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克继续论证道:“如果一颗骰子在它滚下来时弹跳次数足够多,则在开始时的一点点微小改变能否在结束时得到充分放大,从而使得当骰子停下来时其面上出现一个人们想要的宏观状态。”:他设想了一些办法来测试这种推测。例如人们也许会想:弹跳次数较多的骰子会比弹跳次数较少的骰子具有较强的意念致动作用。其次.如果骰子的个数越多,相互碰撞得越厉害,那么,预期会有的意念致动作用似乎也应当更强烈。这个基本想法也可以推广到热检测仪、磁强计、辐射探测器等量度仪表以及类似装置。如果这类仪表的最后读数受到开始于量子力学过程的任何一种自然噪声的影响的话,那么这种噪声就提供了一个可与弹跳着的骰子相比拟的发散序列,也就有可能提高灵学表演者通过意念致动术来改变仪表读数的成功率。
沃尔克的学说看来也能解释以下恼人的事实,即心灵学家们长期以来不能通过意念致动来影响一枚平衡得很巧妙的针,甚至他们许多人齐心协力用了很长时间,也观察不到意念致动的效果。移动一枚针,需要一个与针的质量成正比的推力。按照沃尔克的观点,量子不确定性还不足以提供这种推力(如果表演者不是一位超级灵学大师的话),除非它经由一个发散过程充分放大。由于一枚平衡了的针不具有发散现象,所以一般灵学表演者不可能获得足够的、能使之移动的意念力。
为了支持他“通过一个波包瓦解能触发一个发散过程,最终导致一个预期的宏观结果”的学说,沃尔克几乎把他的宝完全押在一个退休的瑞典电机工程师哈康•福华德二十几年前已发表过的实验结果上面。这些所谓“论文”,绝大多数发表于五十年代莱因主编的《心灵学杂志》上。它们不是研究骰子的而是研究一些用不同材料制成,形状、重量、质地不同,未加编号的立方体。福华德把它的立方体从一个很长的斜面上滚下来,落进一个已被分隔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室”,他的主要设想是,要灵学表演者通过意念来影响立方体,以使得落在一室的立方体个数超过落在另一室中的个数。心灵学家们称之为“分室效应”。
在他的长篇论文“超物理与超心理现象的基础”中,沃尔克用了很多篇幅来详细分析福华德的那些令人迷惑的结果。沃尔克坚信,这些结果在针对立方体进行意念致动的文献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们显示了效应的大小与立方体特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