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1,113贴子:6,149,721

回复:【记录】别忘记看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7年的夏天,坐在电影院里看完了这部电影.....没有震撼的配乐,没有煽情的旁白,镜头收敛了一切粉饰的炫技,清冷至极,只淡淡地记下了这些老人在农村平静的生活,和其他电影比起来,《二十二》显得有些“单调”和“无聊”。 几年以后,我才深刻地体悟到了一句话:“平静的海面下是汹涌的暗流。”面对这段厚重深沉的历史,任何局外人都是渺小的,任何修饰都是多余的。 《二十二》是一部讲述中国幸存慰安妇生活现状的记录电影,如果不作了解的话,你会发现她们和我们家里的长辈无异,她们平静地生活,安详地度过晚年,就像影片最后志愿者提到的:“奶奶对我们很好的,她们对谁都好。”但当往事被提起,伤疤被揭开,许多老人或是不愿意讲,或是讲到一半就开始掩面哭泣:“不提了”,“说起来不高兴”,时隔大半个世纪,她们依然记得日本军人进村屠杀的场景,依然记得亲人在自己面前离世的惨状,依然记得日本人施暴时耸人的话语,言语神情中依稀可见她们难以言说的悲痛与无可奈何的压抑...... 影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大肆渲染老人们的伤痛来作为自己宣传的噱头,就像导演郭柯所言:“跟老人相处一段时间,当看到老人们眼睛的一瞬间,我想你的选择会和我一样,不会多问了。那一刻,你只是一个晚辈,不是什么导演。当我把她们当作我的亲人看待,我的拍摄就有了分寸,问题就有了底线。将所有镜头拉长,给观众一个机会深情地看看他们,去体会老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她们的心情。”也正是这种温情和分寸感,让我们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多添了一分思考。不由得翻开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抗日战争已经作为中华民族永恒的伤痛深深地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而其中,慰安妇是一类特殊的受害群体。数据显示,在慰安妇制度实行的7年里,慰安妇的人数大约有36至41万,主要受到侵害的是中国和朝鲜的女性,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慰安所有近400所,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又出于种种原因,能够侥幸逃生、回归家园的人就更少了。离世的人是悲惨的,活下来的人也是痛苦的,当她们重返故里时,等待她们的或许不是同情,而是无休止的歧视、侮辱和排斥。与此同时,她们还要一次次地面对那些噩梦,那是永远逃不出的梦魇。普通人总喜欢把自己的悲伤和亲密的人共同分享,但是对这群受害者来说是不可行的,因为每一次提起,都是对她们的又一次伤害。影片中有这样两个细节:老奶奶的儿媳妇说婆婆平时很率直、坚强,唯独提到那段历史就是“不提了”;另一位奶奶的养女说奶奶刚到村子里的时候并没有人知道她的特殊身份......我们是站在历史的视角看她们,体会战争对人的摧残和伤害,但她们的坚强与伟大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深厚得多。影片里呈现出来的他们平静的生活状态,我们的概念里单调枯燥的日子,却是这些老奶奶与命运抗争、努力生活下来的最好的证明。不曾想,她们要翻过多少荆棘、穿过多少阴霾才能恢复正常的日子;也不曾想,她们要与心灵和回忆做多少的抗争才能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局内人永远比我们局外人清醒,也正是这份清醒,注定了她们要比我们更痛苦地负重前行。我想,关注她们,不仅仅是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来勉励后人自强不息,更是发现她们身上作为人的勇敢、坚韧、向死而生的品质和精神。我很喜欢《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每一帧都是无声的哭诉,每一秒都是那段历史的活证,每一分钟都燃烧着生命的烛光,虽然微弱,但激发起善良对善良者的同情,良知对“受侮辱和受损害的‘道义支持’。”这部电影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必说,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阿婆坐在大门一侧,几个孩子坐在大门另一侧;阿婆摇着手里的蒲扇,看向玩闹的孩子们的方向。不知道在那一刻,阿婆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但其实,我们后来的每个人都是那群无忧无虑的孩子。11月24日,手机推送了一条新闻: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余爱珍去世,猛的发现,电影里的“二十二”实际上只剩下个位数了,截至到去年上半年,对日起诉的中国大陆24位“慰安妇”受告者原告均已辞世,他们用力地活了大半辈子最后也没有得到日本的一句道歉,有人说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电影,时间的永恒性昭示着我们在未来的某一天,登记在册的慰安妇的数量会清零,到了那个时候,与那段历史有关的人都离开了,我们还会记得他们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部电影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了,它更是关于历史的永恒的探索和思考。还是要回到开头,我的文字不足以展现这段历史十分之一的厚重,也不足以展现她们人格里的伟岸力量,文字在此刻是苍白无力的,既然我们无法成为那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那么,唯有铭记,唯有珍惜。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1-12-01 16:50
收起回复
    十一月份读完了《芳华》《回归故里》以及我的专业书之一《课程与教学的基础》十二月份再接再厉,开始读《论语》和《金陵十三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1-12-01 20:42
    收起回复
