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中职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及建议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作为家庭系统的重要组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在浙江省抽取了杭州市、温州市、丽水市等地的多所中职学校学生进行调查,深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共同作用,了解家庭因素究竟如何影响孩子的职业选择,以期对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
一、家庭对中职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在性别、家庭所在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上文的研究发现,对于中职生而言,男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优于女生,城市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优于农村中职生,这和李文道的研究结果一致。李文道认为,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普遍认可女性要多重视家庭,而男性则应该以事业为重。这种性别上的意识差距使得女性更愿意寻找如教师、文员等相对稳定的工作,而很多男生则会有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感,知道自己将来要承担较大的责任,所以会有一定的危机意识从而提前作准备。在探索信念上,城市中职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中职生,产生探索信念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比农村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生活在城市的中职生能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正向预测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维度
上文的研究发现,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维度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中职生的家庭收入越高,其职业生涯发展的感受就越好、水平就越高,职业行动力就越强。这主要是因为收入高的家庭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经济资本和社会关系支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生涯探索意识,并给予孩子一定的职业指导,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牢固的经济基础。除此之外,访谈进一步发现经济富裕的家庭可以让孩子在职业选择上有更大的空间,拥有更大的职业自主权,不用为找好工作而选择专业,而是可以从兴趣点出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除此之外,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职业生涯规划越好,其后期的职业发展也就越顺利。反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低,对子女的职业生涯规划越不利。因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一般其教养方式就越民主,越能够尊重子女的兴趣爱好,能够结合子女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对子女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究其根源,父母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的教育信念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未来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帮助。
(三)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正向预测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维度
上文的研究表明,积极的、正面的、温暖的父母教养方式,比如父母情感温暖能够促进中职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消极的、负面的、冷漠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是不利的。吕英建研究发现,民主型家庭与专制型家庭对于子女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是不同的,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属于积极的教养方式,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属于消极的教养方式。具体来说,如果个体在成长期所处的家庭环境里,能够获得父母的支持与理解,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密切,父母通过温暖、理解等教养方式参与进孩子的成长期中,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都保持着开明的态度,则能进一步促进子女对未来职业生涯探索的积极性,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包括人格上的尊重和职业选择方面的尊重。相反,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冷漠,无法为孩子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或是在情感上对孩子的选择不给予理解与支持,对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很不利的。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要分为家庭收入水平和父母受教育程度。本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的父亲文化程度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文化程度与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个维度也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会影响子女的职业探索水平。从家庭收入来看,中职生家庭的经济收入越高,其子女的生涯探索、探索信念等得分也就相对较高。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等积极教养方式与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而父母拒绝等消极教养方式与探索信念、自我探索、环境探索等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研究发现,家庭所处的经济环境地位正向预测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原因可能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影响,比如母亲温情、理解、包容的教养方式,能够促进子女对于未来职业的关注。除此之外,父母对孩子施行一定的管教,也是在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这样的参与促进了亲子之间的交流,让子女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更具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更加主动参与到职业生涯的过程里。相反,如果一个家庭里母亲的地位比较低,经济能力较差,且对子女提供的温暖与情感上的交流不足,在子女的成长发展阶段也缺乏一定的监管,则会导致这些学生缺乏家庭的温暖与帮助,对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探索态度不积极,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也不足。但也有研究认为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如果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更多关注子女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能够减少经济条件对孩子的阻碍,子女的职业生涯发展就会越好。此外,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职业、教育水平与中职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密切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方式需要以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行为来体现。由于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社会分工不同,母亲在一个家庭中更多地是在扮演养育子女、照顾家庭的角色,而父亲扮演着保护与支撑家庭经济的角色。因此,在中职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母亲与他们具有更多情感上的交流,而父亲则提供经济资源、就业信息等实际支持。一般而言,温情、包容、理解的教养行为能激发中职生在探索职业生涯道路上的积极性。
二、建议
