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尚处于励志形态的我做过不少培养“习惯”的事儿,包括每周早起跑步、买英语报纸、每天摘抄一段名言名句等等。当时到底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做这些选择的自不必多说,而后来终于不去坚持的理由直到现在也依然明了无误:这些“需要一定门槛的事”对我来说其实都不是非常重要的,多数人只有在对待重要程度很高的这类事情上才可能形成长期习惯。
所以我很早以前就告诉自己:千万别老这么骗自己,读书(基本都是些纸质书)对你来讲还算不上很重要的事,尚且不提你写读书笔记的speed完全赶不上玩具补款的进度,如果偏要昧着良心偶尔这么忽悠自己一下子倒也不是不行,那你至少先滚去把书桌上那些可乐瓶瓜子壳和小扭蛋收拾干净吧?然而突然想了想我今天没喝过冰镇可乐,这破天气又依然这么闷热一点也不肯凉快凉快,那还是先把瓜子壳收了吧,别的下个月再说。
然而我也没有放弃读书,当我保持某个姿势感觉麻了腻了,“咻”地一下转个身拐入另一个时期,脑子里也会不由自主地响起这种声音来:好像最近也没啥好看的电影呢,还不如看看一本书得了哈。至于看哪本书呢?那果然还是村上春树写的《奇鸟形状录》吧。于是我又间间断断地把书捧在手里了。
确实于我而言读书就是一种比较看心情的爱好,它可以排在某部爆米花电影后面,可以间隔几个月,但是不能被放弃。打个特别不恰当的比方,我可以一两个月不吃孜然羊肉串,但是谁要是让我一辈子不吃烤羊肉串,我是可坚决不答应的(仔细想想的话,半年也不行,三个月已经是极限了),哪怕半步都不能退让,甚至现在立刻马上就要去买十串来狂吃。
当然了,读书给我带来的肯定不局限于美食那种暂时的享受和满足,身为读者如果能够从书中了解作者的某些光靠口头采访和生平介绍无法涉及到的思维领域,领会他通过故事创作想要分享给世人的精神世界,即便把书塞回原来的地方去,我也总觉得它已经在脑子里经过一系列不明原理的加工而转化为自己生命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了,这个部分很可能不怎么起眼,却无疑十分牢固且深远,其加工的结果也能让我得以确认自己某个位置的思考细胞还在流动着,这也是件值得让我开心的事。大概也是因为这层原因,我终究是希望能多抽些时间读书的。
《奇鸟形状录》是我目前为止读过的村上春树篇幅最长的小说,也是我读过次数最多的小说,超过了之前的《海边的卡夫卡》。身为一个中年人,我也更加喜爱这本以一群中年人为主角的故事(当然也有那么一个青年的戏份挺关键的),中年人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其中不仅包括对爱人的责任,也包括正视历史、反思暴力的责任(是不是一不小心说得有点太宏观了?不过仔细一想,我作为一个党员偶尔说这种话好像也没啥毛病,算了那就懒得改了),本文将从这几个角度进行着重分析。另外这部完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在如今急剧变化着的时代下会给我们这些普通人带来怎样的启示?这也是值得展开的一个话题。至于村上在主线故事中间安插的几段初看之下显得颇为玄乎的奇异怪事,出于个人的喜好和理解,我自然还是会同以往一样进行一番探索,力图将它们背后的或是隐喻或是目的东西展现给对这些魔幻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如果能够让有缘看到此文的同好手里的牛肉串嚼起来更有劲更香了,那也算是一件大大的功德了吧。
所以我很早以前就告诉自己:千万别老这么骗自己,读书(基本都是些纸质书)对你来讲还算不上很重要的事,尚且不提你写读书笔记的speed完全赶不上玩具补款的进度,如果偏要昧着良心偶尔这么忽悠自己一下子倒也不是不行,那你至少先滚去把书桌上那些可乐瓶瓜子壳和小扭蛋收拾干净吧?然而突然想了想我今天没喝过冰镇可乐,这破天气又依然这么闷热一点也不肯凉快凉快,那还是先把瓜子壳收了吧,别的下个月再说。
然而我也没有放弃读书,当我保持某个姿势感觉麻了腻了,“咻”地一下转个身拐入另一个时期,脑子里也会不由自主地响起这种声音来:好像最近也没啥好看的电影呢,还不如看看一本书得了哈。至于看哪本书呢?那果然还是村上春树写的《奇鸟形状录》吧。于是我又间间断断地把书捧在手里了。
确实于我而言读书就是一种比较看心情的爱好,它可以排在某部爆米花电影后面,可以间隔几个月,但是不能被放弃。打个特别不恰当的比方,我可以一两个月不吃孜然羊肉串,但是谁要是让我一辈子不吃烤羊肉串,我是可坚决不答应的(仔细想想的话,半年也不行,三个月已经是极限了),哪怕半步都不能退让,甚至现在立刻马上就要去买十串来狂吃。
当然了,读书给我带来的肯定不局限于美食那种暂时的享受和满足,身为读者如果能够从书中了解作者的某些光靠口头采访和生平介绍无法涉及到的思维领域,领会他通过故事创作想要分享给世人的精神世界,即便把书塞回原来的地方去,我也总觉得它已经在脑子里经过一系列不明原理的加工而转化为自己生命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了,这个部分很可能不怎么起眼,却无疑十分牢固且深远,其加工的结果也能让我得以确认自己某个位置的思考细胞还在流动着,这也是件值得让我开心的事。大概也是因为这层原因,我终究是希望能多抽些时间读书的。
《奇鸟形状录》是我目前为止读过的村上春树篇幅最长的小说,也是我读过次数最多的小说,超过了之前的《海边的卡夫卡》。身为一个中年人,我也更加喜爱这本以一群中年人为主角的故事(当然也有那么一个青年的戏份挺关键的),中年人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其中不仅包括对爱人的责任,也包括正视历史、反思暴力的责任(是不是一不小心说得有点太宏观了?不过仔细一想,我作为一个党员偶尔说这种话好像也没啥毛病,算了那就懒得改了),本文将从这几个角度进行着重分析。另外这部完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在如今急剧变化着的时代下会给我们这些普通人带来怎样的启示?这也是值得展开的一个话题。至于村上在主线故事中间安插的几段初看之下显得颇为玄乎的奇异怪事,出于个人的喜好和理解,我自然还是会同以往一样进行一番探索,力图将它们背后的或是隐喻或是目的东西展现给对这些魔幻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如果能够让有缘看到此文的同好手里的牛肉串嚼起来更有劲更香了,那也算是一件大大的功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