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无忌吧 关注:17,184贴子:177,520

【转贴】不识张郎是张郎——张无忌形象散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1楼2010-04-30 10:12回复
    不喜欢来判定这一人物是不是“写得好”、是不是有文学价值,那就是
    另一回事了。对于前者,我们无法、也不必加以讨论;而对于后者,我
    们就应该、或必须加以分析研究。
    在我看来,张无忌形象能够为武侠小说的人物形象画廊提供一
    种新的性格模式,这本身就是对武侠文学的一种重要的贡献。在想
    像的武侠传奇英雄的世界中,出现一个与我们普通人更加相似的、没
    什么英雄气概的主人公形象,这不正是另一种形式的出奇制胜?更
    何况,张无忌形象的出现,还标志着金庸小说创作的一次重大的转
    变。’
    金庸小说创作之所以能够在武侠天地里一枝独秀,最重要的原
    因之一,就在于作者总是不满足武侠传奇情节的编写,而是力图打破
    历来武侠小说的常规,写出真实人性、人类情感和人物性格;进而,还
    自觉争取在不同的小说中写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在《倚天屠龙记>一
    书的“后记”中,作者开宗明义,表明这部书是“射雕”三部曲的第三
    部,而关键还在于。“这三部书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咀引。接着,作
    者列举了郭靖、杨过、张无忌三位主人公性格的具体不同点。这表
    明,作者的创作思路是,对张无忌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以郭靖、杨
    过的形象作为参照,目的是要写出与前者“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来。
    我曾经比较过郭靖、杨过、张无忌这三位主人公的人格模式
    认为郭靖是儒家之侠的典范,理由是他奉行“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
    人生准则;杨过则是道家之侠的一种典型,理由是他奉行“至情至性,
    实现自我”的人生准则;而张无忌形象的价值则在道家和佛家之间
    一他有道家的“无为”、又有佛家的“慈悲”。当然也可以说是在二
    者之外——张无忌是明教的教主,理应是“明教精神”的典范。在哲
    学理念上,三者之间当然是可以三足鼎立;而在文学成就上,我想要
    说,金庸想要做的是,让<神雕侠侣>及其主人公杨过形象完成一次对
    <射雕英雄传>及其郭靖形象的超越;而又让<倚天屠龙记>及其主人


    3楼2010-04-30 10:15
    回复
      一个文学人物形象。
      进而又用某一个词语——如优柔寡断,或拖泥带水等等——来概括
      一种性格,看起来颇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实际上却是问题多多。
      原因就在于“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对于一个活泼和充实
      的生命,岂能用一种性格概念来固定?即使是对一个写得鲜活的文学形象,
      仅用一个概念来说明常常也是不够的。只要文学创作不是
      某种简单的概念演绎,其中的人物形象多半就会“形象大于思想(概
      念)”。对于一些古典小说,尤其是对那些以理性主义为思想基础的
      小说,用“性格”一词对其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或许行得通,而对
      于另外一些小说,就未必行得通了。武侠小说在体式上当然属于古
      典小说的范畴,但金庸的小说毕竟是今人的写作,而且还是传奇文学
      作品,性格云云,就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与提示。


      5楼2010-04-30 10:18
      回复
        主人公石破天则是更加地道的“天真汉”;《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不仅
        仅是小说的主人公,同时还是那个欲望/非人世界的观察者和反省
        者;<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这个主人公最大的性格特征就是不能做
        政治上的人世或人时之人;与之相反,《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人世
        而又入时,只不过证明了“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所有这些角色,都
        不仅是一个传奇故事的主人公,同时也成了那个传奇背后真实的历
        史文化世界的观察者、反映者或透视镜。金庸小说创作的这一转变,
        正是从《倚天屠龙记》及其主人公张无忌开始的。


