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师的原因
学生学习主要在学校完成,那么学校老师的教学也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学校的设施、规定是否人性化,老师的人格、教学是否有魅力,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同学关系是否和谐,等等,都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动机,导致厌学。特别是隐匿在课堂教学中原因,是各位教师更应该密切关注的,因为这牵扯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
依据我教学的经验,不同的老师课堂教学效果会有很大不同,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心理学,包括认知规律运用到教学中的老师,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效果就差。我大致把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概括为以下几点,这几点同时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方向。
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要形成逻辑体系。逻辑顺序是思维的顺序。问题表达的条理性较好,那么理解起来就容易,思路就顺畅。反之,老师的知识逻辑颠三倒四,学生的理解就会混乱无序,会浪费学生的脑力,学习起来很累。知识的体系化是近年来对教学的要求,是知识的逻辑体系,就像思维导图的结构,把问题细分为条目,条目又可以细分为更小的条目。其实,知识体系也是知识的逻辑结构。成体系的知识容易被记住,反之碎片化的知识,就是大脑记忆时的垃圾信息,占有存储空间,极易被作为无效信息被大脑清除,容易遗忘,即使勉强记住,也是在大量耗费脑力的情况下维持很短时间,还不易检索和提取。这样的学习很累,容易造成学生听不懂,记不住,没兴趣。细究原因,是老师忽视了知识的逻辑性、条理性,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成为学生厌学的原因,这还降低了老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要有良好的可接受性。
例如,课堂生动有趣,内容精炼简化,多媒体运用恰当,学生互动和操作体验增多,都是可接受性高的表现。老师就像厨师,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的味道来,同样的知识,不同的老师也会教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有的老师教学水平高,而有的老师教学水平低的原因。不同的优秀老师可能擅长运用的方法不一样,但都是运用到了学生学习时的心理规律。所以,未来的优秀老师,一定是在努力研究和运用心理学规律的基础上,改善自己的课堂,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从而避免在这个环节上导致学生厌学。
我也在想,未来的教材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有没有可能运用先进的电脑科技,把学习内容处理得像玩游戏看视频一样有乐趣,并且不影响学习效果,不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那样的话,厌学问题将可能不复存在,教师与学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困苦,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得到很好的维护。
第三,科学设计课堂练习。做课堂练习题是教学的必要补充环节,可以弥补教学过程的不足,促进课堂知识的延伸。练习题的多少,难易,是否针对知识的关键点易错点等,都决定了教学的效果的好坏。常见的问题是:课堂训练内容不是少而精,练习过多,学生自由思考时间不够;训练针对性差,学生无效劳动多;或者题目一味偏难,不考虑学习难度渐进的思维特性;或者给学生进行惩罚性作业,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这些很容易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推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和巩固,学习变成无效重复,毫无成就感,从而导致厌学。
第四,课堂氛围即轻松又严谨。不管什么样的授课类型,课堂氛围都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课堂过于严肃,甚至有点恐怖的话,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对教学内容得理解上,大脑处于应激状态,学习效果较差,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压抑,导至厌学。合理的课堂氛围应该是轻松愉悦,又严谨高效,这需要教师的机敏调控。如果课堂过松散或管理失控,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师生在课堂上还应该是严谨有序的,这听起来有点难度,也确实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和完善。
第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观察研究老师的专家,老师在学生眼里有良好的形象和个人魅力,那么学生就会很喜欢老师,学习也会努力,反之,学生就会从讨厌老师到讨厌学习,最终变成厌学的学生。所以,建立练好的师生关系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学成绩,还对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很大,可有效改善学生厌学的情况。
首先,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真实觉得学生可爱,要师爱先行,大爱无疆。其次,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老师对待学生突发情况,要善于查明真相,厘清原委,做到不误会,能体谅,会包容,但又不纵容。这样的老师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重,容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即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所欠缺,学生也会自己弥补回来,这可谓是教学的秘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