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没有后裔,最后一代楚王芈心死后,无后。
至于楚语的猜测太多了,从地缘继承来讲,楚语可能后世的江淮方言、西南官话、中原官话有关联。
广东话可能与古代的秦晋方言有关联,它与源自陕西、山西两地的切韵-广韵-唐音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楚语不属于切韵-广韵-唐音这个体系,现代江淮方言、西南官话、中原官话也不属于切韵-广韵-唐音这个体系。
现代中原官话的划分是不科学的,陕西话与河南话明显不同,关中东部的话勉强有河南话的影响,关中西部的西府方言差别就大了,说快了是听不懂的,然后甘肃的秦陇方言就更难懂了。关中和秦陇是周秦汉唐四朝的中心,它能不叫中原官话吗?但是话说回来,关中、秦陇、山西这些地方的土著方言就是与东部大平原有很大差别的。
然后整个东部大平原的话基本是差不多的,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可以叫中原官话,为什么河北、山东要分个冀鲁方言,胶东方言?它的确有差别,但是并不大,关中话都能叫中原官话,按这个标准,冀鲁方言,胶东方言也可以叫中原官话的。所以这标准是让人看不懂的。
还有湖北北部的襄阳、十堰一代方言,从听感上讲,和河南南阳方言是比较难区分的,却被界定为西南官话,和听感上差异巨大的关中方言一对比,这个标准就更让人迷惑。
那么现代官话体系的江淮方言、西南官话、中原官话源头在哪里,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首先就排除了属于切韵-广韵-唐音这个体系的西北的陕西山西两地。
那么现代官话是否属于东部大平原起源呢?
这个平原太大了,包括了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北京、天津。还有三块小平原,东北平原、南襄盆地、江汉平原。所以到底是哪里呢?
首先排除山东方言,因为山东主要是山地和丘陵,在东部大平原中显得格格不入。
其次排除东北方言,因为从语音演变的规律看,东北话出现的时间要比其他现代官话晚得多。
剩下的这些方言,除了江汉平原的西南官话,其他方言听感上都差不多,中原官话、冀鲁官话都是那个味,想个办法,我们就只有找那个味中最标准的,与现代普通话共性最多的,其实你还真没发现,竟然就找到河南去了。
河南方言中分豫北、豫东、豫西方言,比较好懂的是豫东、豫西方言,豫北方言不好懂,排除了。
豫东方言代表是开封话,豫西方言代表是南阳话(不是洛阳话啊,洛阳话其实不好懂,特别是说快了),根据文献记载,豫西方言的产生要早于豫东方言,豫西方言大概是元末明初成型的,豫东方言时间要晚得多,所以排除豫东方言,于是这个源头追溯到了南阳方言所在的南襄盆地了。
有人不服说北宋不是定都河南开封吗?说不定现在的开封话就是从北宋发展而来。很不幸的是,语言学家否定了这种可能,语言学家认为宋代官话可能更接近于现代客家话,而不是现代北方官话。
宋代官话中,“南”与“难”发音不是一个音,“荆”(kiaŋ)与“斤”(kiən)的发音差异也很大,南宋有人采风嘲笑楚地方言:“荆楚以南为难,荆为斤”,其实现代官话中,“南”与“难”就是一个发音,“荆”与“斤”的发音也非常相近,有些官话也是不分的。可以见当时属于地域方言的楚语更接近现代官话体系。
而南襄盆地存在两种听感上十分接近、没有明显分界线的汉语方言: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正好可以解释现代官话的原始分化。而南襄盆地属楚地,也表明了楚语对现代官话体系的影响。
江淮方言、西南官话、中原官话的源头都来自楚语是有一定根据的。
而广东话源头来自古代秦晋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