        7楼2010-04-30 10:20
        回复
                                三
          在《倚天屠龙记>一书中,主人公张无忌还有一种非常容易被人
          忽视的身份,那就是他还是一个业余神医——不但武功高强,而且医
          术通神。有过一段学医的经历,并且有行医的本领和资格,这是张无
          忌形象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
          在蝶谷医仙胡青牛逝世以后,张无忌堪称当世第一名医。在医
          术上,张无忌比胡青牛或许仍然稍逊一筹,证据是他在光明顶上没有
          看破少林寺圆真和尚装死的诡计,而在无名岛上又没有查出殷离
          假死的真相,但在医德方面,以“见死不救”而知名的胡青牛就没
          法与宅心仁厚的张无忌相提并论了。虽然张无忌在他的少年时期仅
          仅用两年多时间就达到神医水准,未免会让今日苦读十年以上的医
          学博士、博士后们感到汗颜、更感到疑惑。或许是因为他久病成良
          医,又天生灵性过人,尤有学医的天赋,加上得遇胡青牛这样旷世难
          逢的名师,张无忌终于成了一代医仙胡青牛的得意传人。
          在这部小说中,张无忌随时发挥自己高明的医术,常常成为小说
          叙事情节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在护送杨不悔西去昆仑的路上,若
          不是他治好了昆仑派弟子詹春的伤毒,以他小小的年纪,决难轻易完
          成让人望而生畏的万里之行;即使到达西域,也难以轻易找到昆仑山
          坐忘峰的具体途径。正因为他深通医术,对猿猴也一样救死扶伤,才
          能在前来求医的那只老猿腹中发现那部藏了将近百年的武学宝典


          8楼2010-04-30 10:21
          回复
            《九阳真经>,这才练就九阳神功,驱除了体内玄冥神掌的阴寒之毒,
            彻底摆脱了死亡的威胁。若非如此,张无忌早已毒发身死,还有什么
            后来的故事可言?至于张无忌利用自己的医术疗伤拔毒、治病救人,
            同时常常借此使自己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那就不必一一细说了。
            我对张无忌学医救人的经历感兴趣,还不在于小说的作者如何
            利用这一点巧妙地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是借此创造出多少神医的传
            奇。我所感兴趣的,是张无忌的性格,或者说是天性,与他的学医经
            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在这部小说中,张无忌并没有当真以行医为业,但学医的经历加
            上行医的经验,对这一人物的心理、性格及其人生无疑有非常重要的
            影响。简单地说,就是对他的生命意识、人生观念、善恶价值和人文
            情怀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张无忌的医术如何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医德和医道——即对生命的了解、重视、理解和悲
            悯。实际上,张无忌的第一次“出道”,就是为了救人,是出于他的医
            者仁心的推动:目睹峨嵋派对明教锐金旗壮士残忍凶狠的大屠杀,忍
            不住挺身而出,质问峨嵋派师徒:“这般残忍凶狠,你不惭愧么?”⋯⋯
            “这些人个个轻生重义,慷慨求死,实是铁铮铮的英雄好汉,怎么说是
            邪魔外道?”⋯⋯“那青翼蝠王只杀二人,你们所杀之人已多了十倍。
            他用牙齿杀人,尊师用倚天剑杀人,一般的杀,有何善恶之分?”【“】这
            “无忌三问”看起来仅仅是一个不明真相的无知小子的发问,实际上
            正是一个大仁大智者对真正。不明真理”者的追问或提示。然后,张
            无忌就开始了杀人屠场上的救死扶伤,为锐金旗的壮士们止血包扎。
            再后来,他又以身相代,宁愿让杀人不眨眼的灭绝师太对他连击三
            掌,也要阻止这场打着正义旗号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1
            在这样的场景中,与其说张无忌是一个英雄、一个侠士,更不如
            说他是一个仁者、一个医生,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道主义者。实际
            上,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所有的行为,无不可以看成是救死扶
            伤——直接用自己的医术为人疗伤拔毒固然是正宗的医生行为;而
            张无忌为锐金旗挺身而出,接着为明教和天鹰教“排难解纷当六强”,
            后来又为救六大门派的高手而奋不顾身,最后号召和领导天下英雄


            9楼2010-04-30 10:21
            回复
              起而抗元,无不是对人间的“救死扶伤”d医生的职责和医者的仁心
              不仅深入骨髓,进而泛化为张无忌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
              如果情况允许,让张无忌在明教教主和一个开业医生这两样职
              业中做出选择,我猜他一定会选择做开业医生。当然,这需要一个和
              平安宁的环境。能够那样,他所期望的人生价值才会充分实现,而他
              的人生也会因此而获得真正的平安喜乐。可惜他的时代没有给他提
              供这样一种社会环境,而作者金庸也就没有做这方面的进一步设想。


