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识:(一)余客西湖苕霅间十年矣。万历己酉五月归云间作此图,虽得三泖旧情,未离罨画本色。大愚庵赵左。 题跋:(一)文度幼耽绘事,从余宦逰长安,多见内府所藏真本,专心临摹,精谙离合。复客苕霅间,饱餐浙中山水之胜,又从而进悟之。故能收摄董、巨、倪、黄诸家精髓,别创一法,真可出入宋元,超脱近代名手。尝自言:同能不如独胜。吾谓其非妄也。惜乎已作千古人矣。恨无从得接正脉者,海内好事家所收皆伪鼎耳。余八十老人以懒成癖,久有瘗笔焚研之想,奈何,勿能毕此愿也。今日披卷得见遗墨,恍睹前人面目,聊识数言,不胜人琴之痛,藏此者必具明眼。岁甲戌中秋日题。董其昌。钤印:清宫太保、董其昌印 (二)文度师法石门,后同董思翁住都下,饱看六朝宋元人细画,一变故习,烟云拂拂生于指上,此图尤其神气相使者也。珍重珍重。陈继儒记。钤印:陈继儒印、眉公 钤印:文度、赵左 鉴藏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太傅曾孙太师之孙右司徒之子、穉筠珍藏、行素、杜 说明:此作经董其昌、陈继儒题跋。 赵左,字文度,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明代后期。万历、崇祯(1573-1644)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擅山水,初学宋旭,后师法董源、黄公望、倪瓒等,与董其昌友善,画法亦相互影响,并为其代笔。为“苏松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所画山水,景物繁复,笔墨浓淡干湿互用,变化丰富,风格秀润巧致。论画主张要得所画物象之势,应取势布景交错而不繁乱。创绘画中的苏松派。 淡墨轻岚 劲秀飘逸 —赵左《山水卷》赏鉴 全卷景物较为繁复细腻,画烟岚云雾流动于层峦叠嶂、坡谷幽溪涧,并以斜径、溪桥、房屋、树木掩映穿插。或用浓、湿、浅、淡的墨色染出山峦向背,同时渍出浮动的白云;或作浅绛设色,与笔墨的运用相融。同时还经常参用米氏父子、黄公望、倪瓒等画家的不同画法。卷后赵左自署年款为“万历己酉”即万历三十七年(1609),时年赵左约在39-40岁。因赵左的生卒年不详,目前学术界对赵左的研究,根据已知有纪年最早的作品画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推测他的出生年代约在1570年前后,最晚者画于崇祯六年(1633),时年约六十余岁,也可以推断其出生约在1570年前后。此卷后有与赵左同时代的大文人董其昌、陈继儒的长段题跋,更加珍贵。 本卷作品:一是赵左传世多为其水墨风貌作品,且时常为董其昌代笔作品尤多。而本卷则以水墨与浅洚法画出,少见;二是从中可窥赵左画山水的功夫,这也是董其昌为何请他代笔的原因;三是由董其昌、陈继儒同时为赵左题跋的长卷,目前仅见此卷。 此卷以赵令穰平远小景与黄公望深远的山水景致相结合,使本来狭长的画面顿显开阔,加强了幽远宁静的艺术效果。起首处苍山翠岭,湖水如镜,有文人雅士泛舟湖上;随着画卷的展开,山峦愈发深秀,隐约可见茅舍小桥,有隐逸者置身其中,或凝神静坐或策杖访友;在蜿蜒绵长的山势引导之下,布局逐渐辽阔,画幅结尾处平湖远渚间,一文人欲登舟远去,与卷首呼应。在绘画手法上,作品集诸家技法于一身,设色浅绛为主,辅以花青略加点染,使画面淡雅清丽,无俗艳之态。在山石造型及结构上以宋旭山水为宗,山体以大片墨色烘染,再用侧锋进行勾擦,但很少施以皴写。兼用米氏云山来表现远山的层次,山头苔点和树木枝叶,则以墨笔点写,层次繁密。可以看到,赵左十分注重墨色的交互运用,浓淡干湿、焦渴枯润均控制得恰到好处,烘染得法,气韵润泽,但在线条的表现上,因多以侧锋运笔,劲爽有馀而浑厚不足,因此作品整体呈现出较为甜熟的“松江派”山水典型面貌。 赵左,字文度,华亭(或称云间)人,即今上海松江人。其生卒年画史上未见明确记载,《读画录》中说他与“董文敏(1555—1636)同郡同时”。赵左擅山水,初学宋旭,后师法董源、黄公望、倪瓒等,与董其昌友善,画法亦相互影响,为“苏松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松江派”之首。 赵左绘画风格的发展与演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万历四十三年(1615)以前属早期阶段,作品有显著的“吴派”画风影响并有仿古倾向,仿古自唐、五代至宋、元,泛学诸家,各得其要;题款字体方整,转折圆柔。万历四十三年(1615)至泰昌元年(1620)属中期阶段,逐渐形成自己面貌,部分作品受董其昌较大影响,造型已由精细、写实转为简化、平面和形式化,笔墨也由工谨变为自由活泼;款书字体渐趋瘦劲。泰昌元年(1620)以后属晚期阶段,自身面貌成熟,表现出平淡天真风格;款书也结体瘦长,用笔尖利,线条挺秀。此幅《山水卷》甚吻合早期阶段的风貌。 赵左与董氏是翰墨挚友,并有着长期的书画交往,是董氏绘画最重要的代笔人之一。对此,清朱彝尊(1629-1709年)在《论画绝句十二首》中指出“隐君赵左僧珂雪,每替香光应接忙。泾渭淄渑终有别,漫因题字概收藏。”又朱氏自注云:“董文敏疲于应酬,每倩赵文度及雪公代笔,亲为书款。” 同时,清代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亦有云:“与董思白为翰墨友,流传董迹,颇有出文度手者。” 虽然有上述记载,但赵左作为“松江派”山水的领袖,自具有其独到之处,比较他为董其昌代笔与董氏原作来看,也是各善胜场。赵氏长于烘染,在树木等的刻画上立体感强,层次繁复,风格细润,于绘画技巧上更为精能,但笔墨功力略逊于董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