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
本书是由两位美国的中国艺术史家写成的中国艺术通史。全书按朝代顺序分章,侧重将艺术问题放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讨论。此书可以被当作我们的中国美术史教材《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的补充。
除了这本,大家还可以阅读李霖灿的《中国美术史》(中信出版集团,2018),雷德侯的《万物:中国艺术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巫鸿的《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方闻的《中国艺术史九讲》(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等书籍,从而对于中国艺术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王镛,《印度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本书是一本印度艺术史通史,从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文明一直写到了当代。作者重点从当时的宗教与社会文化背景入手,讨论艺术的发展以及不同类型艺术的特征。全书附有四百余幅图片,呈现了印度艺术的精品。
对于印度艺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维迪亚·德赫贾的《印度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李崇峰的《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尚会鹏的《印度文化史(第三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等书籍。
3、辻惟雄,《图说日本美术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本书是一本日本艺术通史,呈现了从绳纹时代到现代的日本艺术发展史。此书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也涵盖了近代以来的摄影、设计、漫画等领域。
对于日本艺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滕军的《叙至十九世纪的日本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太田博太郎的《日本建筑史序说》(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朱彦的《唐宋中国与日韩工艺美术交流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傅芸子的《正仓院考古记》(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潘力的《浮世绘》(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藤森照信的《日本近代建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格雷戈里·欧文的《日光西映:日本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兴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高阶秀尔的《日本人眼中的美》(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等书籍。
4、罗伯特·欧文,《伊斯兰世界的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本书是一本伊斯兰艺术通史,内容横跨公元5世纪到17世纪末,除内亚北非之外也涉及到西班牙的伊斯兰艺术,着重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角度分析艺术现象。
5、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本书依托大量考古发展,通过七个专题讨论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内亚之间的交流互动。
对于丝绸之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林梅村的《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薛爱华的《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等书籍。
6、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这是一本很经典的中国美术考古入门书,上编以时间为线索,从旧石器时代写到隋唐,下编则分专题讨论了俑、瓷器和家具的基本问题,帮助读者理清中国美术考古的基本脉络。
对考古美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陈淳的《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卡罗尔·弗里兹的《史前艺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杨泓的《中国汉唐考古学九讲》(文物出版社,2015),巫鸿的《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等书籍。
7、汪小洋,《中国墓室壁画史论》,科学出版社,2018。
本书是一本中国墓室壁画发展通史,对各个时期墓室壁画的特征和背后的思想文化进行了分析。
对于墓室艺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巫鸿的《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贺西林的《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郑岩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增订版)》(文物出版社,2016),李星明的《唐代墓室壁画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等书籍。
8、费泳,《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增订本)》,湖北美术出版社,2017。
本书是一本汉唐佛教造像通史,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讨论这一时期佛教造像风格的特征和演变。
对中国佛教艺术和雕塑史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宿白的《中国石窟寺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马世长、丁明夷的《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2009),熊文彬、罗文华、谢继胜的《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柯嘉豪的《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中西书局,2015),汪小洋的《中国佛教美术本土化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于君方的《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商务印书馆,2012),李松、安吉拉·法尔科·霍沃、陈云倩的《中国古代雕塑》(外文出版社,2006)等书籍。
9、赵声良,《敦煌艺术十讲》,文物出版社,2017。
本书是一本从艺术史角度介绍敦煌的著作,对于敦煌艺术的整体面貌特点、敦煌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中的位置、敦煌艺术风格的来源与演变等都有叙述。除了按照时间、类别和问题介绍敦煌艺术外,此书还简要地介绍了敦煌在20世纪的重新发现和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
对于敦煌学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宁强的《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文物出版社,2020),荣新江的《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等书籍。
10、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本书是一本中国建筑史经典,对中国各个时期不同类型建筑的特征进行了详细说明,时间跨度上起先秦,下至民国,内容翔实,图文并茂。
对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乔匀的《中国古代建筑》(新世界出版社,2002),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李允鉌的《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邹德侬的《中国现代建筑二十讲》(商务印书馆,2015)等书籍。
