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沧海客
龙朔三年,唐、新罗于白江口败倭、百济,数年后,天智天皇遣使觐唐。
在淼茫浩瀚的东海上航行凡一月,其间疫病恣行,洪波怒如雷奔,起先大家都尚还平和镇静,但连日的惊涛让所有使节心情凄凉,极目远望,毫无岸的踪迹,大海连绵无尽;随着遭遇不测的人一天天增加,压抑着的对死亡的恐惧再也无法隐藏,尖利的嚎哭声塞满了日日夜夜,这些使节此番大多是初次经历觐唐之路上的多蹇,但本田菊却不同,先前家姊*尚在时,还可沿渤海岸而行,如今却只有横渡东海,虽说一国之灵,生命顽强,并不会轻易遭受性命之危,但他心思缜密,这情景到底还是诱发了他惧死的悒郁与忧戚。
在抵达唐土后,使节团几乎间不容发地又北上长安,仍是走水路沿运河而行,沿途的繁盛几乎让使节团目无暇接,夜灯乱星,锦帆连涯,本田菊前次随使赴唐时,这里还略残留着战乱后的衰弱,但百废俱兴,业已初露盛世端倪,未曾料王耀竟在相对于他们来说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就已繁盛如斯,本田菊的内心霎时涌起复杂晦涩的情感。
自洛阳向西又航行几天后,使节团的跋涉终于望到了尽头,抵达长安后修整一日,赴大明宫觐见,唐皇见其于宣政殿。
按照惯例行礼后,预想的怒气并未如约而至,上首的王耀恬然貌似忘却了之前的恩怨,调笑道,“千秋僭帝,一旦称臣。”王耀这般说,仿佛眉眼都噙了笑意,丝毫不见当初作雷霆之怒,拍案率寥寥万人远渡重洋援新罗的模样。然而本田菊此番并非初次与王耀交涉,自然不会将他的矫饰当真。王耀话里藏针,意有所指,他明白王耀正是讥刺他当初国书的失敬。
推古天皇十二年,他欲借彼岸新朝初立的机会摆脱臣属地位,于是参照昔挛鞮撑里给王耀的信,自称为“日出处天子”,对王耀,则称之为“日没处天子”,本意是东西方位的代指,而王耀却怫然不悦,拒收了这封国书,一个向来俯首称臣的相邻小国,竟然敢把自己的国主和上邦的君王对等起来么?日出处和日没处倒还可以理解为不懂礼仪的方位描述,不书名也可以勉强宽容是不仔细的遗漏,唯独这个“天子”,从任何角度看都是没有斡旋余地的,纵然生性阔达,王耀毕竟是久居上首,这种被冒犯的不快感令他几乎看也未看便拒收了国书,不予回复。
对于高度自矜的本田菊来说,这不啻于是暴风霹雳,尽管招致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特别难以想象,但王耀将他视作臣国,拒绝站在平等的地位与他交流的态度让羞恼与痛苦不断在心中交织。
好在本田菊并没有退缩,他仍是作了努力。虽然口头上没有表示,但天皇到底明了了回书丢失的真情。这一次小心翼翼地称自己为“东天皇”,而在称呼炀帝时,则与之相对,书为“西皇帝”,这样既显示出平等的态度,又不至于让隋帝感到僭越,已是莫大的妥协。然而这封国书仍然未获认可,王耀照旧是明显露出不快的表情,但派遣了一位鸿胪卿掌客同使节团一同回到日本。
