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音刹吧 关注:6贴子:502
  • 14回复贴,共1

【图文】死亡的大门敞开了---带你进入定陵恐怖的地下宫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定陵建成至当时发掘仅300多年,其规模仅次于长陵,曾遭受过三次大火,地面建筑遭到很大破坏,其中明末李自成率大军逼近京城时,从柳沟入德胜门,攻下十三陵。李自成下令焚烧十三陵大殿,捣毁定陵、庆陵、德陵城墙与城门,整个十三陵“砖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绝”。清军入关后,又对明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并放火焚烧了定陵和德陵。由于定陵明楼坚固,得以保存,长陵的棱恩殿也因坚固而存世。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献陵再到发掘定陵,明陵的发掘可谓一波多折。然而,当考古人员的铁铲一旦移到定陵,就在那里定格了,再没有移到别处。因为,一个城墙黑洞的发现,揭开了通往地下玄宫的秘密。工作队来到定陵后,也从宝城前开始勘察,几天的劳苦奔波,队员们个个脖子发木,腰酸腿痛,精疲力竭,然而回报他们的仍是一无所获。一天,当队员们转悠到宝城一角时,队长赵其昌突然发现在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几块城砖塌陷下来,露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洞!由于没梯子,队员们便搭人梯上到洞口。经观察,这个洞口像一个门券的上端,亮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这是地宫入口!”队员们欢呼雀跃,把长期以来的困惑抛在了一边。后来经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亲临现场勘探,根据他多年的经验,也估计是通往地下玄宫的入口。 


1楼2006-01-06 18:45回复
    金刚墙是地宫的防护墙,墙后便是地下玄宫,可以说找到了金刚墙,就是找到了地宫。如果小石碑记载准确,说明再往前挖16丈,深3丈5尺,就是金刚墙了。小石碑的发现,增添了发掘人员的工作劲头,探沟进度加快。为了使发掘后出土的地宫文物能抢在一个不冷不热,气候又比较湿润的季节完成整理、修复、保护等工作,发掘委员会决定增加机械化作业,从京城租用了一台卷扬机,又用了几个小矿车,安上小铁轨,这样出土的进度就快多了。与此同时,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主任朱欣陶也来到工地,协助工作队工作并着手筹备建立定陵博物馆。 

      正当发掘人员按小石碑所指方向劲头十足地挖掘时,一道难题又摆在他们面前:从隧道门一直探寻的砖隧道中断了。按理说顺着砖隧道应能找到入口,但隧道为什么到此中断了呢?要想解开这个疑团,还必须向里探寻。于是工作队决定按小石碑指的方位再开一条探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向西开的第三条探沟开挖不久便发现两道东西走向的石墙,两墙南北相隔8米,用花斑石条砌成,由1层至17层向西斜下,全长40米,这便是较砖隧道更高一档次的“石隧道”。找到了石隧道,说明地宫不远了。果然,到了石隧道尽头,出现了一道横贯南北由明砖砌起的大墙,墙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就,石基上方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端有黄色琉璃瓦檐,这就是小石碣、小石碑所记载的“金刚墙”,确像是一个魁梧剽悍的金刚大力士把守着地下玄宫的大门。通过工作队员的仔细观察,发现金刚墙的中央是一个圭形的砖砌门券,上窄下宽,由于陵道填土多年的侧压力,它向里凹进去约两厘米多。圭形门券上的砌砖没有用灰浆,是干垒起的,这为发掘人员拆墙提供了便利。至此工作人员都松了一大口气,因为进入地宫已为时不远了。可以断定,进入圭形门券,里面就是埋葬帝后的地下玄宫了。这一天是1957年5月19日。


    2楼2006-01-06 18:45
    回复
      .


