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粗心是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判断“粗心”的标准通常有:1. 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问问自己,熟练度够吗?
2.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3.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做对吗?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并不是。
我们必须通过“粗心”,看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 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
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
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得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办法:一类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
▼ 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
平时作业和练习时明明会做的题目,为什么到了考场上就出错?
考场压力当然是原因之一。
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如果不是做得特别熟练的题型,就可能出错。
因为人通常会本能选择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当这个记忆模糊不清,似有还无时,解答时就可能出错。
怎样从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发现这些知识点上的疏漏?
▲ 解决办法
我们都知道“木桶理论”——决定木桶盛水量的,往往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而是最短的一块木板。”
所以,期中冲刺备考,如果时间紧迫,就要坚定地专攻短板。
发现自身的短板,或者说薄弱环节,不能再靠做新题了。
找新题、做新题费时费力,题目还不一定能切中你的要害。
此时,优先级最高的就是改错。
从错题入手,从侥幸做对的题目入手。
不能只关注对错,更要追溯做题的全过程是否顺畅。
错题的背后,往往隐藏了知识上的漏洞。
同学们不仅要改错,还要反躬自问:自己这道题为什么会错。
一般说来,对于一道典型题目,我们在做完之后,都需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第四,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对于错题,我们更要进行反思,分析错因:第一,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第二,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
第三,这道题是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
第四,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什么?
第五,这道题的难度,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吗?然后,再根据错因,题目所属的难度,规划自己接下来学习的优先级:
侧重基础、中档还是难题?
计算熟练度还是做题的技巧?
思维广度还是深度?
是否需要规范做题步骤和表述方式?
有无某一模块是失分重灾区?
在追溯思考的过程中,那些侥幸做对的题目,解题思路会由模糊变得清晰;那些做错的题目,才会真正想明白当初出错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 做题习惯有问题
很多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题。
还有的孩子做题喜欢跳步骤,不但容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应该能得到的分数。
▲ 解决办法
做数学可以在草稿纸上先画图,画图常常能使自己的思维清晰。
那些计算类题目一次正确率不高的学生,做完一道题目后,一定要立刻根据经验,判断一下结果的合理性。
比如,解出来答案“不好看”,或者解出来应用题答案明显不符合生活情况。
当发现答案可能出错时,如果时间充裕,当然可以重新做一遍;但如果时间紧张,就要好好利用草稿纸。
这时,如果草稿纸上的书写顺序依照做题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甚至标上了题号,那么检查时你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找到那道题,进而检查计算过程。
而且,草稿纸上字迹清晰,也不容易发生挪错数字,落掉“负号”等情况。
▼ 做题准确率不高
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
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
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 解决办法
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也可以给自己制定训练的计划。
总是审题丢分?务必养成圈画习惯。
如果题目较长,信息较多,可以养成圈画习惯,把重要的信息圈出来。
这样做题时就能正确运用所有已知条件啦!那种看错题,没用上某个条件之类的错误,基本可以避免。
晨宁教育华府天地
15952589528(蔡老师)
粗心是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判断“粗心”的标准通常有:1. 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问问自己,熟练度够吗?
2.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3.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做对吗?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并不是。
我们必须通过“粗心”,看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 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
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
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得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办法:一类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
▼ 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
平时作业和练习时明明会做的题目,为什么到了考场上就出错?
考场压力当然是原因之一。
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如果不是做得特别熟练的题型,就可能出错。
因为人通常会本能选择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当这个记忆模糊不清,似有还无时,解答时就可能出错。
怎样从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发现这些知识点上的疏漏?
▲ 解决办法
我们都知道“木桶理论”——决定木桶盛水量的,往往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而是最短的一块木板。”
所以,期中冲刺备考,如果时间紧迫,就要坚定地专攻短板。
发现自身的短板,或者说薄弱环节,不能再靠做新题了。
找新题、做新题费时费力,题目还不一定能切中你的要害。
此时,优先级最高的就是改错。
从错题入手,从侥幸做对的题目入手。
不能只关注对错,更要追溯做题的全过程是否顺畅。
错题的背后,往往隐藏了知识上的漏洞。
同学们不仅要改错,还要反躬自问:自己这道题为什么会错。
一般说来,对于一道典型题目,我们在做完之后,都需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第四,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对于错题,我们更要进行反思,分析错因:第一,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第二,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
第三,这道题是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
第四,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什么?
第五,这道题的难度,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吗?然后,再根据错因,题目所属的难度,规划自己接下来学习的优先级:
侧重基础、中档还是难题?
计算熟练度还是做题的技巧?
思维广度还是深度?
是否需要规范做题步骤和表述方式?
有无某一模块是失分重灾区?
在追溯思考的过程中,那些侥幸做对的题目,解题思路会由模糊变得清晰;那些做错的题目,才会真正想明白当初出错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 做题习惯有问题
很多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题。
还有的孩子做题喜欢跳步骤,不但容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应该能得到的分数。
▲ 解决办法
做数学可以在草稿纸上先画图,画图常常能使自己的思维清晰。
那些计算类题目一次正确率不高的学生,做完一道题目后,一定要立刻根据经验,判断一下结果的合理性。
比如,解出来答案“不好看”,或者解出来应用题答案明显不符合生活情况。
当发现答案可能出错时,如果时间充裕,当然可以重新做一遍;但如果时间紧张,就要好好利用草稿纸。
这时,如果草稿纸上的书写顺序依照做题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甚至标上了题号,那么检查时你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找到那道题,进而检查计算过程。
而且,草稿纸上字迹清晰,也不容易发生挪错数字,落掉“负号”等情况。
▼ 做题准确率不高
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
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
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 解决办法
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也可以给自己制定训练的计划。
总是审题丢分?务必养成圈画习惯。
如果题目较长,信息较多,可以养成圈画习惯,把重要的信息圈出来。
这样做题时就能正确运用所有已知条件啦!那种看错题,没用上某个条件之类的错误,基本可以避免。
晨宁教育华府天地
15952589528(蔡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