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核心之一,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对于道教神灵的供奉多用香、花、灯、水、果,那是因为道教正神多数都是得道的仙人,并不需要血食供奉。然而也有一些道教神灵需要血食供奉,《朱子语类·鬼神》载:
蜀中灌口二郎庙,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初间封为王,后来徽宗好道,谓他是甚么真君,遂改封为真君。向张魏公用兵祷於其庙,夜梦神语云:“我向来封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用得行。今号为"真君",虽尊,凡祭我以素食,无血食之养,故无威福之灵。今须复我封为王,当有威灵。”魏公遂乞复其封。
可见这位拥有道教真君封号的二郎神,并不喜欢素食,祂认为有血食供奉才能有威灵。雷法兴盛之后,一些雷霆元帅所统领的兵将并非全是“仙”,这些兵将需要血食供奉。这位二郎神大约也是如此,祂统领地方,麾下的兵将需要血食供奉才能保持战力,因而祂对人们用素食祭祀感到不满。
道教反对血食祀神,然而唐宋以来道教大约是放松了限制。《泰玄酆都黑律仪格》曰:
诸禽兽蛇龙鱼蜃,年久岁深,亦能变化人形,兴妖作怪者,至大者立庙,无元姓之神,有立功修德,福佑生民,人心归向者,则城隍社令举保岳府,进补,充一方本祭香火福神。至於功德重者,可为奏闻帝阙,或加勑封之号。
《道法会元》卷五十五载:“诸正神,敕命,血食一方,不能守护境土,妄兴祸害於民者,针决,流三千里。”但又载:“诸邪神,妄求血食於生人者,处斩。”
可见至宋元时期,道教便不再把血食祭祀作为区分正神、邪神的标准。这就意味着一些享受血食祭祀的民间神可以凭功绩获准加入道教神灵体系。这部分神灵并没有成就仙道,仍然沿用血食祭祀的方式。对此,道教只要求其不要妄求血食,祸害百姓。
事实上,没有任何宗教会永远保持最初的样貌,宗教戒律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道教创立之初,民间鬼神信仰确实多有危害百姓之举,故早期道教严厉批判民间鬼神信仰,反对血食祀神。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一部分民间鬼神信仰逐渐受道教影响,其信仰方式向道教靠拢,道教也适时改变了对待民间鬼神信仰的态度。道教的理想是济世度民,创太平盛世,道士们代天宣化,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随方设教也是应有之意,故而道教有限度地接纳那些需要血食的民间神灵也是出于济世度民之需。
蜀中灌口二郎庙,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初间封为王,后来徽宗好道,谓他是甚么真君,遂改封为真君。向张魏公用兵祷於其庙,夜梦神语云:“我向来封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用得行。今号为"真君",虽尊,凡祭我以素食,无血食之养,故无威福之灵。今须复我封为王,当有威灵。”魏公遂乞复其封。
可见这位拥有道教真君封号的二郎神,并不喜欢素食,祂认为有血食供奉才能有威灵。雷法兴盛之后,一些雷霆元帅所统领的兵将并非全是“仙”,这些兵将需要血食供奉。这位二郎神大约也是如此,祂统领地方,麾下的兵将需要血食供奉才能保持战力,因而祂对人们用素食祭祀感到不满。
道教反对血食祀神,然而唐宋以来道教大约是放松了限制。《泰玄酆都黑律仪格》曰:
诸禽兽蛇龙鱼蜃,年久岁深,亦能变化人形,兴妖作怪者,至大者立庙,无元姓之神,有立功修德,福佑生民,人心归向者,则城隍社令举保岳府,进补,充一方本祭香火福神。至於功德重者,可为奏闻帝阙,或加勑封之号。
《道法会元》卷五十五载:“诸正神,敕命,血食一方,不能守护境土,妄兴祸害於民者,针决,流三千里。”但又载:“诸邪神,妄求血食於生人者,处斩。”
可见至宋元时期,道教便不再把血食祭祀作为区分正神、邪神的标准。这就意味着一些享受血食祭祀的民间神可以凭功绩获准加入道教神灵体系。这部分神灵并没有成就仙道,仍然沿用血食祭祀的方式。对此,道教只要求其不要妄求血食,祸害百姓。
事实上,没有任何宗教会永远保持最初的样貌,宗教戒律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道教创立之初,民间鬼神信仰确实多有危害百姓之举,故早期道教严厉批判民间鬼神信仰,反对血食祀神。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一部分民间鬼神信仰逐渐受道教影响,其信仰方式向道教靠拢,道教也适时改变了对待民间鬼神信仰的态度。道教的理想是济世度民,创太平盛世,道士们代天宣化,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随方设教也是应有之意,故而道教有限度地接纳那些需要血食的民间神灵也是出于济世度民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