但是万没料到这位鸿胪卿掌客访日的目的并非礼尚往来,而是作为上邦“宏道”的使者,褒奖了这边有意沐天朝风化、远修朝贡的态度。听到这番话,怨恨和怒火涌上他的心头,尽数焚烧在王耀身上——那位来使在宣谕时,竟将自己的天皇降格为“倭王”,仍然以君臣之道看待两国的关系,他觉得简直是奇耻大辱,但他性格沉默寡言,旁人不轻易察觉,只是默默隐忍于心,将自己推向羞怯的自尊所燃烧的烈火中。
从王耀现在的反应来看,于他,承认和自己是对等国是荒谬的。王耀不同于家姊、高騊以及任勇洙,他年长而又强盛,对临近小国,他自然不吝君恩,每每对远道而来的朝贡使者,他以几倍于贡品的赏赐厚遇之,然而王耀终归有着哪怕是明王圣帝也同样难免的逆鳞,唯有拱手称臣者方可得他宽仁对待,帝王心难测,所有的违逆都化为屠为九郡、头悬北阙的血河。
在履行了使者的职责后,唐皇于宫中大摆筵席,以示国威。
一时鼙鼓如炙,箜篌逦迤;虹裳斜曳欲生云,风袖低昂似雪急。王耀为两位美人所拥,二美人频频向樽中挹酒相劝,至三巡后,面色已是醺然,索性掷杯避席,身上的玉佩随身体的动作玲琅作响,他迳自行至中央。皇帝眼中笑意深了些,屏退诸乐伎。只见王耀向上首拱手,开口:“臣欲为陛下与诸使节献《剑器》舞。”因着特许剑履上殿的缘由,王耀自鞘中拔出佩剑,借着醉意,舞了起来。这舞本是要女子执双剑,遒劲中孕育秀美,方为最佳。况且王耀并未身穿长袖轻软的舞衣,而是行动极其不便利的广袖朝服。这样要如何才能跳出美丽的舞呢?列坐的群臣都疑惑万分。未曾想王耀即兴将原本强健却显柔和的姿态演绎成了更为英武利落、独具刚劲气概的风格。纵使节奏并不很快,在这种沉稳雄浑的气度中,肃杀氛围比紧凑的鼓点瑟弦所蕴含的更多。
先前波澜不惊而又漫长的乐舞让本田菊感到百无聊赖,王耀的剑舞霎时让他震颤不已,在座中隐忍住沸腾的心,默然注视着这一切。
龙朔三年,唐、新罗于白江口败倭、百济,数年后,天智天皇遣使觐唐。
在淼茫浩瀚的东海上航行凡一月,其间疫病恣行,洪波怒如雷奔,起先大家都尚还平和镇静,但连日的惊涛让所有使节心情凄凉,极目远望,毫无岸的踪迹,大海连绵无尽;随着遭遇不测的人一天天增加,压抑着的对死亡的恐惧再也无法隐藏,尖利的嚎哭声塞满了日日夜夜,这些使节此番大多是初次经历觐唐之路上的多蹇,但本田菊却不同,先前家姊*尚在时,还可沿渤海岸而行,如今却只有横渡东海,虽说一国之灵,生命顽强,并不会轻易遭受性命之危,但他心思缜密,这情景到底还是诱发了他惧死的悒郁与忧戚。
在抵达唐土后,使节团几乎间不容发地又北上长安,仍是走水路沿运河而行,沿途的繁盛几乎让使节团目无暇接,夜灯乱星,锦帆连涯,本田菊前次随使赴唐时,这里还略残留着战乱后的衰弱,但百废俱兴,业已初露盛世端倪,未曾料王耀竟在相对于他们来说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就已繁盛如斯,本田菊的内心霎时涌起复杂晦涩的情感。
自洛阳向西又航行几天后,使节团的跋涉终于望到了尽头,抵达长安后修整一日,赴大明宫觐见,唐皇见其于宣政殿。
按照惯例行礼后,预想的怒气并未如约而至,上首的王耀恬然貌似忘却了之前的恩怨,调笑道,“千秋僭帝,一旦称臣。”王耀这般说,仿佛眉眼都噙了笑意,丝毫不见当初作雷霆之怒,拍案率寥寥万人远渡重洋援新罗的模样。然而本田菊此番并非初次与王耀交涉,自然不会将他的矫饰当真。王耀话里藏针,意有所指,他明白王耀正是讥刺他当初国书的失敬。