      只要有人存在,永远也疗养不好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1-12-03 16:43
      回复
        读完。不打算复看了,太悲伤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1-12-04 19:29
        收起回复
          看完了,一直想了解李世民,这本书史料较少,叙述较多,论证、评点适中,总的来说还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李世民真的是很有魄力、能力的君主,心胸宽广,知人善任,勇于纳谏,很多人因为玄武门兵变批判他,但是那又如何?“无情最是帝王家”,在那个体制下权力是唯一的,他也实现了所谓的“天下人的天下”,不过历史不能假设,这向来都是最极致的斗争。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2-03-06 09:34
          回复
            《看不见的城市》最后一段话一起勉励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2-03-08 17:51
            回复
              很不错的睡前读物,有几篇写的很打动人,从中依稀可以窥见作者的洒脱、率真却又文静、温和的性格和品质,三月初借的书,一眨眼都三月底了,下个月作者就已经去世十一年了...最近战争、疫情、飞机失事让我对生命有了另一种思考,可能就如于娟在书中提到的,生命何其珍贵,我们要努力珍惜当下,多陪陪自己的家人,多去做自己热爱的事......可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总是到了要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祝愿作者在另一个天堂仍有自己所爱之人,仍有自由美丽的灵魂,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写下自己的“自传”,哪怕文笔不好,仅仅是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想想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2-03-30 17:28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2-04-09 14:39
                回复
                  今天是世炎同志121周岁的生日,世态炎凉,仍乐此生。最初了解到赵世炎同志还是因为电视剧《觉醒年代》,去年暑假买了一本关于他的书,今年开始看《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把这本书也通读了一遍。世炎是1901年出生的,在那些革命先烈中,他应该算是年龄较小的了,他家庭出身很好,但10岁时就离家去北京读书了,极有领袖风范和气质,真是难得。他在法国勤工留学期间,主动参与到工人们的生产实际之中,工作之余,还花几个小时的时间读书,学习先进理论,自称黄昏之贼。他爱工人和群众,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们争取正当的权益;他做事总是不慌不忙,很有节奏,不管时局多么艰难,总是保持乐观和从容。世炎身上,真是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品质。书里有一段我印象深刻,一位和他们一起去法国留学的学生自杀了,世炎很感叹说:“死倒不怕,但是我们要思考怎样做才是有价值的。”可见他作为一个革命者的勇气和智慧,在后来组织的工人运动中,他首先主张同志们要保护好自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而,他自己却倒在了1927年,今天又是个不太晴朗的日子,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那天没有那场大雨,你是不是就不会被抓呢?是不是就可以见证新中国的成立呢?是不是可以成为一名卓越的外交家呢?可惜啊,历史没有如果,只希望我们这几代人可以不辜负你们的流血和牺牲。最后推荐一下法岁,李泓良老师演的赵世炎太有魅力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2-04-13 10:19
                  收起回复
                    学校的花儿都开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22-04-17 10:07
                    收起回复
                      今天在读汪曾祺的书,汪老特别擅长写吃的,其中有一章就专门写他尝过的美食。特意选了这两段,汪老让我觉得他是个很有雅兴、生活情趣的人,做事很用心。何以见得?小时候读的《十五从军行》,年纪大了他居然还记得诗中有关“葵”的细节,我读诗往往只注重诗人的思想情感,可能长期的教育使然,但汪曾祺却做到了诗可以观、可以群、可以兴,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另外一个点是,汪老很热衷于尝试各种各样的吃的,它描写那些食物的色、香、味、做法,让人感觉是真切的,是生动的,我还记得他写凉拌黄瓜那段,仿佛真在夏日尝到了清爽的黄瓜丝。现在有些美食博主在品尝美食时,只会用“糯叽叽”“软糯”这些词来形容,实在是太平淡了。汪老的热爱美食,也让我感到他特别珍爱生活。现在这个时代,走进食堂饭店,大家都是边吃别玩手机,亦或是边吃别聊天,这可能也是吃饭的乐趣吧,但是却极少看到有人专心品尝美食的。我还记得一位同学问我:为什么要吃饭?我说饿了就吃,她说是因为喜欢美食才吃,现在想来,真是“实用派”和“浪漫派”的两种反应。希望忙碌的生活里也能有安闲的日子,静下心来好好感受食物的本真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22-04-19 21:52
                      回复
                        书中关于美登利和信如关系的刻画其实并不多,却足以打动人心,作者将这段懵懂的“青梅竹马”之恋表现得细腻而又克制,深沉而又含蓄。在不可逆的时代洪流下,他们三次遇见,三次错过;作者结合三个特殊的意象,婉转曲折地描写了这段初恋。读到最后一页时,仿佛看了一部长电影,我突然觉得,美登利和信如,他们的命运就像是系在红色绸条的两端,若即若离......