(一)学校应当加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中职学校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加快课程体系建设尤其重要。中职学校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并完善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学校管理人员要改变一味强调就业的观念,通过组织管理层人员及专职教师培训等方式,不断更新、补充自己的知识架构,逐步改革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认知、自我定位的基础上,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理论知识。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是大一统教学方式。不同年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时设置一样,教学方式也都是采取以理论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不等,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解的角度和深度也必然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课堂教学要杜绝统一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类教学,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按照不同年级可将教学内容设置为跨度三年,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时。
(二)父母转变教育理念,以积极的教养方式教养子女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建议与指导。有很多家长可能不是很了解职业生涯指导的相关方法,无法为孩子提供建议与指导,甚至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可以利用现有师资队伍,建立“家长课堂”,将正确的教育观念传递给各位家长,引导家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教导孩子,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尊重孩子们想法和兴趣的基础上,为他们的职业规划提供一定的建议与指导。但要注意,不要把自身的职业期待强加在孩子身上,过分干涉孩子的想法容易产生消极的反作用,甚至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三)学校、家庭、社区通力合作,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通过家长反馈完善学校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教育中来。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了解家长的想法,与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帮助每一位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提升家长的主动性。在监督评价过程中,家长的评价与监督是一个很好的指标,能帮助学校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家长的监督与评价同实习企业评价、学生自评、学校评价一样,都是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社区对家长的职业生涯教育培训。社区可以通过举办多样的职业培训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对家长进行系统化的指导,调整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只有进一步提高家长的能力,才能为孩子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其提高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四)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加强生涯规划的自身感悟、体验、实践。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剖析制订发展规划,并稳步实施,实现自我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要全面分析自我,充分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价值观,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同时获取自己有意从事的领域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其要求,进而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一领域。自我分析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概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避免规划的盲目性。
综上所述,家庭作为影响青少年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个人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这一环境系统中,个人参与基本的生产活动、体验人际交往,对其未来社会化的发展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传递给孩子积极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价值观,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索能力,与孩子共同制订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作为家庭系统的重要组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在浙江省抽取了杭州市、温州市、丽水市等地的多所中职学校学生进行调查,深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共同作用,了解家庭因素究竟如何影响孩子的职业选择,以期对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
一、家庭对中职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在性别、家庭所在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上文的研究发现,对于中职生而言,男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优于女生,城市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优于农村中职生,这和李文道的研究结果一致。李文道认为,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普遍认可女性要多重视家庭,而男性则应该以事业为重。这种性别上的意识差距使得女性更愿意寻找如教师、文员等相对稳定的工作,而很多男生则会有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感,知道自己将来要承担较大的责任,所以会有一定的危机意识从而提前作准备。在探索信念上,城市中职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中职生,产生探索信念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比农村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生活在城市的中职生能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正向预测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维度
上文的研究发现,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维度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中职生的家庭收入越高,其职业生涯发展的感受就越好、水平就越高,职业行动力就越强。这主要是因为收入高的家庭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经济资本和社会关系支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生涯探索意识,并给予孩子一定的职业指导,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牢固的经济基础。除此之外,访谈进一步发现经济富裕的家庭可以让孩子在职业选择上有更大的空间,拥有更大的职业自主权,不用为找好工作而选择专业,而是可以从兴趣点出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除此之外,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职业生涯规划越好,其后期的职业发展也就越顺利。反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低,对子女的职业生涯规划越不利。因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一般其教养方式就越民主,越能够尊重子女的兴趣爱好,能够结合子女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对子女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究其根源,父母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的教育信念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未来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帮助。
(三)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正向预测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维度