推古天皇十二年,他欲借彼岸新朝初立的机会摆脱臣属地位,于是参照昔挛鞮撑里给王耀的信,自称为“日出处天子”,对王耀,则称之为“日没处天子”,本意是东西方位的代指,而王耀却怫然不悦,拒收了这封国书,一个向来俯首称臣的相邻小国,竟然敢把自己的国主和上邦的君王对等起来么?日出处和日没处倒还可以理解为不懂礼仪的方位描述,不书名也可以勉强宽容是不仔细的遗漏,唯独这个“天子”,从任何角度看都是没有斡旋余地的,纵然生性阔达,王耀毕竟是久居上首,这种被冒犯的不快感令他几乎看也未看便拒收了国书,不予回复。
对于高度自矜的本田菊来说,这不啻于是暴风霹雳,尽管招致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特别难以想象,但王耀将他视作臣国,拒绝站在平等的地位与他交流的态度让羞恼与痛苦不断在心中交织。
好在本田菊并没有退缩,他仍是作了努力。虽然口头上没有表示,但天皇到底明了了回书丢失的真情。这一次小心翼翼地称自己为“东天皇”,而在称呼炀帝时,则与之相对,书为“西皇帝”,这样既显示出平等的态度,又不至于让隋帝感到僭越,已是莫大的妥协。然而这封国书仍然未获认可,王耀照旧是明显露出不快的表情,但派遣了一位鸿胪卿掌客同使节团一同回到日本。
但是万没料到这位鸿胪卿掌客访日的目的并非礼尚往来,而是作为上邦“宏道”的使者,褒奖了这边有意沐天朝风化、远修朝贡的态度。听到这番话,怨恨和怒火涌上他的心头,尽数焚烧在王耀身上——那位来使在宣谕时,竟将自己的天皇降格为“倭王”,仍然以君臣之道看待两国的关系,他觉得简直是奇耻大辱,但他性格沉默寡言,旁人不轻易察觉,只是默默隐忍于心,将自己推向羞怯的自尊所燃烧的烈火中。
从王耀现在的反应来看,于他,承认和自己是对等国是荒谬的。王耀不同于家姊、高騊以及任勇洙,他年长而又强盛,对临近小国,他自然不吝君恩,每每对远道而来的朝贡使者,他以几倍于贡品的赏赐厚遇之,然而王耀终归有着哪怕是明王圣帝也同样难免的逆鳞,唯有拱手称臣者方可得他宽仁对待,帝王心难测,所有的违逆都化为屠为九郡、头悬北阙的血河。
在履行了使者的职责后,唐皇于宫中大摆筵席,以示国威。
一时鼙鼓如炙,箜篌逦迤;虹裳斜曳欲生云,风袖低昂似雪急。王耀为两位美人所拥,二美人频频向樽中挹酒相劝,至三巡后,面色已是醺然,索性掷杯避席,身上的玉佩随身体的动作玲琅作响,他迳自行至中央。皇帝眼中笑意深了些,屏退诸乐伎。只见王耀向上首拱手,开口:“臣欲为陛下与诸使节献《剑器》舞。”因着特许剑履上殿的缘由,王耀自鞘中拔出佩剑,借着醉意,舞了起来。这舞本是要女子执双剑,遒劲中孕育秀美,方为最佳。况且王耀并未身穿长袖轻软的舞衣,而是行动极其不便利的广袖朝服。这样要如何才能跳出美丽的舞呢?列坐的群臣都疑惑万分。未曾想王耀即兴将原本强健却显柔和的姿态演绎成了更为英武利落、独具刚劲气概的风格。纵使节奏并不很快,在这种沉稳雄浑的气度中,肃杀氛围比紧凑的鼓点瑟弦所蕴含的更多。
先前波澜不惊而又漫长的乐舞让本田菊感到百无聊赖,王耀的剑舞霎时让他震颤不已,在座中隐忍住沸腾的心,默然注视着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