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焦虑型依恋脑神经机制
由于童年时期父母缺席或者没有获得父母足够的关爱和肯定,儿童在自我确认方面发展存在缺陷,自信心不足,表现为否认自我内在价值。同时因为环境因素缺乏稳定父母在场提供稳定的情绪安抚支持,导致儿童对潜在的威胁和拒绝性信息表现出高度的敏感, 从而增强个体寻求依恋对象的亲近和支持的动机。 个体成年后会重复童年时期行为模式,倾向于过度激活依恋系统并积极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 因而会对依恋相关信息形成一种过度的认知加工。表现在依恋焦虑个体对害怕、悲伤等消极信息的更敏感。
在痛疼研究中发现依恋焦虑个体倾向于夸大疼痛感受,会带有灾难降临的真切体验。情绪方面更容易激动,被激发情绪失控,情绪管理能力缺乏调控能力。在进行面孔表情的加工实验时发现依恋焦虑脑中纹状体、杏仁核以及前额叶区域、苍白球、屏状核和右小脑的较高激活。依恋焦虑个体倾向于采用过度激活策略。
5、关于焦虑型依恋实验研究了解与生活应用
为了寻找如何帮助焦虑型依恋个体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的方法,大量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一种叫做安全依恋启动研究,该研究通过对焦虑型依恋个体进行连续30天的实验,发现启动安全依恋行为模式,可以帮助焦虑型依恋个体改善脑部神经机制反应,缓解压力情境下的焦虑情绪反应。主要结果如下: 1、单次的安全依恋启动,可以引起焦虑型依恋个体脑部神经反应变化,但不具有持续性; 2、经过连续30天重复安全依恋启动试验后,参与者在感知觉敏感度、自我表征、自我管理和情感管理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实验者对参与者进行跟踪持续效果研究发现,实验结束后1至4周跟踪调研,效果持续没有衰减。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获知心理问题的解决,存在物质基础,本质上是脑神经活动反应的调整。同时我们可以借助实验研究来理解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首先,对焦虑型依恋个体而言,不安全感觉是其心理问题成因根源,不安全感源于早期匮乏的养育环境,其存在物质基础是依恋方向的脑神经活动的过度使用,导致神经反应活跃,对潜在威胁和拒绝信息敏感。 第二,从焦虑依恋个体实验研究结果来理解心理咨询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我们从实验结论中可以看到单一单次的安全依恋启动可以引起脑神经活动反应变化,但是无法巩固效果。现实生活中参与单次或少量心理咨询的来访经常反馈感觉不错,但是感觉效果无法持续,这种现象是和实验研究结果一致的。心理咨询工作高频次、长期的规则设置是符合实验研究脑神经活动规律的专业设置,而非一般人士以为的敛财目的。在现实条件允许情况下,高频次、长程的心理咨询设置更有利于来访恢复、巩固健康心理结构,节约时间、经济成本。第三,要看到实验条件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性,对心理康复难度形成正确预期与认识。本文提到的安全依恋启动实验,参与者连续30天参与实验,同时实验对实验因素进行了控制,避免其余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咨询受多方面现实条件限制,很难做到实验一样的理想条件,现实生活中还经常会出现负性刺激影响咨询效果,因此要想获得与实验同样效果的心理咨询,面对的挑战更多、更复杂,周期更长。
以上就是本期文章内容,希望通过本文读者可以对焦虑型依恋个体有更多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对焦虑型依恋个体心理咨询的真实情况有深入、现实的认识,如果身边有焦虑依恋的家人或亲友,能够正确认识他们的情况,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并引导他们尽早接受心理咨询,获得人生幸福。