                        美登利和信如同是育英舍的学生,美登利在这段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她总是一见面就亲热地喊信如:“藤本君,藤本君”;会在信如被绊倒的时候拿出手绢给他擦擦;亦或是央求信如帮她折一枝花。然而信如却总是不解风情,沉闷的他选择了逃避。就从折花这件小事看,“敷衍”“随意”“丢”“匆匆走来”几个词就表现了他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木讷、矛盾心理,好生有趣。
                        再者,少女的爱“来的也快,去的也快”,心思细腻的美登利察觉到了信如对她的冷言冷语,心里竟埋怨起长吉借信如的名义打架骂人的事情来,最后竟气不过不再去上学,大量的心理描写,一位骄纵可爱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一百年后,岩井俊二在创作《情书》时,是不是也参考了美登利和信如的感情呢?两位藤井树互相对彼此有好感,却因为害怕同学们的流言蜚语而逐渐疏远,直至一方辞世后才逐渐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却又始终沉静的爱情。书中这样写道:“两个人之间仿佛有了一条无形的大河,船不渡,筏难漂,各走各的人生路。”命运似乎已经为他们做出了选择,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点。淫雨霏霏的秋天里,美登利和信如第二次相遇了。这一段主人公之间没有任何的肢体接触和语言对话,作者着力刻画两人的内心世界,将两位主人公的隐忍和挣扎表现得清新自然。先看美登利,我认为她的情感变化有三个层次,分别是初见信如的羞涩心动、看见信如雨中修理木屐的紧张和担忧,递给信如红色绸条的酸楚与无奈。第一阶段中,看见自己的心上人,美登利的心情是游移不定的,她的心扑通扑通地跳,可是却不敢接近,只能躲在门后小心翼翼地看,我忽然想起张爱玲说的:“见了他,我变的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心里是欢喜的,又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所以第二个阶段中,美登利偷偷观察着信如的一举一动,她看着信如笨手笨脚的模样,表面责备,实则关心;她想亲自递给信如绸条,却因为信如先前的冷言冷语心怀芥蒂。此时,母亲的呼喊打破了少女的犹豫和挣扎,她只能选择从门缝中偷偷地将绸条递过去,但是看到信如头也不回的时候,她的情绪一下子翻涌开来。我想,美登利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信如对她的善意毫无表示,但是她倔强地选择了转身;她的无奈与酸楚中,有她的喜欢,也有她的尊严。
                        再来看信如,当他看到美登利来的时候,表面上一心一意地修理木屐,实际上心里却颇不平静。我们可以从后面的情节中看到,信如主动向长吉寻求帮助。可是在此时,即使身上被雨打湿,即使双手不听使唤,他也没有向美登利求助,直至美登利跑开,他也没有转过身去看美登利一眼,这不仅仅是羞愧,更是一种对心灵和情感的逃避。当信如看到脚边有一块被雨水打湿的红色的友禅绸条,他的心中除了心动,就是一股莫名的哀伤。他最终也没有捡起那块绸条,那块承载着懵懂情意的红色友禅绸条,被淅淅沥沥的雨水打湿在泥地上,徒留落寞和哀怨,亦如他的命运,从来都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和美登利的情缘,也注定不能被这块红色绸条给牵起。
                        难道信如真的对“初恋”无动于衷吗?当然不是,在他们的第三次“相遇”中,信如掌握了唯一的主动权。而这份隐忍的情意也在故事最后得到了最高升华:一个霜冷的清晨,不知何人在大黑屋的格子门前悄悄塞进了一朵纸的水仙花……后来,美登利无意间从别人口中听说,在她捡到水仙花的第二天,信如就披上法衣,离开龙华寺出去求学了。水仙的花语是思念,同时还寓意这纯洁又坚贞的爱情。我想,这朵纸质的水仙花,是信如对美登利的告别,更是对她无声的承诺。在他心中,美登利永远如最初的水仙花一般有着不曾沾染世俗的纯洁。
                        故事到了此处戛然而止,这样一段懵懂的感情也以错过而结尾。然而,回望这三次相遇,他们之间鲜有语言交流和肢体接触,真的仅仅是错过吗?这道传递了红色绸条和水仙花的们,仿佛就是注定要当和尚的信如和注定要当妓女的美登利之间那条永远也跨不去的河。“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不禁暗自伤神,美登利是这几个孩子中“最不识愁滋味”的,所以她的爱表现得更为张扬,而稳重儒雅的信如,是否早就意识到了命运的走向而不敢尝试呢?这不是错过,这是命运的过错,无法改变的命运轨迹,相遇是缘,错过是劫。
                        最后,我想不合时宜地吟诵起郑愁予的《错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2-04-30 10:25
                        收起回复
                          四月读书好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22-05-01 16:12
                          回复
                            今天是学校百廿校庆,祝生日快乐不由得回想起第一次进校园的场景,那是一个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理科楼的大草坪承载了我最初对于大学的记忆,那时候是迷茫的,觉得要怎么在这里度过自己四年最宝贵的时光呢?两年过去,迷茫不再,一晃也只能在这方天地里两年了,毕业季临近,似乎已经提前酝酿好情绪......碎碎念随便写点,希望学校越办越好,在未来很多个平淡的日子里,创造出无数个不平凡的成就,希望我也可以是那个不平凡的人。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22-05-19 23: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