      3楼2006-01-06 18:46
      回复
          地下玄宫的破谜之时就在眼前,发掘人员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一年多的艰辛苦酸总算有了结果;紧张的是地宫深幽莫测,记载和传说中的林林总总实在恐怖。在到达金刚墙之前,各种传言就在当地百姓和发掘民工中流传,说什么陵内有飞刀、暗箭、毒气、陷阱之类,陷阱下栽着尖刀,上面盖着石条,下去的人一踩石条石条就翻,上面石条砸,下面尖刀戳,必死无疑。在金刚墙发现10天之后,一个身穿破衣、头戴苇笠的老头,悄悄地出现在工地一角,见有民工过来就打招呼,极为神秘地说:“我家藏有祖传陵谱,上面清楚地写着这定陵地宫里有一条小河,上面飘着一只小船,要想见到万历皇帝的棺椁,必须踏舟而过。有一万丈深沟,沟底铺满铁刺,上面铺一条翻板,要想渡船过河、踏板越沟,必须是生辰八字相符者才能成功,不然必得丧命……” 

          从记载看,西方的金字塔以及其他的大墓,有的确实埋有盗墓者的尸体,但这些盗墓者的死因是由于墓中内在的力量冲击,还是外在力量所加害,尚没有弄清。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一些墓中也不鲜见,有的墓一打开,里边就有三四具盗墓者的尸体。但从多数尸体的形状、神态和墓葬的环境可以断定,大都是外来力量的侵袭所致。中国的皇陵是首次科学发掘,到底里边是什么形状,有没有暗器机关,需要慎重对待,尤其应注意的是里边的气体。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变质,可能要放些保护性的药剂,这些药剂和地宫的腐料气体相混和,很可能变成妨害人类的毒气。唐以后的诸家皇陵大都有暗箭、弓弩、毒气之说,但多数还是遭到了后人的洗劫,至于盗掘中这些暗箭、弓弩、毒气到底是否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大作用,官方史料中并无记载,只有一些野史叙说了盗墓者的详细盗墓经过和暗器的厉害,但尚不足为凭。 

          传言和野史虽不可信,但单凭定陵这座大陵距今已300多年,它本身就阴森可怕人。常言说:人死如虎,虎死如绵羊。老虎死了谁也不害怕,可是自家的亲人死后,亲属们还有些胆怯,何况一个大皇帝陵呢! 

          民间的传闻、野史的记载、神秘的老者……构成了一个个谜团,在发掘人员心中滚动。长陵发掘委员会认为陷阱、暗器之说恐怕不成立,定陵建成已300多年,即使有这些防护设施,也早失灵了。但发掘明陵毕竟是首次,还是慎重一点为佳,因当初万历皇帝修建定陵时,不会不知道历代帝王陵墓多数被盗的事实,既如此,在陵墓的设计上不会不加以防范。关于毒气,说预先就放有毒气,那是夸大的传说,因为当时还不可能掌握化学的毒气。但地宫里的防腐等材料肯定不会少,光凭这大陵300多年的历史,里面的气体对人体多少会有些毒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毒气”。为稳定发掘现场情绪,郭沫若、吴晗、邓拓、郑振铎先后来到发掘现场并告诫工作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做好妥善准备,以保证人身与文物的绝对安全。”学医出身的郭沫若还有具体说法:“古墓有尸毒,你们必须注意。”夏鼐就更不用说了,自发现金刚墙,他几乎是天天与发掘人员在一起,现场指导。为具体防范进入地宫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危险情况,发掘委员会为工作队配备了防毒面具、马灯、矿井安全帽、胶皮手套、福尔马林等。并接受了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的意见,为躲过探沟内极不均匀的阳光,将打开金刚墙的时间选在晚上。 


