜了罢。
……
他们曾作别三次,第一次,她说,行光,再见。她与她前二十余年眼中的人间作别,而他投赴信仰、决绝转身。
第二次,她说,行光,再见。她与人间二次相识,而他信仰萎败、浇成指间一捧冰水。
第三次,她说,行光,再见。她与人间正式告别,而他毁灭于信仰、尸骨无存。
一九四八年,蒋司钊冢立八宝山,近瞻护城河,好似又一年海棠树下,他怀抱一簇繁花,朝她抬手一笑,而后声息消匿,俱分付浩大尘世里。
他说,“来生嘉嘉嫁我,我们回家。”
……
……
总之兜兜转转、重重叠叠,神明的女儿短暂地爱了世界一下,而后身向云端,杳无踪迹。
……
嘉嘉:
见字如面。
我今如愿入伍,此躯可报山河,终偿心愿,故而今也祝梁同学索求大道、求得所问所念,愿梁同学勿忘君子协定,来日最高处晤面。
今寄军装新照一张,见它如见我。
此心可鉴。
蒋行光,一九四三年五月,于军中寄。
……
“我听说人死前,会将所有记忆在脑海里回溯一遍,嘉嘉,你说是吗?”
民国十六年,彼尚垂髫的蒋司钊在学堂中的轻声一问,浮漪般在一方桌案间飘散,梁嘉树在他身侧漫不经心地回目,尚且稚嫩的手握住杆略显滞重的笔。
死亡,失路诗人笔下宏阔而悲壮的诗篇、易水畔风萧萧兮的高歌鸣乐、哲人杂篇里不经意间漫溢出的思索与探讨——而在这个厚重的时代,纸上苍生都显得太过轻薄。
窄窗外是一树烂漫的春光,亦是饿殍遍野、哀声阵阵的众生惨相,蒋司钊孩童般的问话将一切都轻淡地勾抹,仿佛是“何不食肉糜”一般的讨论,把死亡具象化为某种浪漫而浩大的开端。
梁嘉树并未答他,只施舍了一阵轻淡的眼风,他却将讲义翻开《长干行》的一页,思绪跳脱间,话说得漫漫,将笔墨匀开——“如到那时,你猜我是不是第一个想起你来?这首诗写‘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他停了片刻,心怀窥视未来的希翼般,眸光微动,“是不是正说你我。”
梁嘉树不太爱搭理他,此刻微微一点头,算作应下,蒋司钊却因此打开了话匣子,哒哒哒哒要倒个清净,彼一动一静、一张一弛,相辅相成竟也促成一段风景。
民国十六年的春里,那些动荡与激流、崩陷的岱岳与汹涌的浪涛尚且未翻入他们的世界里,平静与和乐中有一隅安乐乡。
此处归属蒋司钊,名唤梁嘉树。
……
“关于死亡的讨论如被抽象成符号,便显得不再沉重、不再有痛苦。”蒋司钊在课程笔记上写下这句话时,身旁的梁嘉树正将清冷的目光投向黑板,她状似认真且投入,实则思绪早已离散,而蒋司钊亦在神游,却与她走得并不同路,他支颐望她,只是维持此姿势思索,但此际梁蕴行教授的目光轻而缓地掠过二人,他咳了一声,敲一敲黑板,眼底蕴蓄了一点荡开的笑纹:“二位同学,恋爱请课后再谈。”
蒋司钊才收了不正形的模样,正襟危坐时耳际晕开一点浅淡的红,梁父又开口道:“哲学从来不是四平八稳的,梁同学,你来说为什么?”
梁嘉树在此刻起身,一袭素白的裾荡开清光与瘦影,一纹一纹推散在蒋司钊的眼底,少女的声音清朗而柔和,催开他眼底第一朵春花缓缓绽开,那声递到他耳边时,却显得朦胧,已不太能听清:“因为哲学大多探讨边缘问题。”
她如是盖棺定论,朝人颔首后落座,幻影般的少年心事都藏在厚重讲义之下,易改为某些含糊不清的话语与表达,似黑暗里偶然划过的夜星,只滞留在他长长的梦里。
那一日午后蒋司钊同她并肩相偕,春日杏花里,他于枝头拈下一朵,就别在她发端,他说,“嘉嘉做云衣,我做衣上影。‘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嘉嘉为道,我为器。”
四目相交时,他握过她的手,乱红飞溅里,共往春深尽头去。
……
一九四五年的秋日里,蒋司钊满目寂寥地仰坐在黑暗里,听闻她婚讯的一夜,他朝蒋司钲遥遥一笑,“既如此,便祝你二人‘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一杯喜酒,我却不想再讨了。”
蒋司钊不愿祝他们白首偕老——白首,太沉的字眼,他总以为梁嘉树当永远青春、心向明月。
缄默长夜里,心事总被洞悉。原来在他心里,爱人是爱人,侣伴是侣伴,或偕行或并肩,不过人世里交集,但梁嘉树只是梁嘉树。——他们是一树双生的枝杈,各自亭亭又伴生无法割断的羁缘。
他总以为,凡心太沉,而他的云要飘在天上,此刻适才恍然,原来他是凡心,而嘉树是云,相辅相佐,此为人间。
思索既来得太迟,大约便是不合时宜了罢。
……
他们曾作别三次,第一次,她说,行光,再见。她与她前二十余年眼中的人间作别,而他投赴信仰、决绝转身。
第二次,她说,行光,再见。她与人间二次相识,而他信仰萎败、浇成指间一捧冰水。
第三次,她说,行光,再见。她与人间正式告别,而他毁灭于信仰、尸骨无存。
一九四八年,蒋司钊冢立八宝山,近瞻护城河,好似又一年海棠树下,他怀抱一簇繁花,朝她抬手一笑,而后声息消匿,俱分付浩大尘世里。
他说,“来生嘉嘉嫁我,我们回家。”
……
……
总之兜兜转转、重重叠叠,神明的女儿短暂地爱了世界一下,而后身向云端,杳无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