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羽国际瑜伽吧 关注:22贴子:341
  • 0回复贴,共1

通往冥想的几种练习方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今,谈论冥想是件极其常见的事。没有知识,就没有冥想,没有冥想,也不会有知识。完整的知识(paripakva jnana)将人引向冥想。从禁制到制感,呈现出知识的粗糙层,但精微层却并未显现。这些精微的官能包括智性、私我与意识。在冥想中,智性得以清晰地浮现与扩散。
在冥想中,“我”与“我的”意识变得谦卑,习练者从个人小我转变为宇宙真我。因此,瑜伽的这七支,使习练者通过链接身体与心意,心意与智性,智性与小我,以及小我与真我的方法呼吸灵性的芬芳。在此境界中,智性逐渐变得成熟、安宁、平静与祥和,并且不再需要“了解”任何对象。这是意识的绝对境界,它独一无二。
抵达专注,有方法和技巧。而抵达冥想与三摩地却没有。一名学生想要抵达专注,导师对他而言是必需的,而在冥想中,这名学生将成为自己的导师,寓居于自己的内在,并引领自己。

而念诵(japa)与唱诵(bhajan)将意识引向观者(seer)。它们被视作进入冥想的阶梯。
念诵(japa)
人们常被建议重复念诵aum。念诵aum可以视为冥想。但念诵与冥想并不相同。念诵修习(japa sadhana)也许能将人引向冥想,但念诵并不能成为冥想。冥想中不存在任何词汇或声音的表达。
Aum是一个象征性的词语,但有其声音(sabda)。它由三个音节构成:a,u,m,而这几个音节并非凭空而来。当你张开嘴,第一个音节正是以a的形式发出,所以将嘴张开,就是a的发音。第二个音节u发出时,嘴既不张开也不紧闭,只是活动着。当嘴完全紧闭,音节m就出现了。Aum是所有词汇的基础,它被称为宇宙之音(sabda brahma)。所有的词语都有声音,而声音有节奏。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梵音(nada brahma)。缺少这三个音节,任何声音都无法发出。因此,它被认为具有神圣性。
为了使游离的心意变得稳定,我们学习念诵。Aum是声音的来源,aum的发声始于肚脐,终于口腔,然后再回归肚脐。
帕坦伽利在《三摩地篇》(Samadhi-pada)中阐述了几种指向意识的方法。念诵就是其一。曼陀罗(mantra)被人们看做冥想,但念诵是一种祈祷。念诵不是冥想。念诵是通往冥想的一种方法。在冥想中,念诵会消失。
唱诵与奉爱
唱诵(bhajan)是赞美神的音乐,其目的在于使心意停止游荡并沉思神的美德与恩典。唱诵、去寺庙或教堂、注视神像,是敬拜神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将真我全然交托于至上神,是最精微的敬拜,这称为奉爱(bhakti),意指敬拜与奉献。唱诵与念诵是引领心意朝向至上神的方法。唱诵与神诵(nama japa,反复默念神的名字),旨在将心意从感官对象中撤回并进入受制状态。对神的执着与爱,比对世俗的执着要高级得多。唱诵(也称为nama smarana)与念诵为敬拜神提供身体与精神层面的准备,而真正的敬拜必须源自行动者的内心。

冥想——通往成熟智性与纯粹的道路
冥想是意识持续处于全然无波动状态的过程。一个睡了十小时的人只有在醒过来时才能察觉到时间。而在深眠中,他无法察觉。他不了解自己是睡了一小时还是十小时。他的身体与意识(citta)维持在无目标或无想法的状态里。在他醒来的那一刻,意识中充满了想法。冥想就是这样一种状态,让人有意模仿持续无想法的状态,而这需要不含任何紧张或情绪波动的大量沉思。
冥想不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积极而纯粹的状态。正如一个人无法表达睡眠的实际体验,同样的,一个人无法描述冥想而只能进入它。一旦被描述,它便不是冥想,而成为一种表达,而这不利于对它的体验。一个人在睡眠状态是无想法的,而在醒来时会充满想法。在冥想中,行动的因与果突然消失,一个人体验到无垠的时间,并见证了无垠的空间。
然而一个智性成熟的人不可能永远保持纯粹的状态,因为他的私我(ego)不允许他这样做;而在冥想的高级境界中,私我是寂静的,智性变得纯粹。在成熟智性里的这种纯粹状态,就是冥想。尽管我们生来简单,但伴随着成长,我们制造了复杂,而瑜伽帮助我们回归这种原始的简单。
真正的进化(evolution)是内在觉知的进化,它由内及外地扩展与渗透。尽管内在很容易感受到纯净与神圣,但不受阻碍地维持它却很难。一个人应当时常质问自己并且分析这种神圣的纯净是如何消散且在不知不觉中被干扰的,因此纯净与简单不应在我们的修习里丢失。
一个人应当为过滤后的记忆重新充电,从而使自己走在正确的瑜伽之路上,并且将从纯净生活中跌落的自己拯救回来。他应当带着这成熟的记忆,让瑜伽之火(yogagni)贯穿自己的瑜伽修习,直至抵达目标。
文章摘选《瑜伽花环》第一卷


1楼2021-10-16 11: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