本书是由两位美国的中国艺术史家写成的中国艺术通史。全书按朝代顺序分章,侧重将艺术问题放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讨论。此书可以被当作我们的中国美术史教材《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的补充。
除了这本,大家还可以阅读李霖灿的《中国美术史》(中信出版集团,2018),雷德侯的《万物:中国艺术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巫鸿的《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方闻的《中国艺术史九讲》(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等书籍,从而对于中国艺术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王镛,《印度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本书是一本印度艺术史通史,从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河文明一直写到了当代。作者重点从当时的宗教与社会文化背景入手,讨论艺术的发展以及不同类型艺术的特征。全书附有四百余幅图片,呈现了印度艺术的精品。
对于印度艺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维迪亚·德赫贾的《印度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李崇峰的《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尚会鹏的《印度文化史(第三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等书籍。
3、辻惟雄,《图说日本美术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本书是一本日本艺术通史,呈现了从绳纹时代到现代的日本艺术发展史。此书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也涵盖了近代以来的摄影、设计、漫画等领域。
对于日本艺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滕军的《叙至十九世纪的日本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太田博太郎的《日本建筑史序说》(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朱彦的《唐宋中国与日韩工艺美术交流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傅芸子的《正仓院考古记》(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潘力的《浮世绘》(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藤森照信的《日本近代建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格雷戈里·欧文的《日光西映:日本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兴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高阶秀尔的《日本人眼中的美》(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等书籍。
4、罗伯特·欧文,《伊斯兰世界的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本书是一本伊斯兰艺术通史,内容横跨公元5世纪到17世纪末,除内亚北非之外也涉及到西班牙的伊斯兰艺术,着重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角度分析艺术现象。
5、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本书依托大量考古发展,通过七个专题讨论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内亚之间的交流互动。
对于丝绸之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林梅村的《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薛爱华的《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等书籍。
6、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这是一本很经典的中国美术考古入门书,上编以时间为线索,从旧石器时代写到隋唐,下编则分专题讨论了俑、瓷器和家具的基本问题,帮助读者理清中国美术考古的基本脉络。
对考古美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陈淳的《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卡罗尔·弗里兹的《史前艺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杨泓的《中国汉唐考古学九讲》(文物出版社,2015),巫鸿的《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等书籍。
7、汪小洋,《中国墓室壁画史论》,科学出版社,2018。
本书是一本中国墓室壁画发展通史,对各个时期墓室壁画的特征和背后的思想文化进行了分析。
对于墓室艺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巫鸿的《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贺西林的《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郑岩的《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增订版)》(文物出版社,2016),李星明的《唐代墓室壁画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等书籍。
8、费泳,《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增订本)》,湖北美术出版社,2017。
本书是一本汉唐佛教造像通史,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讨论这一时期佛教造像风格的特征和演变。
对中国佛教艺术和雕塑史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宿白的《中国石窟寺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马世长、丁明夷的《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2009),熊文彬、罗文华、谢继胜的《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柯嘉豪的《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中西书局,2015),汪小洋的《中国佛教美术本土化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于君方的《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商务印书馆,2012),李松、安吉拉·法尔科·霍沃、陈云倩的《中国古代雕塑》(外文出版社,2006)等书籍。
9、赵声良,《敦煌艺术十讲》,文物出版社,2017。
本书是一本从艺术史角度介绍敦煌的著作,对于敦煌艺术的整体面貌特点、敦煌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中的位置、敦煌艺术风格的来源与演变等都有叙述。除了按照时间、类别和问题介绍敦煌艺术外,此书还简要地介绍了敦煌在20世纪的重新发现和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
对于敦煌学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宁强的《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文物出版社,2020),荣新江的《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等书籍。
10、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本书是一本中国建筑史经典,对中国各个时期不同类型建筑的特征进行了详细说明,时间跨度上起先秦,下至民国,内容翔实,图文并茂。
对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乔匀的《中国古代建筑》(新世界出版社,2002),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李允鉌的《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邹德侬的《中国现代建筑二十讲》(商务印书馆,2015)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