        金刚墙


        4楼2006-01-06 18:46
        回复
            在大家想办法如何开石门的同时,由23层城砖叠垒的圭形门券全部拆除了,金刚墙后的秘密这才全部暴露出来,这是一间面积为6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隧道。在研究开石门方法上,大家颇动了些脑筋,作为考古人员,既要把石门推开,又不能损坏建筑物,就连顶门石条也要把它完整的保存下来才行。要设法从外边将门内石条取开,首先要细心研究它当初是怎样关闭的。石条顶住石门,不会是忠于皇帝的奴仆从里面所为,因为地宫是葬帝、后的处所,其他人是不能与帝、后同穴的。从两扇石门间的缝隙分析,说明顶住石门是从外边干的,应该有一种可以从外边拉住顶门石的工具,“拐钉钥匙”就是这类工具。据《肃松录》载,1644年,昌平州吏赵一桂,为埋葬吊死的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就是用拐钉钥匙推开裕陵头层石门入内的。这段记载对打开定陵石门很有启发,拐钉钥匙无疑是开关石门用的一种金属工具。但上哪儿去找拐钉钥匙呢?大家又犯难了。姜还是老的辣,白万玉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8号铁丝,在铁丝一端拴了一根绳子,又叫木工师傅准备了五六根长约一米、宽约五六厘米的竹板。白万玉将那根铁丝弯成半圆形,立着从石门缝里送进去,再转过来,套住顶门石的腰部,然后把门外多余的铁丝用手弯,边弯边送。这样慢慢地铁丝圈的那个头就转回来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铁丝圈,然后木工师傅用小钳子将它拧死,做成了套住顶门石腰部的一个牢固的“拐钉钥匙”。 


            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家便合力开门。由一名队员拽着拴在铁丝圈一头的绳子,其他队员用竹板从门缝里伸进顶门石的上端,一边顶一边推石门,顶顶推推,这样门缝越推越宽。将近一尺来宽时,一名队员侧着身子从下部钻了进去。里面也无暗箭、陷阱之类,只有门上端墙上一列尖状石雕怪吓人的,咋一看酷似飞刀。这个队员进去后,就用双手抱住了顶门石,并把它扶直了。当门缝推开有两尺多宽时,又进去了几名队员,进去后就把顶门石抬开。此时,石门不费多大劲就推开了,发出沉重的“嗡嗡”声。事后大家分析石门的结构,都为我们祖先在300多年前就有如此先进的技术而赞叹不已。大石门的横面成梯形,前面薄,后面(也就是关扇部)厚,比例将近2∶1,这样石门的重量就集中在门轴处。石门上下门轴均为球状,这样减少了门轴的摩擦力和门的重量,推拉省力。这种设计非常科学,不仅关门时举重若轻,而且因重量的合理分布,使大石门更加牢固,难怪这个重达14吨的石门能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打开。 



            揭开地宫的秘密 

            进入此门,才算真正进入了地宫。传说中的机关、暗器这里都没有,但难闻的气体却很浓,好在大家都戴着防毒面具。这是地宫的第一道石门,石门内是地宫的前殿,这是个长方形券顶石室,东西长26米,南北宽6米,高7.2米。地面铺砌当时江苏烧制的方形澄浆砖(当时的名砖,被称为“金砖”),地上有一层腐朽的黄松木板,与隧道地面一样,板上有车轮痕迹,后分析是下葬时为保护砖面而设。两壁以青石砌垒,顶部以石条起券。殿中没有陈设品。前殿后部(西端)有门,门也为石制,大小与第一道门相似。工作队员们又用“拐钉钥匙”打开此门。进入此门后是地宫的中殿,此殿与前殿高、宽相同,只是长了6米,也为石构。殿前部仍铺有一层木板,后部陈设有三套汉白玉石宝座,分属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宝座前有黄色琉璃五供,即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瓶;五供前各有一口青花云龙大瓷缸,缸里装有香油、铜瓢、灯芯,这就是当时所称的“长明灯”,亦称“万年灯”。长明灯是封建统治者的一种幻想,尽管把这高和直径均为70厘米的大瓷缸装满了灯油,但陵墓一封闭,没有氧气,灯自然熄灭,怎么能长明?发掘人员当时看到缸里还有很多灯油,因时间长久油已凝固。