              10楼2010-04-30 10:22
              回复
                张无忌本不是一个哲人,但长期面对死亡的威胁,长期面对“生
                或是死”的生命考题,使他不得不考虑生死的悬念、死亡的奥妙和生
                命的意义,从而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生命意识oJ小小的张无忌当时恐
                怕还没有什么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生命意识,其实也不是张无忌苦
                思冥想的结论,而只是对前辈哲人有关生命思考和议论产生了奇妙
                的共鸣:“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
                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
                乎?”【16】.
                或许当年的张无忌对《庄子>的道家生命哲学尚未有真正深刻的
                领悟,因而对生命如“做大梦”、死亡如“醒大觉”之说还只是下意识的
                心理共鸣。但经历了一番孤独寂寞的出生入死之后,再在光明顶地
                道中听到小昭所唱的小曲中的“展放愁眉,休争闲气。今日容颜,老
                于昨日。古往今来,尽须如此,管他贤的愚的,贫的富的”;“到头这一
                身,难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
                急流年,滔滔逝水”,想到十余年艰苦备尝,今日又困处山腹,眼见已
                无生理,自会不禁魂为之销。也就是说,此时的张无忌,已经从
                往日对死亡的安慰性的想像,上升为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从盲目
                的、或消极性的乐观,上升为清醒的、或积极性的悲观。张无忌再_二
                次在精神上脱胎换骨,一旦从山腹中走出,就会让自己的生命大放光
                芒。
                有意思的是,当张无忌出了山腹,走上光明顶,看到的是在六大
                派围攻之下的明教、天鹰教一败涂地的场面,听到的却是明教、天鹰
                教教徒们神态庄严、将死亡置之度外的生命的歌唱:“焚我残躯,熊熊
                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
                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听到这样的歌唱,
                敌方的主脑、少林寺空智大师不禁合十赞叹“善哉!善哉!”武当派的
                俞莲舟也在心底敬佩“他们不念自己生死,却在怜悯众人多忧多患,
                那实在是大仁大勇的胸襟啊!咀埔]张无忌更是不暇多想,挺身而出,
                想要“排难解纷当六强”。此时,张无忌的生命意识,已经从本能的想
                像层次、知性的体验层次。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层次。这是张无


                12楼2010-04-30 10:24
                回复
                  忌人格境界的第三个层次——理想与实践相结合的层次。:
                  在<倚天屠龙记)一书中,还有第四种生命的歌唱。也不妨说,是
                  第四种生命意识ot那就是殷离在伤痛昏迷中所唱的波斯诗人峨默的
                  不朽诗句:“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使得在场
                  各人全都心生感慨,看江河流水,想无影清风,品味诗歌中的人生哲
                  理和各自生命的诗意。就在这一回书中,美丽动人的小昭与张无忌
                  生离,从此“东西永隔如参商”;不久,真情执著的殷离又与张无忌“死
                  别”,张无忌“四女同舟”的美梦到此彻底破灭,能不使他的人生观念
                  和生命意识再度变化?
                  一在前两次生命意义的陈述中,小说的作者曾对主人公张无忌的
                  心理稍加注意,虽寥寥几笔,颇能动人心弦。遗憾的是,在后两次生
                  命的歌唱中,作者却莫名其妙地忽略了张无忌的主观心理反应。虽
                  然张无忌每一次都在歌唱的现场,甚至作者每一次都是从张无忌的
                  视角写出现场的歌唱,但却没有一笔写到张无忌在明教教徒“生亦何
                  欢,死亦何惧”和。怜我世人,忧患实多”的歌唱中所受到的心理震动,
                  这位未来的明教教主居然没有与明教的“教歌”产生任何共鸣!进
                  而,在殷离的“来如流水兮逝如风”的歌唱中,作者写到了“各人想
                  到”,甚至写到了。张无忌只觉得掌里赵敏的纤指寒冷如冰,微微颤
                  动咀驯,但却居然省略了张无忌心理的感受! 、.。+“,,
                  .。
                  更遗憾的是,作者既然没有注意主人公张无忌生命意识的产生
                  和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张无忌的人生观念会有怎样深刻的影响,没
                  有深入到主人公张无忌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中去,当然也就不会将上
                  述四种生命观念或生命意识的四种境界作为张无忌心理、性格发展
                  的依据、转折点和推动力。从而,张无忌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际遇中。
                  在他生命的不同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意识深化、心理变化和性格发
                  展。而《倚天屠龙记>一书也没有以张无忌的性格变化作为推动小说
                  情节发展的原动力。从而,使得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审美意义、小
                  说的文学艺术价值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最遗憾的是,由于作者没有坚持张无忌的生命观点,从而也就没
                  有把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提升为《倚天屠龙记)一书的叙事主题。反


