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很多特点,今天简单谈谈其理论系统的两大特点,即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
整体观也有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整体观和身体自身整体观。
1.人与自然整体观:中医理论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而生的,人和所有生物一样,是在特点的自然环境下才能出现的,有特定的条件,水、空气、特定的气候等等,换句话说,地球上才有,目前所知道的其他星球上都没有。
人既然是靠自然界特定条件才产生的,那么整个自然界环境肯定会影响着人类。自然界的变化有其正常规律,如果什么时候不正常了,人体不能适应了,那就会导致人体生病。《内经素问》中有运气七篇大论,就是探讨五运六气气候变化的。所有,人靠自然环境条件而生,那么人的生理病理也就受自然条件影响,如女性的月经多数与月圆月缺有关,咳嗽、心脏问题等于冬季多发,天气转阴时候,疼痛问题多有加重等等。这是人与自然整体观。
2.人体自身的整体观:古人形容庸医的时候怎么说的,知道吗?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反过来看,那么高明的医生是怎么治疗的呢?那就是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拓展一下,就是左病右取,又病左取,前病治后,后病治前。这是《内经》中说的“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原则。何以会如此?那就是人体的整体观。你的五脏六腑是一体的,你的皮肉筋骨与脏腑是一体的,你的所有都是一体的。
举个例子:胃脘痛,我们讲胃炎,这个胃不舒服了,生病了。胃炎只是一个结果,目前西医的认识就是胃出现问题了,什么胃酸多了,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了,胃黏膜萎缩了等,都是局部治疗。中医怎么看的呢?常见的:1.胃寒了,有时候是外受寒邪太重,有时候是体内阳虚寒生;2.肝气太旺,肝木克土了,常见的生气就痛,胀呼呼的连及胁下;3.肾阳虚衰了,古人说胃是个锅,它只是个容器,其中食物要腐熟的话,需要下面有火,火在哪里呢?在肾里。肾中无火,则胃中腐熟无力,出现食后即泻,完谷不化等;4.脾受湿困,饮食无味,吃了也消化不了。西医里,脾是个免疫器官,西医曾讽刺中医说把器官都搞错了,会搞错吗?中医里的脾,是五脏之一,主运化的,是后天之本,是重要至极的!怎么会错的了呢?中医基础又称藏象学说(现在好像改成了脏象学说),读音同脏,但是说的更多的是藏在里面的脏腑表现在外之象的学说,《内经》话说:有诸内,行诸外。后世西方的黑箱理论,类似于此。那么说回来,中医脾胃并称,但其实胃主受纳,主腐熟,就是接受食物储存同时,磨碎备用,条件成熟,脾把其中的营养精微物质,吸收运送化为己用。但是脾这个脏腑是喜燥恶湿的,湿气一重那么它运化能力就差了,就出现胃口不佳,口中无味,腹胀,身体乏力等。后续说糖尿病、高脂血症、尿酸等,都是脾气不能运化精微所导致的。5.肺与脾胃的关系,更多的是脾胃影响肺,后续有机会再说。
上面是从一个胃病看脏腑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中医看病的五脏六腑整体性,类似的还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治肝七十二法”等等。都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
二、辨证论治
下面再来说说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里说,就像是树木,有的刚强宜折,有的却柔韧耐损,个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有的壮实阳盛,有的体虚气弱,一样是受了风寒,壮实的从阳化热,体弱的则从虚化寒,治疗上当然不同。同一个人感冒风寒了,那么初感之时邪气在表和迁延日久邪气入里,治疗肯定也不相同。一样是感冒,你冬天寒风吹的和你夏天时候嗜凉饮冷感冒了,治疗也是不一样的,邪气相类,但是气候和该气候下的身体状况不同(比如冬天皮肤紧凑无汗,夏天腠理开些多汗),治疗也不相同。这是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问题,内涵也属于辨证论治,故一并说了。也包含了同病异治。
有个人口疮的,舌边尖为主,火辣刺痛,有个人双侧头痛,胀痛,生气时候加重,舌红苔黄,有个年轻女性,带下黄秽,烦躁多怒,舌红苔黄等等,虽然症状各不相同,但是都有可能是肝胆郁火湿热,治疗起来则龙胆泻肝汤一方加减,大同小异。这是异病同治范畴。
三、题外话,说说现代医学:
有个段子说,我脚指头化脓去看医生,截掉了;我肚子疼去看医生,阑尾炎,割掉了;我现在又头痛了,可是我不敢这去看医生了。现代医学更注重,解剖,更注重局部,哪里有问题就治哪里,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治。这个是缺乏整体观的。现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肾结石、心梗、高血脂、脑梗死等,都是治疗已经产生的结果,而很少能解决初始原因,所以大多终身服药。而中医说的精气神,讲气血津精液,讲经络,讲气化等,这更多的是功能上的调理,虽然没有那么具体,但是这正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最初的问题所在。
现代的医学药理,是化学制造的,不同于中医的医药同源。中医的药食同源,也说了病去八九,蔬谷养之。中药长期服用都会出现身体问题,更不用说现在的西药了。当然,西药应用于临床之前,是有大量动物实验的,这也是现代医学自矜高明之处,毕竟老鼠的、大白兔的都是哺乳动物,跟人是很相近的了,这些动物身上能行,人身上当然也能行。回头再想想中医的三因制宜与辨证论治,霄壤之别哉!