          6楼2006-01-06 18:48
          回复
              中殿南北两壁各有一条甬道可通往左右配殿,发掘人员又分别循着甬道进入配殿。配殿的石门比前、中殿门要小,且没有关闭;两配殿对称,东西长2.6米,南北宽6米,顶高7.1米;两配殿西部各设有一门,门向里开。令人不解的是这两个配殿陈设有棺床,而无棺椁。大家的心不由一下凉到底。“是不是地宫被盗过?为什么有棺床无棺椁……”“难道这地宫是假的,万历皇帝和皇后没有葬在这里,另葬别处?……”“你说是被盗过吧,又没有丝毫被盗的痕迹……”一个个疑团在大家心中滚动。偌大个地宫空空如也,意味着什么?辛苦劳碌一年多时间岂不白费!好在这地宫的最后一个殿——后殿尚未打开,大家都把希望放在它身上。后殿的门设在中殿后端,与前、中殿大小一样,工作队员入门的方法也如前技。门开后,大家顾不得什么机关暗箭毒气了,急不可耐地涌入门内,其实此殿的气味比先前的几个殿还要难闻,还要浓。奇迹出现了!蒙蒙雾气中,殿中部偏西处三个棺床上赫然并排立着三口朱漆的棺椁!“找到了!终于找到了!”考古队员们兴奋得互相拥抱起来,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一年多的艰苦发掘总算有了圆满的结果,大家此时的心情不难理解。后殿是地宫的主体部分,它比前中殿都要高大,南北长30.1米,东西宽9.1米,地面至券顶高9.5米。地面铺砌花斑石,细腻光滑,胜过今天的水磨石。整个地宫,连隧道券通长87.34米,左右横跨47.28米,总面积达1195平方米,和同时期的墓葬相比,除了规模巨大及建筑用料精良外,在结构上,定陵地宫并没有什么十分特殊的地方。由前、中、后殿和左右配殿五殿构成的体例与宫殿形制相似,前、中、后三殿相当于地面建筑的三进房舍,左右配殿相当于左右厢房。值得注意的是配殿西部设有一门,门向里开,这是一般墓葬所没有的。


            7楼2006-01-06 18:48
            回复
              孝靖皇后王氏的宝座位于最前端


              8楼2006-01-06 18:49
              回复
                明神宗显皇帝朱翊钧的宝座位于最后 

                中间的是孝端显皇后王氏宝


                9楼2006-01-06 18:49
                回复
                  孝端显皇后王氏宝座位于中殿的中间


                  10楼2006-01-06 18:50
                  回复
                      经夏鼐等专家鉴定,三口棺椁中,中间的那一口是神宗朱翊钧的,左边的那口是孝端皇后的,右边的是孝靖皇后的。帝后的棺椁均施朱漆,椁用松木制成,棺由楠木制成。椁大都腐朽倒塌,万历帝和孝端后的棺木保存尚好,孝靖后的棺木可能由于迁葬的缘故,已腐朽得难以复原。面对这腐朽程度不一的三口棺椁,夏鼐决定先清理孝靖皇后的那口。 

                       孝靖皇后王氏,宣府都司左卫人,锦衣卫指挥佥事王朝窭之女,原是皇太后慈宁宫中的宫女,万历十年(1582年)以身孕封为“恭妃”,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进封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九月去世。因明制非皇后不得入陵,故未葬定陵,而葬天寿山东井左侧的平岗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7月,神宗朱翊钧卒,38岁的长子朱常洛继位,是为光宗,母以子贵,朱常洛追谥母亲王氏为皇太后,但仪礼未成,自己先崩,由此还闹出一场沸沸扬扬的“红丸案”。是年9月,朱常洛之子朱由校继位,是为熹宗,尊谥祖母王氏为“孝靖温懿敬让参天胤圣皇太后”。10月,神宗朱翊钧和孝端皇后葬入定陵,孝靖皇后也从东井平岗地迁葬定陵。 

