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魏风陟岵中有一句“犹来无止”,看到手中的《诗三家义集疏》把标点弄错了,犹可也,不能连读,应该是:“犹,可也。”根据《助字辨略》和《词诠》“可”字是有应当的意思的,而要确定“犹”字也有“当”义,需要更多的证据。
首先看异文,“犹来无止”,安大简作“允来毋止”,整理者说“二字音近可通”,但是我觉得虽然属于双声,但韵部实在相差太远,能不能通假是不确定的。但是根据《易·升》:“允升,大吉”王弼注:“允,当也”。或许意义可以相通。
再看另一条,《唐风·蟋蟀》:“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安大简作:“猷思其懼”,猷同猶,古文字偏旁在左在右没有区别,懼和居古音同部可以通假。
又《尔雅》训“職”为“当”,也就是说,“犹”字的两处异文“允”和“職”都有当义,而毛传训为“可也”也是有“当”义的。再根据文意,父亲感叹自己的孩子“行役夙夜无已”希望你能“慎之”,应当赶紧回来不要再做停留了。这样理解也是非常的通顺。《诗经注析》和《诗经今注》都把“犹”解释为“还是”。其实训为“当”是更能表现父亲的心情。
综上所述,我认为,犹、允、職,可,有一个共同的虚词意义“当”,这样两条异文和毛传都贯通了。
首先看异文,“犹来无止”,安大简作“允来毋止”,整理者说“二字音近可通”,但是我觉得虽然属于双声,但韵部实在相差太远,能不能通假是不确定的。但是根据《易·升》:“允升,大吉”王弼注:“允,当也”。或许意义可以相通。
再看另一条,《唐风·蟋蟀》:“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安大简作:“猷思其懼”,猷同猶,古文字偏旁在左在右没有区别,懼和居古音同部可以通假。
又《尔雅》训“職”为“当”,也就是说,“犹”字的两处异文“允”和“職”都有当义,而毛传训为“可也”也是有“当”义的。再根据文意,父亲感叹自己的孩子“行役夙夜无已”希望你能“慎之”,应当赶紧回来不要再做停留了。这样理解也是非常的通顺。《诗经注析》和《诗经今注》都把“犹”解释为“还是”。其实训为“当”是更能表现父亲的心情。
综上所述,我认为,犹、允、職,可,有一个共同的虚词意义“当”,这样两条异文和毛传都贯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