                  13楼2010-04-30 10:25
                  回复
                    过来,这又使得主人公张无忌的形象及其意义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和
                    严重的影响。作者大约没有想到,对个体生命的珍惜,或者说对个人
                    生命的珍重,其意义实际上超过了虚构或真实的帮派矛盾、正邪矛
                    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五
                    。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张无忌没有个性、没有主见、缺乏英雄气
                    概,有时候,这只不过是对这一人物形象的一种典型的误读。张无忌
                    并非没有主见或个性,只不过,他的个性与主见确实有些与众不同。
                    ,+早在幼年时期,张无忌尚未登上武当山,就被别有用心的玄冥二
                    老抓去,且让他身中玄冥神掌,当然是为了逼他说出义父谢逊的消
                    息。那求生不得的痛苦煎熬可想而知,但当殷素素问他是否说出了
                    义父的下落,张无忌昂然回答:“他便打死我,我也不说。此一言,
                    足见少年张无忌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进而,在蝴蝶谷中,受到武
                    功高强的金花婆婆和少女阿离的胁迫,张无忌武功不济,便以牙还
                    手,使得少女殷离对张无忌的个性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更
                    好的例子,也许还是受到纪晓芙的临终嘱托之后,十四五岁的张无忌
                    历尽艰辛,将更加幼小的杨不悔万里迢迢地送到她的父亲杨逍的手
                    中。杨逍问他要什么样的报答,张无忌回答道:“纪姑姑没将我瞧低,
                    才托我送她女儿来给你。若是我有所求而来,我这人还值得托付
                    么?眦矧对此,我们还能说张无忌没有性格、没有主见、没有英雄气概
                    吗?
                    i成年之后的张无忌当然没有幼年时那样简单,但却决非人们想
                    像的那样,年纪越大就越没有主意。不想加入明教,但却当了明教教
                    主,看起来是他没有主见、没有性格的表现,但当时的情况是:“张无
                    忌耳听得杀声渐近,心中惶急加甚,一时没了主意,寻思:‘此刻救人
                    重于一切,其余尽可缓商。”∞]可见,张无忌并非当真没有主见,而
                    是始终以救人为重。后来,张无忌在推辞不得之后,对明教约法三
                    章,要求明教上下人人严守教规,为善去恶,行侠仗义;本教兄弟