好了,今天就聊这一点吧。后续会谈中西医对一些常见病的认识和中医治疗等,如膝关节问题,颈椎问题,腰痛问题、面瘫问题、高血压病问题,糖尿问题、脾胃问题、咳嗽问题、小儿发热、腹泻问题、男科问题、妇科经带胎产问题等。
一、整体观
整体观也有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整体观和身体自身整体观。
1.人与自然整体观:中医理论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而生的,人和所有生物一样,是在特点的自然环境下才能出现的,有特定的条件,水、空气、特定的气候等等,换句话说,地球上才有,目前所知道的其他星球上都没有。
人既然是靠自然界特定条件才产生的,那么整个自然界环境肯定会影响着人类。自然界的变化有其正常规律,如果什么时候不正常了,人体不能适应了,那就会导致人体生病。《内经素问》中有运气七篇大论,就是探讨五运六气气候变化的。所有,人靠自然环境条件而生,那么人的生理病理也就受自然条件影响,如女性的月经多数与月圆月缺有关,咳嗽、心脏问题等于冬季多发,天气转阴时候,疼痛问题多有加重等等。这是人与自然整体观。
2.人体自身的整体观:古人形容庸医的时候怎么说的,知道吗?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反过来看,那么高明的医生是怎么治疗的呢?那就是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拓展一下,就是左病右取,又病左取,前病治后,后病治前。这是《内经》中说的“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原则。何以会如此?那就是人体的整体观。你的五脏六腑是一体的,你的皮肉筋骨与脏腑是一体的,你的所有都是一体的。
举个例子:胃脘痛,我们讲胃炎,这个胃不舒服了,生病了。胃炎只是一个结果,目前西医的认识就是胃出现问题了,什么胃酸多了,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了,胃黏膜萎缩了等,都是局部治疗。中医怎么看的呢?常见的:1.胃寒了,有时候是外受寒邪太重,有时候是体内阳虚寒生;2.肝气太旺,肝木克土了,常见的生气就痛,胀呼呼的连及胁下;3.肾阳虚衰了,古人说胃是个锅,它只是个容器,其中食物要腐熟的话,需要下面有火,火在哪里呢?在肾里。肾中无火,则胃中腐熟无力,出现食后即泻,完谷不化等;4.脾受湿困,饮食无味,吃了也消化不了。西医里,脾是个免疫器官,西医曾讽刺中医说把器官都搞错了,会搞错吗?中医里的脾,是五脏之一,主运化的,是后天之本,是重要至极的!怎么会错的了呢?中医基础又称藏象学说(现在好像改成了脏象学说),读音同脏,但是说的更多的是藏在里面的脏腑表现在外之象的学说,《内经》话说:有诸内,行诸外。后世西方的黑箱理论,类似于此。那么说回来,中医脾胃并称,但其实胃主受纳,主腐熟,就是接受食物储存同时,磨碎备用,条件成熟,脾把其中的营养精微物质,吸收运送化为己用。但是脾这个脏腑是喜燥恶湿的,湿气一重那么它运化能力就差了,就出现胃口不佳,口中无味,腹胀,身体乏力等。后续说糖尿病、高脂血症、尿酸等,都是脾气不能运化精微所导致的。5.肺与脾胃的关系,更多的是脾胃影响肺,后续有机会再说。
上面是从一个胃病看脏腑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中医看病的五脏六腑整体性,类似的还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治肝七十二法”等等。都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
二、辨证论治
下面再来说说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里说,就像是树木,有的刚强宜折,有的却柔韧耐损,个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有的壮实阳盛,有的体虚气弱,一样是受了风寒,壮实的从阳化热,体弱的则从虚化寒,治疗上当然不同。同一个人感冒风寒了,那么初感之时邪气在表和迁延日久邪气入里,治疗肯定也不相同。一样是感冒,你冬天寒风吹的和你夏天时候嗜凉饮冷感冒了,治疗也是不一样的,邪气相类,但是气候和该气候下的身体状况不同(比如冬天皮肤紧凑无汗,夏天腠理开些多汗),治疗也不相同。这是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问题,内涵也属于辨证论治,故一并说了。也包含了同病异治。
有个人口疮的,舌边尖为主,火辣刺痛,有个人双侧头痛,胀痛,生气时候加重,舌红苔黄,有个年轻女性,带下黄秽,烦躁多怒,舌红苔黄等等,虽然症状各不相同,但是都有可能是肝胆郁火湿热,治疗起来则龙胆泻肝汤一方加减,大同小异。这是异病同治范畴。
三、题外话,说说现代医学:
有个段子说,我脚指头化脓去看医生,截掉了;我肚子疼去看医生,阑尾炎,割掉了;我现在又头痛了,可是我不敢这去看医生了。现代医学更注重,解剖,更注重局部,哪里有问题就治哪里,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治。这个是缺乏整体观的。现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肾结石、心梗、高血脂、脑梗死等,都是治疗已经产生的结果,而很少能解决初始原因,所以大多终身服药。而中医说的精气神,讲气血津精液,讲经络,讲气化等,这更多的是功能上的调理,虽然没有那么具体,但是这正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最初的问题所在。
现代的医学药理,是化学制造的,不同于中医的医药同源。中医的药食同源,也说了病去八九,蔬谷养之。中药长期服用都会出现身体问题,更不用说现在的西药了。当然,西药应用于临床之前,是有大量动物实验的,这也是现代医学自矜高明之处,毕竟老鼠的、大白兔的都是哺乳动物,跟人是很相近的了,这些动物身上能行,人身上当然也能行。回头再想想中医的三因制宜与辨证论治,霄壤之别哉!
好了,今天就聊这一点吧。后续会谈中西医对一些常见病的认识和中医治疗等,如膝关节问题,颈椎问题,腰痛问题、面瘫问题、高血压病问题,糖尿问题、脾胃问题、咳嗽问题、小儿发热、腹泻问题、男科问题、妇科经带胎产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