上文的研究表明,积极的、正面的、温暖的父母教养方式,比如父母情感温暖能够促进中职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消极的、负面的、冷漠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是不利的。吕英建研究发现,民主型家庭与专制型家庭对于子女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是不同的,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属于积极的教养方式,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属于消极的教养方式。具体来说,如果个体在成长期所处的家庭环境里,能够获得父母的支持与理解,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密切,父母通过温暖、理解等教养方式参与进孩子的成长期中,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都保持着开明的态度,则能进一步促进子女对未来职业生涯探索的积极性,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包括人格上的尊重和职业选择方面的尊重。相反,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冷漠,无法为孩子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或是在情感上对孩子的选择不给予理解与支持,对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很不利的。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要分为家庭收入水平和父母受教育程度。本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的父亲文化程度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文化程度与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个维度也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会影响子女的职业探索水平。从家庭收入来看,中职生家庭的经济收入越高,其子女的生涯探索、探索信念等得分也就相对较高。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等积极教养方式与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而父母拒绝等消极教养方式与探索信念、自我探索、环境探索等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研究发现,家庭所处的经济环境地位正向预测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原因可能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影响,比如母亲温情、理解、包容的教养方式,能够促进子女对于未来职业的关注。除此之外,父母对孩子施行一定的管教,也是在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这样的参与促进了亲子之间的交流,让子女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更具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更加主动参与到职业生涯的过程里。相反,如果一个家庭里母亲的地位比较低,经济能力较差,且对子女提供的温暖与情感上的交流不足,在子女的成长发展阶段也缺乏一定的监管,则会导致这些学生缺乏家庭的温暖与帮助,对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探索态度不积极,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也不足。但也有研究认为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如果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更多关注子女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能够减少经济条件对孩子的阻碍,子女的职业生涯发展就会越好。此外,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职业、教育水平与中职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密切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方式需要以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行为来体现。由于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社会分工不同,母亲在一个家庭中更多地是在扮演养育子女、照顾家庭的角色,而父亲扮演着保护与支撑家庭经济的角色。因此,在中职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母亲与他们具有更多情感上的交流,而父亲则提供经济资源、就业信息等实际支持。一般而言,温情、包容、理解的教养行为能激发中职生在探索职业生涯道路上的积极性。
二、建议
(一)学校应当加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中职学校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加快课程体系建设尤其重要。中职学校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并完善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学校管理人员要改变一味强调就业的观念,通过组织管理层人员及专职教师培训等方式,不断更新、补充自己的知识架构,逐步改革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认知、自我定位的基础上,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理论知识。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是大一统教学方式。不同年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时设置一样,教学方式也都是采取以理论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不等,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解的角度和深度也必然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课堂教学要杜绝统一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类教学,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按照不同年级可将教学内容设置为跨度三年,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时。
(二)父母转变教育理念,以积极的教养方式教养子女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建议与指导。有很多家长可能不是很了解职业生涯指导的相关方法,无法为孩子提供建议与指导,甚至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可以利用现有师资队伍,建立“家长课堂”,将正确的教育观念传递给各位家长,引导家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教导孩子,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尊重孩子们想法和兴趣的基础上,为他们的职业规划提供一定的建议与指导。但要注意,不要把自身的职业期待强加在孩子身上,过分干涉孩子的想法容易产生消极的反作用,甚至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三)学校、家庭、社区通力合作,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通过家长反馈完善学校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教育中来。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了解家长的想法,与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帮助每一位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提升家长的主动性。在监督评价过程中,家长的评价与监督是一个很好的指标,能帮助学校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家长的监督与评价同实习企业评价、学生自评、学校评价一样,都是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社区对家长的职业生涯教育培训。社区可以通过举办多样的职业培训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对家长进行系统化的指导,调整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只有进一步提高家长的能力,才能为孩子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其提高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四)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加强生涯规划的自身感悟、体验、实践。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剖析制订发展规划,并稳步实施,实现自我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要全面分析自我,充分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价值观,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同时获取自己有意从事的领域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其要求,进而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一领域。自我分析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概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避免规划的盲目性。
综上所述,家庭作为影响青少年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个人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这一环境系统中,个人参与基本的生产活动、体验人际交往,对其未来社会化的发展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传递给孩子积极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价值观,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索能力,与孩子共同制订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