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
会当淩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自余阅及诗圣此篇律诗始,即于岱岳憧憬至极。余以为,岱岳之奇,万岳难出其左,岱岳之险,万岳难撼其尊。此一岳,年年岁岁,皆有骚人墨客登临,然成其大气风骨。阶旁左右碑文石刻比比皆是,不闭目亦不能尽收。
庚寅年三月初十,入夜戌时三刻后,余与旧友自山麓红门处登临,仰望岱岳,高不见其巅。未几,行至山内,月色甚好,星斗满天,树影婆婆娑娑,银光倾泻,遍洒周遭。夜色深幽,不见远处,遂未顾。言语甚欢,步履翩翩,灯火星星点点,走走歇歇,亦未觉疲惫。
行至中天门,始觉气喘不匀,山风凄冷。回望山下,灯火辉煌,排列方正,眼观甚好。寻一石凳,二人落座,休憩些许,便又启程。自此,山路愈高愈陡,行路之脚力,深感不足。回想山麓登临之时,处处欢声笑语。於此再四顾,多是唏嘘呻吟之声。山回路转,不知身处何处,仰观北斗,方知北归何方。
渐渐,细流叮咚之声入耳,快步上前,依稀见得高山流水,却不湍急。匆匆上行,无暇赏景,每每提步,皆感身心俱疲。比肩向上,只图及早登顶,观望日出。至南天门之时,已无心绪再行,饮热粥暖身,歇息许久。
登岱岳之行,至南天门处,已近尾声矣。再向上,山风凛冽,寒入肌骨。身披冬衣,亦不能抵尽寒风,寒寒战战,寻寻觅觅,终现于玉皇顶峰,东天一柱四字,绝无非议。
寒风中小憩,惟盼日出之时。然日升之时漫漫,山风过往凄凄。子时末,东天发亮,地平线起,酷似虹,赤橙黄绿青蓝紫也。自丑时许,东天已红极,日升之始也。翘首,见东方一亮,红日可见其顶。巅峰四处,阵阵欢呼。此等胜景,穷极一生,能得几回。转瞬间,日升已过半,天渐明朗透亮,红日喷薄而出,恍若脱韁之野马,光芒耀眼,已不能直视。
留影数张,便还转下山,此一行,得,颇丰也。作此文,聊表纪念,庚寅年三月十三,巳时,归也。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
会当淩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自余阅及诗圣此篇律诗始,即于岱岳憧憬至极。余以为,岱岳之奇,万岳难出其左,岱岳之险,万岳难撼其尊。此一岳,年年岁岁,皆有骚人墨客登临,然成其大气风骨。阶旁左右碑文石刻比比皆是,不闭目亦不能尽收。
庚寅年三月初十,入夜戌时三刻后,余与旧友自山麓红门处登临,仰望岱岳,高不见其巅。未几,行至山内,月色甚好,星斗满天,树影婆婆娑娑,银光倾泻,遍洒周遭。夜色深幽,不见远处,遂未顾。言语甚欢,步履翩翩,灯火星星点点,走走歇歇,亦未觉疲惫。
行至中天门,始觉气喘不匀,山风凄冷。回望山下,灯火辉煌,排列方正,眼观甚好。寻一石凳,二人落座,休憩些许,便又启程。自此,山路愈高愈陡,行路之脚力,深感不足。回想山麓登临之时,处处欢声笑语。於此再四顾,多是唏嘘呻吟之声。山回路转,不知身处何处,仰观北斗,方知北归何方。
渐渐,细流叮咚之声入耳,快步上前,依稀见得高山流水,却不湍急。匆匆上行,无暇赏景,每每提步,皆感身心俱疲。比肩向上,只图及早登顶,观望日出。至南天门之时,已无心绪再行,饮热粥暖身,歇息许久。
登岱岳之行,至南天门处,已近尾声矣。再向上,山风凛冽,寒入肌骨。身披冬衣,亦不能抵尽寒风,寒寒战战,寻寻觅觅,终现于玉皇顶峰,东天一柱四字,绝无非议。
寒风中小憩,惟盼日出之时。然日升之时漫漫,山风过往凄凄。子时末,东天发亮,地平线起,酷似虹,赤橙黄绿青蓝紫也。自丑时许,东天已红极,日升之始也。翘首,见东方一亮,红日可见其顶。巅峰四处,阵阵欢呼。此等胜景,穷极一生,能得几回。转瞬间,日升已过半,天渐明朗透亮,红日喷薄而出,恍若脱韁之野马,光芒耀眼,已不能直视。
留影数张,便还转下山,此一行,得,颇丰也。作此文,聊表纪念,庚寅年三月十三,巳时,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