                    14楼2010-04-30 10:26
                    回复
                      做“人道启蒙”的天赋与条件,那就是他的赤诚、天真、善良、仁爱和悲
                      悯,和他的生命意识、做人良知、人道观念与人文情怀。j
                      在读过杨逍所著的《明教流传中土记>之后,张无忌感慨万千,顿
                      悟“只有朝廷官府不去欺压良民,土豪恶霸不敢横行不法,到那时候,
                      本教才能真正的兴旺。遗憾的是,张无忌只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一个没有被作者最终确认的知识分子,或许还能做一个合格的明教
                      教主;但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而他自己也坚决不想去当一个
                      政客。而在一个政治家/政客们利用医生、强奸知识分子、改写宗教
                      性质的奇特历史文化圈中,张无忌这样的人即使有再多的悲天悯人
                      之心,也注定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作为。他注定不是朱元璋这样的
                      政治流氓的对手,所以,及早退出,与其说是一种轻信或软弱,不如说
                      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问题其实还不在于当时的张无忌有何作为、如何行动,而在于今
                      天的作者和读者怎样去认识张无忌的这些行动与作为。我们看到,
                      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将悲天悯人当成胸无大志,而将野心私欲当成伟
                      业雄图;将赤诚真挚当成傻瓜笨蛋,而将撒谎骗人当成智慧精明;将
                      救死扶伤当成软弱无用,而将杀人如麻、流血漂杵当成英雄气概;将
                      人道的启蒙当成无知的呓语,而将霸道的逻辑当成天下惟一的人生
                      至理箴言和历史的“语法规范”岂不悲哉!
                      张无忌最“没性格”的地方,大约是他对身边的四个姑娘小昭、殷
                      离、周芷若、赵敏,始终缺少明朗的态度或主动的表白。为此,他不但
                      成了一些读者取笑的对象,甚至受到了本书作者的调侃:-似乎他对
                      赵敏爱得最深,最后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但在他内心深处,到底爱
                      哪一个姑娘更加多些?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咀驯作者以此来证明
                      张无忌性格上的“拖泥带水”。这就是说,张无忌并非。没有”性格,而
                      是。有”一种拖泥带水的性格。既然作者都这么说了,读者当然多半
                      非这么看不可。


                      16楼2010-04-30 10:28
                      回复
                        实际上,张无忌的爱情故事,应该有多种阅读角度或阅读方式。
                        如果不从概念出发,我们就会看到,其中具有颇为丰富的人文内涵。:
                        张无忌爱情故事的第一个值得注意之处,是他曾经做过一场典
                        型的春梦:梦见赵敏、周芷若、殷离、小昭四个姑娘一起嫁给了他,“在
                        白天从来不敢转的念头,在睡梦中忽然都成为事实,只觉得四个姑娘
                        人人都好,自己都舍不得和她们分离竹【驯——这个梦境写得非常直
                        白,算不上什么妙文,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开始注重主人公的心
                        理/梦境/潜意识。这意味着,在爱情或欲望的描写方面,作者开始了
                        人类心理的写真。没有因为英雄的模式而限制,也没有因为道德的
                        常规而缩手,张无忌成了金庸笔下第一个公然“梦娶四美”的男主人
                        公。
                        在今天的某些读者看来,张无忌梦娶四美或许成了他没性格、没
                        主见的证明,因为这种心理实在违背了今天的“二对一”的社会习俗、
                        婚姻制度、道德规范及其心理定势。但正如小说中所言。在张无忌的
                        时代,三妻四妾实是寻常之极,单只一妻的反倒罕有【3¨。这就是说,
                        张无忌梦娶四美具有足够的现实生活的依据。继而,直到20世纪,
                        还有怪物大老爷辜鸿铭这样的妙人提出“一个茶壶、四只茶杯”的妙
                        论,并将此视为——当然是男性的——“自然天理”。此“一壶四杯理
                        论”是否“天理”,当然缺乏证据;但男性成长、成熟期间有一段“泛爱”
                        的过程,这种“自然”的天性,应该不会被生理、心理学家所怀疑。也
                        就是说,张无忌的这个典型的白日梦,其实只是一种常见的、普遍性
                        的心理状态的展示,不能作为一种性格的证明。
                        另一个值得注意之处,是张无忌的这些爱情故事,有其历时性的
                        发展积累,四女同舟,恰恰只是一种巧合和非常短暂的人生际遇。在
                        张无忌短短的人生故事中,经历了非常复杂的人生境遇。而在不同
                        境遇中,对不同的对象产生不同的情感,实属情理之常。在断腿之
                        际,与“丑姑娘”阿蛛(殷离)同病相怜;在光明顶山腹之中,与小昭相
                        依为命;在东海的荒岛上,与周芷若事急从权;在前往少林寺拯救谢
                        逊的途中,与赵敏心心相印。主观的情感态度、心理选择和行为努
                        力,当然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些人生情境的时间或短或长、情分或深