                      在清理孝靖皇后的棺椁时也闹出了一则笑话。在以往考古发掘清理古墓时,往往衣物棺木等都烂掉了,只剩些骨骼和青铜、陶瓷器之类不易腐烂的物件,还不觉得怎么害怕。而定陵就不同了,它离现代很近,棺内死者的衣服还没有烂掉,有的衣服及丝锦的颜色非常鲜艳,如新的一般,只是没有新的那样有韧性而已,因而工作队员们有一种恐惧感。当队员们把棺内死者盖的寿被、寿单和棺内两侧塞的成匹的织锦缎一卷卷地拿出来,接着把孝靖皇后盖的棉被寿单连揭带抓清理完后,露出了死者着黄锦缎袄的腹部。一个队员用手一按,腹部还忽暄忽暄的,当时他以为尸体还没有腐烂,吓得提起工具包就往上跑。其他队员不知怎么回事,也跟着从地宫跑上来。朱欣陶主任、赵其昌、白万玉问他怎么一回事,他说尸体还没有坏呢,用手一按,肚子还忽暄忽暄的。朱主任立即给北京城里打电话,叫派医生来。第二天,赵其昌叫木工师傅做了个木槽子,准备盛防腐的药泡尸体。北大医学院的医生也带着防腐药开着车赶来了,他们到地宫去一检查,发现不是尸体没有坏,而是孝靖皇后穿的黄锦缎袄有弹性。尸体已经腐烂,仅剩骨骼。这则笑话使大家虚惊了一场。 

                      孝靖皇后的棺内不仅随葬有成匹成匹的锦缎、衣服、金银器,而且头部位置放有两副首饰。据分析,其中一副是死时陪葬的,另一副是迁葬时陪葬的。她的棺椁周围放有玉石、香料、青花梅瓶,棺椁上还放有木制的仪仗和旗幡。 

                      接着清理的是孝端皇后的棺椁。孝端皇后王氏,系神宗皇帝的原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之女,生于京师。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册立为皇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病故。按明朝制度,帝后死,出百日才能葬,可还不到三个月,到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也死了,故与神宗一同于是年十月葬于定陵。孝端皇后上盖缎被,被下放置衣服和金、银器,尸体下是一床织金缎被,下有四层褥垫,其中一件上缀有“消灾延寿”金钱100枚。皇后头戴黑纱尖形棕帽,上插金簪、金钗,上身着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穿黄色缠枝莲花缎夹裤,腰系绣云龙纹长裙,足蹬黄缎鞋。孝端皇后也仅存骨骼。 

                      最后清理的是神宗朱翊钧的棺椁。朱翊钧的棺椁最大,长3.3米,高1.8米,棺内除他的尸体外,塞满了各种陪葬品。他最上层盖的是织锦被,被下放着袍服和织饰匹料,尸体下垫着一条锦被,被下还垫着9层被褥,其中一件褥上缝缀“吉祥如意”金钱17枚。万历帝身着刺绣衮服,腰系玉带,头戴乌纱翼善冠,下身穿黄素绫裤,足蹬红素缎高绣靴。万历帝尸体亦腐烂,仅存骨骼。


                    11楼2006-01-06 18:50
                    回复
                      明朝万历皇帝,其在北京十三陵的定陵,50年代被挖开后,发现老皇帝身高只有164cm,是个驼背。后来万历皇帝尸骨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复原,但当时人们认为,这个罪恶的皇帝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复原出来的样子是:头戴瓜皮金丝小帽,横眉怒目,鹰勾鼻子下挂着意长血盆大口,首乌皮鞭侧身站立,两个皇后则窗红带绿。涂脂抹粉,妖冶而凶残,完全一副地主婆形象。 

                      这还没有完,1966年8月24日,在“打倒地主阶级头子万历”的口号声中,十几个红卫兵冲进定陵地下博物馆,把三具尸骨拉出来摆放在博物馆大红门前广场上,进行批斗,批斗中,有人抱起石块向尸骨猛烈砸去,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有人喊了一声:烧了他们!一声令下,烈焰腾起,广场上木柴燃起熊熊大火,尸骨被扔进火堆,烟灰纷纷扬扬,四散漂落……


                      12楼2006-01-07 14:38
                      回复
                        乌纱翼善冠,出土时戴在万历头


                        13楼2006-01-07 14:39
                        回复
                          金丝编成的金冠,重一斤六


                          14楼2006-01-07 14:40
                          回复
                            出土于万历棺内的兖服


                            15楼2006-01-07 14:41
                            回复
                              地宫


                              16楼2006-01-07 14: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