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吧 关注:53贴子:275
  • 6回复贴,共1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之思想的解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解读《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1楼2006-01-04 13:09回复
    1。中等尺度
    他认为由于城市蔓延中的投机活动的因素,因此城市形态的形成难以控制,导致了城市设计沦为纸上谈兵。
    这一点在上海也很明显。如陆家嘴,在初始的设计时构想的城市形态和现状有很大不同。沿江冒出了很多住宅,这是原来没有想到的吧?
    这使得我们可以反思“城市设计”这个词。初衷很好: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形成完整的链条。但城市设计所依据的思想和信息的狭隘、单一化,设计的个人化,导致了其乌托邦的实质——脱离实际,也预示了其命运——纸上谈兵。
    也许,建筑师应该致力于“中等尺度”的设计上,把“权力”范围缩小些,明确了投资者,这样才有可操作性。


    3楼2006-01-04 13:31
    回复
      在前言中,作者引用了一个“历史的天使”——在天使眼中历史事件是不断堆积的垃圾,而天使试图唤醒人们,但被强大的所谓“进步”的风暴卷走了。
      “进步”是脱缰的野马?人类已无法掌控?正如原子弹、基因技术等,这些会不会将来灭绝了人类?
      而作者的引用又对建筑有什么隐喻呢?
      也许,作者认为我们现在大量建造的建筑也是堆积垃圾。而作者自己正是“天使”,但他却无力唤醒世人。


      4楼2006-01-04 13:48
      回复
        在作者眼里,现在建筑的起点不是中国教科书的工业革命,而是——1750年代。
        事件的发生总是迟于思想的,作者着重于思想源头的追溯。
        这个源头就是1。对维特鲁威经典教义的质疑,促使人们考察古迹,以作为更为客观的工作基础;2。工程学与建筑学的分离(巴黎道路桥梁学校)。
        前者意义在于一种“怀疑”精神,一种理性的求实精神,一种刨根问底的精神,而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后者的意义在于“学科的专门化”,分工的细化。


        5楼2006-01-04 14:04
        回复
          机齐心写了一个《未建成史》,作者也研究了未建成的建筑。说明作者一方面关注建筑本身,又关注人们的思想和论争中的意向


          6楼2006-01-04 14:13
          回复
            还原主义是入世、迎合流行、工业设计、对城市无兴趣、非修辞性、功能主义、静默,如密斯、福斯特。
            而安藤、西扎、巴拉甘等的“飞地”是出世、内向、逃离。
            而作者的希望在于“中庸”——两个极端之间的创造性接触


            7楼2006-01-04 14:30
            回复
              1。结构古典主义:强调结构。
              2。浪漫古典主义:强调形式本身的外貌特点、建筑的表现力


              8楼2006-01-04 15: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