                        17楼2010-04-30 10:28
                        回复
                          或浅、结局或离或合,毕竟还有“宿命”的摆布。,.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在四女同舟之际,张无忌对她们确实是难以
                          取舍。原因之一是如上所述的社会习俗和同娶四美——这样就不必
                          选择——的潜在欲望;原因之二则是张无忌性格的随和或随缘。所
                          谓随缘,除了指情境的遇合,更重要的还是张无忌非常在乎对方的态
                          度。周芷若对他有汉江船中喂饭之恩、光明顶上指点之惠;殷离对他
                          有断腿处赠饼送饭之情,更有舅表兄妹血缘之亲;小昭一见。公子”,
                          便自命丫鬟、殷勤服侍;赵敏得遇郎君,就一见钟情、神魂颠倒;最难
                          消受美人恩,张无忌无从选择,是不愿得罪其中的任何一位。此外,
                          还有原因之三,那就是他所面对的这四个姑娘性格各异,殷离泼辣如
                          火,小昭温柔似水,周芷若端庄含蓄,赵敏爽朗活泼。这不仅是张无
                          忌所面临的一道难题,实际上也是世间男女在情感选择中所共同面
                          临的难题。在这一意义上,张无忌难做抉择、“不知道最爱哪一个”,
                          就一点也不奇怪。
                          最后,张无忌实际上还是很有分别,或者说很有分寸。他对周芷
                          若如是说:。小昭离我而去,我自是十分伤心。我表妹逝世,我更是难
                          过。你⋯⋯你后来这样,我既痛心,又深感惋惜。然而,芷若,我不能
                          瞒你,要是我这一生再也不能见到赵姑娘,我是宁可死了的好。这样
                          的心意,我以前对旁人从未有过。“芷若,我对你一向敬重,对殷家表
                          妹心生感激,对小昭是意存怜惜,但对赵姑娘却是⋯⋯却是刻骨铭心
                          的相爱。说话至此,如果还说张无忌没主见、不知道到底谁是他
                          的“最爱”,那就有些故弄玄虚了。
                                                 七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我是不是在为张无忌做“有性格”的辩护?
                          如果是那样,那就是我做得不够好。我的本意,是想对张无忌这一人
                          物形象——不能完全等同于“性格”——所蕴含的审美信息及其独特
                          的人文价值作些分析。
                          殷离姑娘“不识张郎是张郎”的情景,确实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震


                          18楼2010-04-30 10:29
                          回复
                            动,同时也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们是不是也会这样?是不是会固
                            执自己的想像,而拒绝小说中所提供的“现实”的信息?我真正想说
                            的是,我们会不会固执于“武侠的”张无忌,而忽视了“人文的”张无
                            忌? , ‘.

                            在一定的程度上,我承认张无忌是一个好好先生,缺乏通常意义
                            上的英雄气概,性格上也不够果断鲜明。进而,我恐怕还要说作者金
                            庸先生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并未做到尽善尽美。在武侠层面上,
                            张无忌形象是有些“乾坤大挪移”;而在人文层面上,张无忌形象却又
                            没有真正做到“太极圆转”。其原因,首先当然是由于小说情节/主题
                            的限制,小说名为《倚天屠龙记>,确定了小说的“倚天”(反暴政/英雄
                            主义)、“屠龙”(抗入侵/民族主义)两大主题;而小说的主人公张无忌
                            则既非单纯的屠龙英雄,亦非单纯的倚天猛士,却又要受到两者的制
                            约,当然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其次,更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对张无
                            忌形象的人文品质缺乏明确而深刻的确认:无论是对他的“银钩铁
                            划”的家学渊源、他的当代神医的特殊身份、他的“太极传人”的道家
                            传统、他的明教教主的精神立场,还是对他的生命意识、他的知识分
                            子观念、他的人文情怀,都缺乏系统的考察和表现。如前文中所述,
                            作者甚至很少写到张无忌的心理活动,更遑论他的精神层面。
                            因此,在我看来,《倚天屠龙记》的作者金庸先生,在一定的程度
                            上,也同殷离姑娘一样,有些“不识张郎是张郎”。


                            19楼2010-04-30 10:30
                            回复
                              • 221.131.143.*
                              此帖尽然没人顶,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帖,总是好帖吧!


                              20楼2010-05-25 14: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